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深谋:放长线钓大鱼

胡宗南在败退台湾之际,心中恐怕无时无刻不在萦绕着一个疑问。

昔日,他在长沙仅是草率组建了一个服务团队,成员总数不过五十来人。

直至生命的终结,他仍旧未能悟透,如此微不足道的临时团队,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两位高级红色情报人员。

熊向晖与陈忠经二人,悄然融入湖南服务团,若再加上潜入西安战地服务团的申健,便构成了赫赫有名的“后龙潭三杰”。

此处所说的“龙潭”,并非实指某个地名,而是指他们潜入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犹如深入龙潭虎穴一般,秘密进行工作的场所。

更有趣的是,后龙潭的三位英才均服务于胡宗南的麾下。

熊向晖长期担任胡宗南的贴身机要秘书,胡宗南部队的诸多重要机密,无不经他之手得以传递。

陈忠经身为西安三青团的高级成员,肩负起宣传工作的重任,而申健则全面掌管着该团特务与情报机构。

这三位同志频繁将关键情报送往延安,屡建奇功。

周恩来赞誉他们为继钱壮飞、胡底、李克农之后的“后龙潭三杰”,他们均对保卫党中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向晖、陈忠经、申健

周恩来,作为胡宗南生平中最为敬仰的人物之一,他们的友谊可追溯至黄埔军校的岁月,那时便已奠定深厚的情谊。

胡宗南未曾料到,正是由于周恩来对他的高度器重,才特意部署了众多人员提前潜入其麾下军队。

周恩来预见胡宗南未来将有所大举发展,因而早作筹划,布下长远棋局。

若胡宗南知晓真相竟呈现出如此光景,恐怕他亦难以自持,不知是悲从中来,还是哑然失笑。

从黄埔军校说起。

01

胡宗南身材矮小,有显著缺陷。

昔年,他顺利通过了设在上海的黄埔军校初试,搭乘船只前往广州参加复试。然而,考官因其身高不足,竟拒绝为他填写报名表格。

理应而言,军校不至于草率地拒绝通过初试的申请者,然则,胡宗南遭遇了棘手之境——编制名额有限,而考生人数众多。

起初,黄埔军校计划仅录取324名学员,然而,仅广东一地便涌入了上千名报名者,加之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加入,录取比例竟高达十比一。

招生市场上呈现出明显的买方优势,于是学校得以对学生进行精心筛选,从而拥有足够的自信,只挑选出最优秀者,而将那些存在“瑕疵”的候选人一概排除在外。

更遑论诸多学子通过不正当手段,抢占了大量名额。

譬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致信蒋介石,信中仅有一行字。为了将来便于开展北方革命工作,便将11名来自陕西的考生秘密安排进入了该校就读。

胡宗南出身平凡,无人援手,即便面对拒绝,他又是怎样跨越人生的第一重难关,成功踏入黄埔军校的呢?

简洁明了,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唯有将对手逼至绝境,方能迎来新生。

既然已被淘汰,与其黯然归家,不如放手一搏,力求以压倒性的气势一鸣惊人。

胡宗南虽因身高不足而遭淘汰,却并未沉沦于绝望。在短暂的情绪低落之后,一股前所未有的勇气似乎从心底涌出,驱使他找到那位将他剔除的考官,声嘶力竭地质问。

为何不允我投身国民革命?革命本是青年之使命,救国乃青年之担当。我国现状如此,若不广泛动员青年,难道我们还有未来希望吗?

原本气定神闲的考官,在胡宗南的这番质问面前,不禁目瞪口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紧接着,胡宗南如同连珠炮般,从国家未来出发,紧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成功地塑造了自己成为一个怀抱理想、充满热血的爱国青年,尽管身高不高,却并未因此遭受歧视。

胡宗南的嘶吼声吸引了廖仲恺的侧目,廖仲恺身为黄埔军校的党代表,胡宗南的言辞直击这位国民党元老的心弦,听得愈发动容。

他特别批准,允许胡宗南报名参加考试。若考试结束后,其成绩达标且身体状况良好,理应予以录取。

胡宗南智计得逞。

毕竟夸夸其谈无需缴税,踏入新环境后,个人身份的塑造全凭己口,究竟成为何种人物,全赖自己的一言一行。

即便他未曾提及,又有谁能知晓他曾是小学教师,沉迷于麻将,债务缠身,以至于债主登门逼债的过往?

