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到2025,日本在钓鱼岛话题为何转为沉默,旧书店内蓝皮书对比揭示背后真相

2012到2025:从联合国讲台到海上沉默,日本在钓鱼岛的退声轨迹

东京秋叶原的一家旧书店里,角落摆着一摞泛黄的《外交蓝皮书》,封面年份是2013。翻开那年的篇章,“尖阁诸岛”四个字几乎每隔几页就蹦出来,像是怕读者忘了似的。店主老川说,那年他每天收看晚间新闻,总能听见首相或外相提这个名字,“耳朵都磨出茧子”。可近几年,这声音淡了,电视上更多是经济和灾害新闻,很少再有官员为那片海域拍桌子。

倒回去看——2012年9月26日,纽约曼哈顿东河边的联合国大会堂里,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站在蓝色背景前,用略显紧绷的英语强调“绝不容忍以实力改变现状”。坐在后排的一位非洲小国代表后来回忆,他当时还悄悄问身边人:“他说的是哪儿?”第二天,日本驻联合国代表团连夜发声明、配地图、列时间表,还印成多语版本寄往各大使馆。这场景,被一位曾任外务省职员的人形容为“像做期末答卷,把所有会写的都写上”。

与此在横滨港口码头,一批批彩印宣传册被装进邮袋,要送往海外媒体社交部。有英国记者收到后笑着说:“这地方我没去过,但你们很想让我记住它。”日本政府甚至尝试联系网络平台,希望更改地图标注,可谷歌回复他们——用户修改不可控,这事爱莫能助。三个月后,他们推出名为《尖阁之真相》的短片,上线不到三天,就被各国语言评论区淹没,有人用调侃,有人干脆贴猫咪视频盖楼。

而同一时间,中国方面没有跟着辩嘴,而是在水面划出了自己的节奏感。地方志里早有零星记载,说明治末年渔民曾因风暴漂至钓鱼岛附近,被清廷巡船救起送回福州;这种旧故事虽不足作法律凭证,却让沿海老人觉得那片水域并不陌生。从2012年9月14日起,中国国家海洋局宣布常态化执法巡航,每月必到,不管天气阴晴。在浙江象山石浦港,有渔民描述过亲眼看到白底红字的中国公务船驶向东南方,那是一种安静却笃定的存在感——不喧哗,也不停歇。

2013年,中国组建了统一指挥的新机构——中国海警局,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小型执法力量整合起来,并开始装备大型远洋船只与高清监控系统。一位参与早期巡航的人后来私下说,那时候他们习惯带两套广播稿,一份普通话,一份闽南方言,以防遇上海上的自家渔民听不懂官方口径。今年8月4日,两艘编号2302与2103的大型海警船再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对日本方向驶来的船只进行驱离广播,并由新华社公开发布。这种公开性,本身就是一种宣示:谁真正掌握现场,不必靠争论证明。

反观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努力逐渐显得孤单无力。从G7会议到东盟论坛,他们试图将争端写入声明,但多数国家只是礼貌地呼吁克制,没有任何明确偏向。有美国学者私下告诉朋友,美国国务院内部对该问题采取的是“技术性冷处理”,既承认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又避免卷入具体归属争议。在冲绳宜野湾市的一家咖啡馆,我听见两个退役自卫队军官低声谈起此事,其中一个摇头:“盟友帮你喊,可以;真要派舰来?别想太多。”

这种落差,让东京逐渐调整策略。据熟悉内情的人透露,从2016年前后开始,日本政府文件中减少直接使用“尖阁诸岛”字样,多数相关信息转由智库或媒体代发,即便外交场合被问及,也常以简短措辞带过。而国内舆论也慢慢失去了最初那股亢奋劲儿,大阪一家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现在更关心油价和奥运会,“那个地方啊……离我们生活太远了。”2025年的夏天,当中国公布最新一次驱离行动时,日本外务省保持沉默,没有抗议,也没有解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去年冬天,我路过石垣岛北端的小村落,看见防波堤上一行褪色涂鸦:“风停浪息才知岸稳”。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十年前一个年轻渔夫画上的,人已经搬走多年。他们也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在讲天气,还是别的什么意思,只知道潮水涨落之间,它一直在那里,被盐雾打得模糊,却还看得出来轮廓。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