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与叶剑英,两位均是人民军队杰出领袖的杰出代表。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代,他们毅然割舍了显赫的官职与丰厚的物质待遇,投身于革命洪流。他们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最终成为我国人民军队的开国元勋。刘伯承被誉为驰骋战场的“军神”,而叶剑英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赢得了“参座”的美誉。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刘伯承与叶剑英之间建立了坚实的战友情谊。
异国他乡的学习
刘伯承,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的杰出代表,曾效力于川军,历任旅参谋长、团长等职,更以川军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的身份,在川中建立起崇高的声望,被誉为一代名将。叶剑英,广东梅县人士,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此后官至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师师长等要职。
1927年炎炎七月,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在经历了泸顺起义的挫败后,步履维艰地抵达了武汉。与此同时,叶剑英,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亦与北伐军一同抵达了武汉。在这座英雄之城,两人意外相逢。不久,刘伯承迅速前往南昌,投身于南昌起义的组织与筹备工作,并担纲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的重要职务。
南昌起义取得胜利后,中共前委果断决策,立即撤离南昌,南下广东,旨在建立革命的新根据地。然而,在起义军南征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挫折,刘伯承便悄然潜至香港,继而转道前往上海。叶剑英则随张发奎的部队抵达广州,并积极参与了广州起义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1927年11月,刘伯承与吴玉章、林伯渠等三十余位志士仁人,共同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求知征程。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的学习生涯中,刘伯承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果,赢得了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的难得机遇。同年年底,叶剑英亦赴苏联深造,进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并更名为杨雨苍。
刘伯承,1926。
远渡重洋深造期间,外语学习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刘伯承渴望能够直接研读俄文书籍、直接聆听苏联教官的教诲,对俄文学习的渴求愈发迫切。某日,正当他手捧自编的单词手册,孜孜不倦地背诵之际,忽闻一位名叫杨雨苍的中国同胞前来拜访。刘伯承心中一动,异国他乡,这个名字对他而言显得格外陌生。带着几分好奇,他步入会客室,一眼便捕捉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庞。
“剑英兄,果然是你!”刘伯承快步走向前,热情地紧紧握住叶剑英的手。“听闻你正在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今日得见,实属难得。”叶剑英手持《俄华字典》,微笑回应:“我正努力攻克语言难关。”刘伯承心有戚戚,不禁也露出了笑容。
叶剑英,1927年参军。
自那时起,我决心在闲暇的假日里造访,向您请教。自此,这两位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在莫斯科不仅建立了相互研讨的学术联盟,更在共享美食的过程中升华成了彼此亲密无间的挚友。
红军总部顾问
1930年盛夏,刘伯承在苏联圆满完成了他的秘密任务,之后悄然无声地回到了祖国,抵达了上海。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的参谋长。九月份,遵照党中央的指令,他前往武汉,承担起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的重任。年终之际,刘伯承再度返回上海,不仅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还与初涉国门的叶剑英等人并肩,共同翻译了苏军的众多条令。
他亲自负责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并对《苏军政治工作条例》以及《游击队行动指南》等涉及军事技术与政治工作等多个领域的译稿进行了严谨的校对。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同志亦参与了此次的研讨。
1931年春,叶剑英毅然踏上中央苏区的土地,投身于与毛泽东、朱德共同指挥的第二次反“围剿”的硝烟战场。当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通令,正式宣告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朱德担任主席,该委员会简称为中革军委。叶剑英亦荣膺重任,出任首任总参谋部部长,世人敬称其为总参谋长。
叶剑英就任总参谋部部长后,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给予朱德等将领有力支持,更以满腔热忱投身于司令部机关的建设与优化。与同仁们齐心协力,他确立了我国工农红军司令部机关的编制体系。特别强调在实战中锤炼和提升参谋人员的军事素养与工作效率,亲自传授专业知识。
此外,他还指导团队深入研究苏联红军的《参谋工作条例》、《步兵战斗条令》及《后勤工作条例》,结合我国工农红军的实际情况,编制出我军的首批条令与条例。这些不懈努力,为刘伯承日后接任红军总参谋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1月,刘伯承将军抵达瑞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红军学校的校长,同时兼任政治委员,期望他能将这所红校打造成为“红埔”,使其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刘伯承走马上任后,对红军学校的建设倾注了无限热情。