即便他未曾明言,难道真有人会公然揭露他的真实年龄已29岁,这显然违背了黄埔军校对学员年龄设定的25岁上限吗?

本就出身平凡,若不略施小计,怎可逆袭成功?

道德耍流氓。

胡宗南先生实乃才华横溢之辈。自十四岁起,他踏上求学之路,小学至初中期间,每逢考试总能名列前茅。随后,他投身教育,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在那个文盲充斥的年代,胡宗南的学识水平堪称佼佼者,黄埔军校的入学选拔于他而言易如反掌。

报上自己的名字后,他顺利通过了选拔,得以踏入革命的黄埔之门。

02

在黄埔军校的岁月里,胡宗南的表现虽算得上是佼佼者,但与顶尖的那部分学员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并称“黄埔三杰”,各具独特风采。其中,蒋先云被誉为学习领域的翘楚,当之无愧的学霸,更身为左派领袖。

贺衷寒文采斐然,同时亦是一位立场坚定的反共主义者。起初,他亦怀揣着革命的激情,甚至远赴莫斯科参加革命团体代表大会,险些便踏入中共的行列。

在莫斯科期间,贺衷寒与张国焘意见不合,出现严重分歧。回国之后,张国焘将他驱逐出共青团。自此,贺衷寒转变为坚定的反共派,成为了黄埔军校中的右派学生领袖。

相较于他们,胡宗南不过是一名平凡的学生,身材矮小,学业成绩亦无特别突出之处,因而并未引起众人的特别关注。

何应钦和胡宗南

周恩来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身影,胡宗南的思想倾向摇摆不定,既对三民主义抱有浓厚兴趣,又与左派人士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黄埔军校求学期间,胡宗南与共产党员李之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众多左翼朋友的影响下,胡宗南的思想观念逐渐向左翼倾斜。

周恩来早有意向将胡宗南吸纳为党内一员,因此频繁邀其至办公室进行促膝长谈。

实际上,从年龄上看,胡宗南比周恩来年长两岁。然而,胡宗南对周恩来怀有极高的敬意,尽管如此,他最终并未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是选择了加入孙文主义学派,成为右派的一员。

老蒋曾公式化拉拢胡宗南。

蒋介石个性鲜明,对曾国藩尤为敬仰,时常研读其著作《冰鉴》。此书专论识人、相人之术。曾国藩在选拔人才之际,总会亲自邀请候选人,进行一场深入的一对一面试。

蒋介石仿效其法,于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早已将该校视为孕育自身政治势力的摇篮。

因此,每周他都会亲自接待超过十位学生,与学生进行亲切交谈,深入交流。

胡宗南曾与蒋介石交谈。

胡宗南的外貌并不出众,未能给蒋介石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胡宗南的浙江籍贯却为蒋介石所铭记,“阿拉小同乡”这一身份,亦成为他的护身符之一。

有人言,胡宗南与蒋介石同籍浙江,因而常对蒋介石阿谀奉承,正因如此,深得蒋介石的信赖,官场生涯亦颇为顺遂。

同为浙江籍贯,固然是其中一环,却非必然条件。

胡宗南之所以能同时引起老蒋与周恩来的关注,关键在于他曾经拥有辉煌的成就。

在1925年的二三月之际,国民革命军发起了首次东征,于棉湖地区与陈炯明的军阀势力展开了一场在军事史上声名显赫的较量——棉湖之战。

局势当时颇为危急,陈炯明遣其麾下猛将林虎率两万精兵,分两路对黄埔军校的军队进行夹击。

林虎,怀揣复仇之志而来,其士气之高昂,立足高处,自是无需多言。单是参与正面冲击的精锐部队,便已有超过一万人之众。

相较之下,黄埔军第一团兵力不过千余人,自东征以来,持续投入战斗,疲惫之状显而易见,其战斗力亦有所减弱。

面临如此不利局面,黄埔学生军却与林虎展开了一场激战,你来我往,英勇无畏,生死置之度外。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选择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的确抱有誓死拼搏的决心。

