当张子宇在第三节篮下强打,顶着两名新西兰球员的包夹将球狠狠砸进篮筐时,她随即爆发出一声响彻全场的怒吼,这一刻,深圳大运中心的空气仿佛被点燃了。
这位18岁、身高226cm的年轻中锋,仅用10分钟就砍下12分4篮板,每一次触球都让对手防线陷入恐慌。而这场85-51的大胜背后,中国女篮的战术密码远不止一位"巨人"这么简单。
首节的15分碾压,藏着宫鲁鸣的"心理战"
比赛开场仅30秒,韩旭在罚球线附近接球转身跳投,皮球划出精准弧线空心入网——这是中国队首次进攻的终结,也是新西兰防守崩塌的起点。
主教练宫鲁鸣的战术布置极具针对性:利用韩旭的高位策应能力拉扯空间,同时释放杨舒予的外线火力。
首节杨舒予两记三分冷箭,搭配张子宇替补登场后的梦幻脚步,瞬间将分差拉开到15分。更关键的是,新西兰被迫在包夹张子宇和扑防外线之间疲于奔命,心理防线早早在第一节就已瓦解。
杨舒予的"隐形掌控",才是胜利核心引擎
当球迷为张子宇的暴扣沸腾时,杨舒予正用另一种方式统治比赛。她全场8投5中贡献12分,更送出4次助攻3个篮板,攻防两端无处不在。
第二节初段,她先是用欧洲步晃开防守上篮得手,紧接着抢断后长传助攻杨力维命中三分,这波7秒内的"个人秀"将分差扩大到22分,直接打停新西兰。
而半场16次助攻的数据背后,是她与李缘、王思雨构筑的流动进攻网,让新西兰的紧逼防守形同虚设。宫鲁鸣甚至让她在末节改打控卫,试验全新战术组合。
12人全员开火,宫鲁鸣的轮换暗藏玄机
三节战罢领先28分,中国女篮却丝毫未放松。第四节初,黄思静与贾赛琪连续两记三分穿心而过,分差突破30分大关。
此时技术台数据揭示更恐怖的真相:中国12名球员全部得分,连此前鲜有亮相的翟若云、贾赛琪均贡献5分以上。
这种"饱和式打击"源于宫鲁鸣的轮换策略,次节雪藏张子宇演练小阵容,第三节派双塔巩固内线,末节又用五小阵容提速。新西兰主帅不得不承认:"她们每一套阵容都像主力,我们永远在适应新节奏。"
34分差距背后,是连犯规都精算的战术纪律
第三节一个细节暴露中国女篮的恐怖控制力:比赛进行4分钟后,新西兰全队已犯满5次,而中国队犯规数为零。
当王思雨借掩护强突造杀伤,李缘闪电般抢断反击,新西兰球员连犯规阻止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压制力延伸到篮板球(全场54:32碾压韩国)和失误控制(仅9次),甚至末节垃圾时间,张茹仍飞身扑抢地板球,黄思静在30分领先时依然扑防三分,这种贯穿48分钟的专注,才是34分鸿沟的真正注脚。
当终场哨响,记分牌定格85-51,杨舒予笑着与韩旭击掌,她刚被评为本场最佳球员,但数据栏里12分与张子宇并列全队最高。
或许这正是中国女篮最令对手胆寒之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子弹来自226cm的擎天巨塔,还是183cm的闪电后卫,或是任何一位轮换球员的冷箭。
而她们身后,站着一位用兵如神的指挥官,和12颗随时准备撕裂战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