在教学方针上,他坚持将教育内容与红军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坚决抵制教条主义的蔓延。他精心选拔和组建教员团队,按照精简适用的原则,编纂了一系列实用教材。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他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他亲自授课,并指导学员开展军事演习。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圆满画上句点,叶剑英与刘伯承完成了职务的互换。刘伯承肩负起红军总参谋长的重要使命,叶剑英则担纲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及政治委员的双重角色,同时兼任瑞金卫戍区司令之职。就任总参谋长后,刘伯承积极协助总司令朱德与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指挥作战,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斩获辉煌战果。战事之余,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章,专注于总结与推广游击战术,强调游击队应勇敢深入敌后,对敌人构成威慑,以配合正规军挫败敌人的围剿企图。
此外,他还系统地提出了游击队在敌后行动的多种策略,显著提高了红军指挥员的军事素养。随着中革军委的重组,刘伯承继续执掌红军总参谋长的职位,而叶剑英则晋升为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在协助刘伯承管理红军总司令部事务上倾尽全力。
李达、邓刘蔡。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关键时刻,刘伯承因对共产国际派遣的军事顾问李德所秉持的教条主义指挥风格和专断态度提出异议,此举最终导致他失去了红军总参谋长的职位,转而被任命为红5军团的参谋长。随着红军踏上长征的征程,刘伯承于1934年年底再次被委以重任,重返红军总参谋长的岗位,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的职责。
李德与叶剑英之间存有旧怨,便以连城战役的失利为借口,于1934年春季将叶剑英自福建军区司令员的职位调至中革军委第四局的局长。在中央红军长征的历程中,叶剑英先后担任中革军委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后升任中央纵队的副司令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召开,这无疑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拐点,刘伯承与叶剑英两位同志毫无迟疑地坚决站在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一边,倾尽全力推动毛泽东同志重返红军领导岗位的中心。
刘伯承师长五十寿辰快乐!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划破宁静,举国同悲。紧随其后,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剑英同志肩负重任,担任参谋长一职。在国民党的统治区域内,他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大力宣扬我党的抗日方针,广泛联络国民党的高层人士,并多次参与与国民党的谈判。与此同时,刘伯承同志担纲八路军129师的师长,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同志并肩奋战,率领部队坚守在华北的前线,成功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2年岁末,刘伯承师长迎来了他五十大寿的喜庆时刻。中共中央毅然作出决策,并指令在太行山129师辖区隆重举行一场祝寿盛典,以庆贺刘伯承师长的高寿。彼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尤为严峻。在如此艰难之际举办如此盛大的庆典,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更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政治需求所作出的明智决策。
为刘伯承师长举行寿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更能激发根据地人民抗日救国的斗志,进一步强化广大军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当刘伯承师长听闻129师政治部计划为他举办寿宴的消息后,内心深感不安,他始终不愿提及个人的生辰。在无奈之下,政治部只得自行决定,将庆祝活动安排在12月16日举行。
“身为布尔什维克的一员,我们理应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此外,文章中还收录了邓小平、蔡树藩等同志的祝词以及他们的诗歌创作。
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特意从延安远道寄来两首祝寿佳作。
一
太行游击纠缠多。
撑起平辽半壁。
遍体弹痕眼未盲。
寿君凯旋。
二
细柳营静无声。
枪炮即家。
将军五十称健。
斩倭酋,不夸口。
在这特殊的一天,陈毅、杨尚昆、陆定一、张际春等众多领导与群众代表,纷纷执笔泼墨,以诗歌表达心意,向刘伯承将军献上诚挚的祝福。刘伯承将军面对来自众多革命战友的贺电与祝寿诗作,心中既充满感动,又深感不安。在祝寿典礼上,他满怀激情地致谢道:“我的一生虽显短暂,若有任何成就,全赖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若非党的指引,我们这些人恐怕难以有所作为。因此,我愿在党的旗帜下,成为毛主席的忠实追随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倾尽全力。若我命途多舛,能在我的墓碑上镌刻‘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便是我最大的荣耀!”