在这场激战中,胡宗南的表现尤为突出。上午11时左右,敌军一部突袭我一团阵地,直冲指挥部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胡宗南仅凭两挺机枪,顽强地抵挡住了进攻,寸步未退。

面对严峻的局势,周恩来、蒋介石等领导人亲临前线,见证了胡宗南率领部队以机关枪猛烈扫射敌人,誓死坚守阵地的不凡瞬间。

一位矮小身影紧握机枪,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犹如战神降临,屡次击退敌军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其英勇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蒋介石看中了那年轻人。

在战后的一系列功绩评定中,胡宗南迅速由排长晋升至副营长的职位。

彼时黄埔军校的学生军主要由初出茅庐的普通士兵组成,排级军官仅有四十余位,至于营级以上的学生军官,更是稀少之极,几乎可数得清,其中最为杰出的蒋先云,也仅仅是担任代理营长。

胡宗南勇猛善战,亦擅带兵。

1925年秋,黄埔军展开了对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海丰战役结束后,胡宗南得以晋升为营长。

在河婆横峰一役中,面对第一师后路被陈军截断的危急关头,胡宗南凭借其冷静的头脑和果敢的决策,亲自率领李铁军的第六连,成功夺取了至关重要的制高点,从而使得黄埔军免遭陷入绝境的困境。

此等表现使得蒋介石坚信,胡宗南实为一块可雕琢的璞玉,具备培养成材的潜力。

1926年,随着北伐运动的拉开序幕,胡宗南已晋升为上校团长。切勿轻视团长这一职位。

第一军系蒋介石的亲信之师,下辖三个师,共计九个团。其中,黄埔军校毕业生所担任的最高军职,莫过于团长一职。

换言之,胡宗南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不知不觉间便跻身于黄埔一期学员中成绩斐然者之列。

此后,蒋介石一手策划了中山舰事件,进而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在这场动荡中,黄埔军校的众多精英学子或英勇牺牲,或与蒋介石分道扬镳。唯有胡宗南,始终忠诚不渝,坚定地留在了蒋介石的麾下。

在众才俊中脱颖而出,蒋先云等顶尖英才相继离去,胡宗南却意外地崭露头角。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一期中亦有一名学员,起初其存在感远不及胡宗南,他言辞不多,沉默寡言,给人以呆板的印象。

最终,他异军突起,成功超越了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荣膺开国元帅的尊称,此人正是徐向前。

真人露相。

闲暇之余,不妨谈谈徐帅,这位元帅的实力,长久以来却常被世人所忽略。

03

1931年伊始,胡宗南荣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从而确立了其天子门生的显赫地位。

1932年,蒋介石密令心腹贺衷寒创设中华民族复兴社,该组织系老蒋参照意大利黑衫党所建立,亦被称为蓝衣社。

蒋介石亲自选拔了十三位精英作为该组织的核心成员,他们被尊称为“十三太保”。

蒋介石和胡宗南

胡宗南位居“十三太保”之冠,在黄埔系国民党军官中享有“太子”之美誉。

自此,胡宗南着手模仿老蒋的行事风格,着手构建一个以自我为核心的军事架构,培育出了一个黄埔系的年轻派系。

胡宗南之厉害。

此人的军事才能或许并非出类拔萃,然而在政治领域,他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造诣,擅长凝聚人心,成功吸纳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1937年9月,胡宗南领军中央军精锐投入淞沪会战,并在战火中荣升为第17军团军团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首位担任此职者。他不仅是黄埔系的首位军长,首位兵团总指挥,首位战区司令长官,更是首位将军。

