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粗糙却仍能获利的交易者,是因为妥善处理了一个三角关系,即“胜率、盈亏比和交易频率”之间的关系。
胜率指的是“盈利交易在总交易次数中所占的比例”。例如,进行 100 次交易,其中盈利 30 次,那么胜率即为 30%。
盈亏比是“每次交易的预期盈利与预期亏损的比例”。比如评估一笔交易,“若交易失败,将产生 5%的亏损;但如果趋势发展良好,可获得 30%的盈利,那么这笔交易的盈亏比就是 6”。
交易频率较为简单,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交易的次数”。
在此,仅就我个人的视角,有一个地方需要特别留意:若非零散交易,而是依据规则进行系统性交易,那么“盈亏比”可以通过“多次交易后的总盈利除以总亏损”来计算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更有参考价值。
实际上,交易者是在与“胜率、盈亏比、交易频率”这三个要素进行“交易”。若仅与其中一个要素“打交道”,它们个个“要价”就会很高;而如果跟这三个要素都建立关联,它们就会调整出一个“最优价格”。
假设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篮子来装苹果:
高盈亏比,好比每次盈利都能获得一个“大苹果”,反之则只能得到“小苹果”;高胜率,好比篮子能够装下更多的“苹果”,反之则装得较少。而高交易频率,好比装苹果的次数更多,反之则较少。
这样就清晰了:想装更多的苹果(追求高胜率),就只能装小的(接受低盈亏比);反之,要装大苹果(追求高盈亏比),苹果的个数必然减少(胜率降低)。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增加交易次数”(提高交易频率),这样账户不就能快速增值了吗!
这种做法同样行不通。
以日线交易为例,止损范围几乎是固定的。你想,用 200 天线交易,与用 10 天线交易,假设胜率一样,盈亏比它能一样吗?
当年如果你持有过贵州茅台,可能几年都没有卖出机会。而一旦卖出,就会发现十几年来仅进行了寥寥几笔交易,但盈亏比却高达好几百倍。
想在合理的“高胜率”范围内追求“高盈亏比”,那“高交易频率”就不可能实现。
“盈亏比”“胜率”以及“交易频率”,这三者,两两之间呈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可能同时处于高位或低位。
明白这个,自然就懂得“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高胜率×高盈亏比×高频率’的情况”。
有些交易者一味追求高胜率,只要有小盈利机会就参与交易(只摘取小苹果),看似每笔交易都能获利,但总体收益却难以提升。
还有些人盲目追求高盈亏比,只参与大行情(只摘取大苹果),然而交易机会稀少,账户资金增长的速度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
若能理解“胜率×盈亏比×频率”的内在逻辑,就不会“因关注局部而忽略全局”,大局观自然能够得以建立。
此时,再回头看“技术分析、所用的交易工具或技术指标”,就如同“巫山归来再看云”,会猛然醒悟:以往那些所谓高深莫测的各类技术秘笈,不过是笑谈罢了。
所谓技术,不过执行交易的一个“参照物”而已,何必让自己“忧心忡忡”地被它束缚了心灵的自由。
交易并非短跑,而是马拉松。要在盈亏比和胜率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就如同挑选大小适中的苹果。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交易频率,既不过于频繁,也不过于稀少。
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收获更多的“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