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
国家初创之际,刘伯承听闻中央军委有意设立陆军大学的构想,便在1950年7月向中共中央致信,坚决表示愿辞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要职,全身心投入陆军大学的筹备工作。此意向迅速获得了党中央及毛泽东主席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基于刘伯承的建议,筹备中的陆军大学遂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最终确定南京为学院的选址地。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宣告成立,刘伯承同志光荣地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直至1954年4月,中央军委再度委以重任,任命刘伯承同志为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然而,鉴于刘伯承同志正全力以赴投身于军事学院的建设工作,他未能接受这一新职务。
直至1955年4月,叶剑英同志被任命为代理训练总监部长,接替了刘伯承同志的职责,全面负责我军的军事训练工作。自此,这两位经验丰富的战友并肩共进,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将人民解放军打造成为一支强大、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武装而不懈努力。
在那洋溢着明媚阳光的1951年,叶剑英将军与李济深等众多历史巨人汇聚一堂,畅谈甚欢。
通常而言,将苏联的丰富实践经验融入我国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任务,它既是学习又是运用的交织体。
自1957年下半年起,全军范围内“反教条主义”运动逐渐加剧。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刘伯承元帅受到了批判,就连负责训练总监部事务的叶剑英元帅亦未能幸免。
1958年4月8日,叶剑英同志以训练总监部部长的身份莅临南京军事学院,对学院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并在全院教职学员干部大会上发表了意义深远的讲话。他高度评价了军事学院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决抵制将教条主义的标签强加于学院,并勇敢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他指出:“有人将学院视为教条主义的象征,实则谬之千里。全军上下,无论院校还是部队,都深受教条主义的影响,岂能将学院单独视为众矢之的。回顾历史,军事训练领域出现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责任应由领导层承担。训总部门应率先进行自我批评,绝不能将责任转嫁给基层。毕竟,我们常常是‘四照’——照搬、照翻、照印、照发,而你们则只能‘一照’执行。”
在本次演讲中,叶剑英满怀崇敬之情,对历经坎坷磨难的老战友刘伯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刘伯承同志投身沙场,历经四十载风雨,精通俄语,战斗智慧和经验堪称丰富,如此杰出的人才实属罕见。他声名显赫,专注于军事领域,却不幸身患重疾。他身受九次八次的重创,将满腔热血倾注于革命与人民事业,是我国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肩负着无微不至关怀他健康的重任,确保他能够更好地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任。”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将疗养于他乡的刘伯承召唤至京,嘱其参加这场盛会。7月10日,中南海怀仁堂内人头攒动,座席难觅,千余双目光齐集于主席台。即便年过七旬,且身患沉疴,刘伯承在他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登上了主席台,开始了自我批评。随后,负责全军训练工作的叶剑英亦不得不进行检讨。次年1月,刘伯承携家人自南京迁至北京,不久便荣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之职。
1967年2月,叶剑英在北京。
1966年五月,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不幸遭撤。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刘伯承几乎陷入了全面的闲置状态。然而,他始终深切地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以及国防建设与军队的战略训练。到了1967年一月,刘伯承积极投身其中,并全力支持叶剑英等同志主持的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共同制定了中央军委八项命令,对军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行动进行了必要的约束与规范。
1968年春三月,林彪、江青等人积极策划了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伯承,在从外地疗养地返回京城的途中,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毫不知情。面对这样的变故,他感到了深深的意外和困惑。于是,他乘坐专车直赴叶剑英的住所,寻求对事件更深入的解读与洞察。叶剑英向他透露,由黄永胜等人主导的军委办事组已取代了原来的军委常委会,并且常委会的会议也将暂停。刘伯承听罢,沉默良久,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
自九一三事件爆发之际,中共中央果断地剥夺了林彪亲信黄永胜等人对军委办事组的控制,随即迅速成立了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同志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该会议承担起处理军委日常事务的重要职责。1971年10月,叶剑英副主席亲自签署命令,指令总参谋部搜集整理刘伯承同志自1960年以来的指示,汇编成册,并广泛发放至解放军各总部及北京军区,各相关单位需据此展开行动。叶剑英副主席亦对这一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及时而严格的监督与审查。
1972年二月,叶剑英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的扩大会议,对林彪的反革命罪行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并深入探讨了加强军队建设的重要议题。在此之际,刘伯承元帅亲笔给叶剑英同志写了一封信,倾吐了内心的感受:“在林彪同志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然而,鉴于对党和军队建设的深切关怀,无论是他们向我咨询,还是我在思考中有所领悟,我都以一名参谋的身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然,这些意见多基于我过往的经验,或许显得有些过时,未必完全适用于当下形势。尽管他们对此有所接纳,但回应却寥寥无几。如今,我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睡眠质量不佳,精力大不如前,本想为此次军委扩大会议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遗憾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难以继续履行参谋的职责……为了协助会议的研究工作,我请求作战部的同仁搜集了我自1960年以来发表的一些观点(因精力有限,未能逐一校对),现将这些‘陈旧之作’整理成册,愿以此作为一孔之见,特此呈上,供你们在研究时参考。”刘伯承元帅呈交给中央军委的这些材料,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考和宝贵的经验,是他六十载军事生涯智慧的结晶。
自1973年以来,刘伯承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党中央和叶剑英元帅对此深感忧虑,多次亲自前往探望刘伯承,并对医护人员反复叮嘱,务必提供精心的治疗。鉴于军队和战备工作的实际指导需求,1975年1月26日,叶剑英元帅致信毛泽东主席,提议将军委六人小组扩充为军委常委会,并建议增补刘伯承等同志为常务委员。在叶剑英元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期间,两位老帅心意相通,关系亲密,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崇高的风范。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将军在北京安详离世。紧接着的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亦在北京画上了生命的句号。这两位伟人的陨落,使得对“军神”与“参座”的敬仰与怀念,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