胡宗南荣获“五项第一”的殊荣,这充分彰显了蒋介石对他的深厚信赖与高度重视。

淞沪战役落幕之际,胡宗南遵从蒋介石的指令,统率第十七集团军班师返西北,以巩固黄河的防御线。

在筹划回师西北之前,胡宗南为增强自身军力,遍及全国设立战地服务团,广泛招募青年投身军旅。

得知此事后,周恩来巧妙地决定,针对胡宗南的个人喜好,挑选数人负责接待并暗中安插至其麾下,以充当预备角色,为未来的战略部署预留伏笔。

彼时,已早在1936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清华大学学子熊向晖,于1937年6月遵照组织的指示,返回故乡武昌,以调研当地的社会形势。

熊向晖尚步履武昌之际,七七事变便猝然爆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成立了临时大学,并在长沙正式开课。熊向晖在报纸上瞥见这一消息后,即刻动身前往长沙,与组织取得了联系。

接头人员告诉他:上级有令,要求你隐蔽党员身份,秘密加入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投身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的工作。

众多临时大学的学子纷纷加入了这支服务团队。听闻此事后,胡宗南对此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即便身在江苏,也特地拨通了电话,以示问候。

随后,服务团途径武昌,指导员向熊向晖等人传达了消息,胡宗南将军已抵达武昌,自即日起,众人不得擅自外出,需静候胡将军召见。

胡宗南此举,实则借鉴了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时期,逐一接见学生的识人策略。

胡宗南手持点名簿,将服务团的学生分为三组,逐一进行点名。当被呼唤到名字的学生走上前来,他们便需聚精会神地聆听胡宗南的悉心教诲。

熊向晖隐身于人群中,心中盘算着如何吸引胡宗南的注意。毕竟,组织委派他深入胡宗南势力范围,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契机。

熊向晖颇具趣味,为吸引胡宗南的注意,他精心策划了一套应对策略。

当被呼唤到自己的名字时,熊向晖故意打破常规,并未像他人那样起身行军礼,而是选择坐在座位上举手以示回应。他亦未应答“到”,而是直接以“我就是”简洁作答。

果然如预期,这套程序立刻给胡宗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胡宗南问:为何来军中?

熊向晖:参加革命。

胡宗南惊讶道:熊先生前来我国军队,是意图投身革命事业吗?

熊向晖回应道:“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开篇便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贵军身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来到此地自然是为了投身革命事业。”

继此之后,熊向晖与胡宗南展开了几轮对话,言辞间始终紧扣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令胡宗南对其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

胡宗南对熊向晖的表现深表满意,毕竟他自己早年投身黄埔军校时亦曾运用此策。不论其真伪,首要之务是先塑造热血青年的形象,后续再行细论。

胡宗南在众人姓名旁逐一勾勒圆圈,大多仅画一圈,寥寥数人则画两圈,极少数人甚至三圈,然而,熊向晖的姓名旁却独独圈定了四圈。

老板直聘,直接谈工作。

在面试来临之际,熊向晖做了充分的准备,无论是着装搭配还是对相关内容的熟悉,均不遗余力。

即便熊向晖现身于胡宗南的面前,亦可视作一场蓄势待发的准备。

一为黄埔出身的胡宗南,另一则为非黄埔系的陈诚。

在延安期间,周恩来向斯诺透露,胡宗南堪称蒋介石麾下最为杰出的指挥官,其能力远胜陈诚。胡宗南内心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爱国情怀,且倾向于支持抗日战争。

此人实乃值得结交之才,对其进行投资,预计风险可控,回报可期。

胡宗南,此君确实深谙处世之道,深得周恩来赏识,蒋介石亦对他委以重任。在西安事变爆发之际,宋子文甚至有意让胡宗南接替何应钦,担任军政部长一职。

各方均重视胡宗南。

近日听闻胡宗南部在淞沪会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随即在长沙组建了一支前往胡宗南部服务的队伍。

