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7天,一场以石油为核心的博弈走向高潮。特朗普公开亮出底牌:8月8日,是俄罗斯的“最后期限”,若不达成和平协议,将面临严厉制裁。可这威胁并非只落在莫斯科头上,更像是朝北京和新德里同时扔下的重锤。
特朗普放话,全线收紧制裁网
7月14日,特朗普首次提及俄罗斯若不在50天内与乌克兰签署停火协议,将被征收高达三位数的关税。两周后,这个窗口突然被压缩到10至12天。最终,他定下8月8日为“最后期限”,并放出狠话——不只俄罗斯,任何还在采购俄油的国家,都将遭遇“次级制裁”。
特朗普的矛头直指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俄罗斯的主要原油出口地就是这两方,若这两国不就范,制裁就将无效。于是,美国把台面拍得更响,用经济手段直接给其他买家施压。
印度迅速服软,油轮被堵港口
特朗普话音刚落,印度方面立即出现明显动作。据路透社7月31日报道,印度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印度石油公司(IOCL)、斯坦石油公司(HPCL)以及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已暂停了所有新的俄罗斯原油订单。
更现实的是,至少有四艘装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目前仍滞留在印度西岸港口,无法靠岸。这种停摆说明印度已经跪了,印度的政策开始转向了。印度政府已下令相关能源企业,寻找来自中东、非洲的替代油源。
为何印度会转变得如此之快?原因很清楚。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乘机大举进口折扣俄油,最高峰时日均进口量接近180万桶,成为“能源套利”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到了2025年中,这个“折扣”已经大幅缩水,实际获利空间锐减。
而7月30日,美国宣布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理由是印度既买俄罗斯武器又买俄罗斯石油,同时还对美国产品设高关税,破坏了贸易平衡。特朗普更是公开批评印度“脚踩两条船”,一句句都在逼印度站队。
中方绝不妥协,强势应对
与印度的迅速妥协不同,中国方面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明确坚定。7月30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会根据本国利益作出能源决策,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拒绝任何形式的外部威胁。
而在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再次重申,中俄之间的正常能源贸易属于主权范畴,不容任何国家干涉。更直白的一句话:中国有权利选择合作伙伴,美国没资格说三道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自己至今仍与俄罗斯维持部分贸易往来,却高声指责他国,典型的双重标准。用一句俗语来说,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能源结构稳如磐石,中国早有准备
中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结构不同于印度。2025年上半年,中国日均从俄罗斯进口接近200万桶原油。海运渠道只是其一,陆路还有中俄原油管道持续供油。而金融上,人民币结算已逐步取代美元,中俄石油交易避开了SWIFT系统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国多年来推进能源来源多元化,构建了涵盖中东、非洲、中亚的多地互补布局。上海自由贸易区、宁波舟山港、天津北港这些油气接收枢纽已经实现储运一体化,足以应对突发情况。
美国若真祭出所谓的“500%关税”制裁,中方也并非毫无招架能力。从外交言辞到实际行动,中国始终节奏稳健,既不激进,也绝不后退。
俄罗斯静观其变
面对印度暂停采购的事实,俄罗斯方面反而表现得相当淡定。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在多重制裁下运行多年,经济已经具备了“免疫能力”。换句话说,西方的压力早已不再让俄罗斯感到意外。
更有意思的是,8月1日,普京在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会晤时,对外首次公开回应:“我们曾主动提出和平框架,但乌克兰拒绝谈判。如果他们还不准备好,那我们就继续打。”
根据普京透露的信息,俄方早已归还乌方战俘遗体,并愿设立谈判工作组,但一直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可见,俄罗斯现在态度明确——不排斥谈,但绝不接受强制条件。
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切帕更是直言,美国所谓的“最后通牒”不过是为乌克兰争取战术缓冲时间,让其得以重整军力,并非真正想达成和平。
印度决定影响几何?
印度这次的退场,并非小事。作为俄罗斯第二大原油买家,印度的选择直接影响俄方出口收益,也间接影响了全球油价的稳定性。
而中国的坚持,也将重新塑造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走向。从目前看,中俄之间的合作仍在继续深化,印度则暂时选择了避风头。
但问题是,印度这一动作能撑多久?美国的制裁不会止步于此,特朗普的立场说变就变,今天要你弃俄油,明天或许就要求你加入别的联盟,是否愿意再次“站队”,是印度迟早要面对的事。
最后期限临近,谁是真正的赢家?
现在距离8月8日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特朗普的制裁是否会真正落地?是否会触发更大范围的经济震荡?这些问题没人能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已经选择妥协,中国则在坚持底线,俄罗斯仍在寻找筹码。这场以能源为轴心的大国博弈,正在逼近一个新的拐点。
而谁能真正笑到最后,谁就能在新一轮国际格局重塑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