周恩来即刻向部下下达指令,寻访一位出身于显赫家族,年岁轻轻、风度翩翩,政治立场中立,记忆力出众,学识渊博,既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又研读过孙中山的著作,思维敏捷且细致入微之人,以应征服务团之职。

这些特质,乃是周恩来为胡宗南精心打造,确保其一经目睹,便会欣喜若狂。

随后,执行任务的重任落在了蒋南翔的肩上,他寻觅到了熊向晖,并派遣他前往。

胡宗南一见熊向晖,便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好感,这充分印证了周恩来所布之局的高明。

你所憧憬的佳偶天成,实则往往是他人用心筹备的成果。

04

胡宗南擅于笼络人心。

一旦认定熊向晖具备培养的潜质,他便倾注了极大的关怀与呵护。不仅对熊向晖本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更是特地邀请其父母来此,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

在得到熊向晖家人的鼎力相助后,胡宗南再次拜访熊向晖,决意提升他的资历,遂将其推荐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深造。

这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正是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其旧址原设于南京,历经抗战烽火,后迁址至成都。同时,该校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所分校,以扩大其教育规模与影响力。

左一:熊向晖,左二:胡宗南。

每所分校的校长一职均由老蒋亲自兼任,在国民党内部,尚无人敢于与老蒋争夺“校长”这一专属荣耀。

胡宗南将熊向晖引入军校,使其成为黄埔家族中的一员,此非轻率之举,实则揭示了某种潜藏的规则。

在那个年代,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官,相较于东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等学府的毕业生,往往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即便在红军队伍中,此类现象亦不容忽视。那些出身于一方面军一军一师的同志,在晋升的道路上,相较于其他部队的战友,往往更为顺畅。

此现象值得关注。

皆反派系,实皆抱团。

一个人拥有三种不同的出身背景,分别源自家庭、学府与职场。

家境虽不富裕,却能考入名校,实则相当于为自己赢得了一份优越的出身。

即便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若最终成功跻身一家优质企业,亦算是对个人出身的一次有效提升。

为何无论何种类型的团体,无论起初的宗旨是什么,最终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派系分化现象呢?

这是社会规律的表现。

汉开国元勋多出沛县。

非刘邦不愿广纳天下英才,实则在于刘邦亦凡人一枚,其社交圈层有所局限,所能结识之才子,数量自有限度。

个体的时间与精力均为有限,故而难以全面认识与了解所有人。

这是受成本限制的。

正如人们普遍倾向于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同样,他们也更倾向于与那些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人交往。

若你对某人的能力与不足一无所知,又怎敢轻易任用呢?

没有人敢用你的。

构筑信任,代价往往不菲。若不降低他人了解你的成本,实则是在为个人前程设置重重阻碍。

抑或是那些值得信赖之人所举荐者,诸如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正是他赋予韩信机遇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若某个组织成员有机遇,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优先关照组织内部的同僚。

我们同出一地,他的成功,便如同我的荣耀,这正是花花桥子人特有的互助精神——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外界的寒风,这无疑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本能反应。

迈入成功的初始门槛,关键不在于能力本身,而在于如何让上司洞察你的潜力。

某些岗位确实难以显著展现业绩,例如客服工作。即便员工承受了极大的委屈,这些辛劳往往难以得到老板的认可。

旁人难以察觉你的卓越之处,因此在论功行赏之际,往往不会考虑为你额外嘉奖。

往往,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是否公平,而是人性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05

胡宗南深谙人性之理,堪称收买人心的行家里手。

1935年,胡宗南率部驻扎于甘肃,其麾下有一名团级军官名叫张灵甫。在返回西安省亲途中,张灵甫心生疑窦,怀疑妻子不忠,竟一时冲动,举枪将妻子射杀。

此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舆论纷纷聚焦于此,甚至波及到了宋美龄女士。

当公安局前来拘捕张灵甫之际,胡宗南坚拒移交其人。

最终,宋美龄将此事上报给了蒋介石,蒋介石遂亲自过问此事,并下令胡宗南交出相关人员。

即便老蒋亲自介入调查,胡宗南仍旧趁机而行,力图释放张灵甫。

在交付张灵甫之际,胡宗南并未派遣车辆送其前往警察局,反而慷慨地提供了一笔丰厚的旅费,嘱其独自乘坐火车前往南京。实则,此举不过是放任他离去。

张灵甫未曾选择逃离,却铭记了这份恩情,立誓终身效忠胡宗南。

徐保,一位团长之身,却难掩赌徒本色。有次,他前往师部领取了整个团的军饷,却未将这笔款项用于军务,而是径直投入了赌场的漩涡。那晚,他输得血本无归,翌日匆匆返回团部,险些因贪污之罪而被处以极刑。

胡宗南询问徐保此事。“古名将,谁赌棍出身?”

徐保无法回答,胡宗南让他站着思索。

经过漫长的午后,胡宗南处理完事务返回,发现徐保仍旧屹立原地,遂怒斥道:“为何无法回答?废物一个!立即前往经理处领取整个团队一个月的军饷,今后切勿再犯此类错误!”

胡宗南恩威并济,成功赢得了徐保的衷心拥戴。随后,徐保官拜整编师师长,在西府战役中,他誓死坚守宝鸡阵地,最终英勇牺牲。

类似例子众多。

熊向晖亦曾深受胡宗南诸多关照,内战爆发之际,胡宗南更不吝赐予他赴美深造的宝贵机遇,为他铺设了宽广的成长之路。

即便在解放战争取得辉煌胜利之后,熊向晖提及胡宗南时,其言语中依旧流露出感激之意。

然而,胡宗南这套做法,难以驾驭真正有才华的将领,仅能驾驭那些能力平庸的将领,这亦是其部队屡遭败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恩来昔日曾是胡宗南的导师,其地位与胡宗南相较,无疑高出一筹。面对熊向晖,胡宗南可谓是陷入了被动,完全处于下风。

周恩来和熊向晖

熊向晖自军校毕业之际,便荣幸地被胡宗南将军擢为随身侍从副官及机要秘书。

胡宗南深信熊向晖。

据熊向晖自述,自踏入部队以来,胡宗南曾施以诸多手段对他进行考察,然而真正赢得胡宗南信赖的,却是一桩不经意的举动。

胡宗南与戴笠交情匪浅,二人关系密切,因此对特务活动颇为了解。每次外出,他总是一丝不苟,为避免引人注目,胡宗南通常仅携数人同行,不让人察觉其行踪。

在那次旅行中,他仅携同两名同伴,熊向晖便是其中之一。

夜幕低垂,胡宗南及其随从于村舍暂歇。夜深人静之际,胡宗南目睹熊向晖仍旧坚守岗位,心潮澎湃,倍感感动。

熊向晖自此成为心腹,无怀疑。

1943年二月,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驻兰州的朱绍良,通过一份绝密文件,向胡宗南及该战区下辖驻宁夏的马鸿逵、驻青海的马步芳,发布了由蒋介石亲自审定的《陕北奸区作战计划》。

命令要求部队“就地隐蔽,采取攻势防御”的姿态,“转为攻势”阶段,首要任务是“迅速夺回囊形地带”,随后逐步“收复陕北地区”。

1943年五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听闻此讯,蒋介石即刻下令胡宗南着手筹备对延安的攻势。

这个绝密情报不慎被熊向晖泄露,正当胡宗南准备采取行动之际,朱老总迅速向胡宗南发出电报,将此事公之于众。

即便是朱老总亲自发出的电报,亦是由熊向晖亲自递交给胡宗南手中。

览过电报内容,胡宗南即刻察觉,泄密之事已悄然发生。

如常征询熊向晖的见解,他言辞简洁明了,提出首要任务是查明泄密者身份。他进一步建议胡宗南指派专人,对所有曾接触过这些信息的个人进行全面审查,其中自然包括熊向晖本人。

然而,那晚胡宗南却指示熊向晖继续出席一场高级别会议,这显然表明胡宗南并未料到泄露机密者竟会是熊向晖本人。

找到两伙替罪羊。

在西安的一处劳动营,一位处长召集了九位成员进行会议,并最终通过了一项决议。该决议旨在指示,中共将随共产国际的解散而自行解散。

紧接着,中央社西安分社的成员,利用西安文化团队召开会议的空档,向教员发送了电报,敦促他在共产国际解散的时机,撤销边区的割据状态,并解散相关组织。

蒋介石早已明确表示,不容许对共产国际的讨论在内部过分展开。

胡宗南坚信,特务分子隐藏于这两股势力之中,遂下令特务机构将他们全部拘捕。

这些人起初意图献媚,以彰显其对党国的忠诚之情。

拍马屁拍错了对象,自讨苦吃。

06

胡宗南密谋对延安实施围剿的消息一经泄露,重庆的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即刻动身,火速赶往延安,以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胡宗南亲自盛情款待了周恩来一行,在他们即将启程之际,胡宗南特意指派熊向晖作为自己的代表,将周恩来送回。

启动汽车之际,胡宗南亦向周恩来投以一瞥,致以敬意。

抵达周恩来寓所之际,我向熊向晖告知,有几件物品需转赠予胡宗南,便请他随我一同前往取物。在握手之际,我特意以左手握住熊向晖的右手,同时投以目光扫视司机,借此暗示欲与熊向晖进行私密交谈。

两人至东侧小屋。

踏入屋内,周恩来便紧紧握住熊向晖的手,语气中满是关切:“这几年来,你实属不易。”

熊向晖泪流满面。

周恩来低声说:“忍住。”

继此之后,周恩来深入了解了胡宗南的政治立场,并就其对抗日及反共立场的看法进行了详细询问。

在谈话即将结束时,周恩来叮嘱他:“务必对党忠贞不渝,面对敌人则需机警狡诈,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宏观大局,而不拘泥于细节,密切关注战略发展趋势,首要任务是全力捍卫党中央。”

最后,周恩来紧握熊向晖双手。

“胜利后再会。”

胡宗南与军统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熊向晖返程之后,军统西安站便向胡宗南呈递了一份详尽的综合报告,其中细致记载了周恩来在西安所进行活动的所有细节,包括哪些人陪同他返回住所。

对汽车的停放时间、进出的具体时刻,以及来去时所携带的物品,我都记忆犹新,毫不含糊。

此乃龙潭虎穴,一步失慎命悬一线。

1947年,胡宗南再度集结兵力,意图进攻延安。与此同时,熊向晖在胡宗南的安排下,正筹备着出国深造。

为了铺设未来仕途之路,胡宗南精心挑选,增派了16位年约三十的大学生赴美深造,其中便包括了龙潭三杰中的熊向晖、陈忠经与申健全。

彼时,鉴于此事,他们已向组织提交了报告,咨询是否应前往参与。

组织答复,要去。

胡宗南资助培养人才,不去可惜。

1947年,熊向晖本已抵达上海,正筹备与新娘一同启程赴美,却突遭胡宗南紧急召回。

胡宗南只信熊向晖,不信他人。

他请求熊向晖协助撰写攻占延后的一系列施政方针,熊向晖便得以掌握胡宗南进攻延安的详尽部署,并将这至关重要的秘密情报再次传递至延安。

随时光流转,熊向晖远赴美国,恰在此时,军统凭借美国最尖端的侦听设备,成功摧毁了我党在北方的情报网络,并抓获了核心人物王石坚,进而导致熊向晖的真实身份暴露无遗。

王石坚的案情错综复杂,自其被捕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他是否构成叛变行为,然而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一经军统获悉此情报,胡宗南顿时心生惧意,不敢轻举妄动上报,反而恳请军统将其隐匿,切勿泄露予蒋介石知晓。

1949年四月,随着南京的解放,熊向晖亦携硕士学位荣归故里。

七月,学成归来的熊向晖历经辗转,终于在北京与周恩来重逢。

周恩来高兴地握住熊向晖的手。

“胜利后终相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