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用信息皆来自官方媒体资料,结合本人见解进行撰写,文章结尾已注明资料出处,请留意。
1949年初,伴随着国民党三大战役的惨败,蒋介石开始为自己谋划退路。那时候,被人叫做“小诸葛”的白崇禧提出了一个挺大胆的方案:派遣国军进入越南,剿灭胡志明,然后在越南北部的山林里和共军打游击,为后续“反攻大陆”蓄势待发。
这事儿吧,蒋介石当年其实也想过要是能把越南给收拾了,敌人在背后就算少了个大麻烦。不过说到底,实力摆在那里,他觉得自己玩不过越南那边的胡志明,毕竟当时越南刚闹完独立战争,国家还算是个新生儿,军事力量有限,而自己这边兵力也已经是吃紧的窘况。再者,他也考虑到,越南跟中国的边界不远,要是真打起来,可能会引来苏联或者其他苏联支持的力量的介入,这局势一变,麻烦就大了。同时,国内形势也不太允许再拉长战线,他心里还盘算着怎么坚持到最后。于是,他最终觉得,舍弃越南,先把台湾巩固了再说,毕竟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根据地,不然一旦战线拉长,稳不住就煤气用完了。别忘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也很复杂,面对大国的压力,他心里明白,自己选择去台湾,才是最稳妥的路。这样一来,既能保存实力,又能继续“抗战”,也算是个折中的办法了。总之,攻占越南不在当年的优先考虑范围内,反而选择“弃越守台”,算是当时的权衡之举。
白崇禧这个名字,大家都挺熟了吧,他可是桂系军阀的两大领头人之一,在国民党里头,人们都叫他“小诸葛”,这名字挺响的。
尽管白崇禧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丰功伟绩,可毕竟不是蒋介石的铁杆亲信,所以蒋介石对他始终抱着点疑虑。
1949年初的徐蚌会战里,蒋介石表面上把指挥的权力交给了白崇禧,实际上搞了个小动作,暗中夺走了他的指挥权,搞得白崇禧一气之下就跑了。
没有了白崇禧的国民党军队很快就被解放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更搞笑的是,国军败了以后,蒋介石还把锅甩给白崇禧。
白崇禧“占领越南”的打算可不是空想,早在南宋偏安南方的时候,就有人建议派兵越南,想扩大势力范围。在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中,桂系内部的主退派也曾提出过这个念头。
那会儿白崇禧觉得国民党还没到山穷水尽的份上,决战的时候美国还会帮忙,远没到要跑到别处的地步。不过,他没想到,最后几场仗打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他自己也差点成了光杆司令。
蒋介石对白崇禧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直接拒绝,反倒还挺认可的样子,他赶紧写信给顾祝同,把白崇禧的方案转了过去,还在文件上签了字,叮嘱越南部队“注意军纪,切勿发表政治言论”。
其实,蒋介石一直没真正行动,只是在拖时间,结果错失了好机会。看到蒋介石那样的态度,白崇禧也就没有再想着出兵越南了,他败退到台湾后,还帮蒋介石继续带兵作战。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选择拖延这个看起来挺合理的方案,主要原因就是他想稳住白崇禧。这样一来,白崇禧就能留在台湾帮他掌控军队,应对解放军追击,搞定登陆台湾的事。
那时候,蒋介石已经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打算退守台湾作为最后的据点。张其昀跟他详细分析过,认为台湾海峡宽广浪高,暂时可以挡住共产党军队的追击;气候条件又适合农业发展,再加上日本留下的工业底子,条件还算不错。
再者,近代史学界的人士们都觉得白崇禧的方案其实不太靠得住,原本蒋介石还在大陆的部队大多都变成了散兵游勇,跟那支兵力雄厚、能攻占越南的军队根本没法比。
再者,当时越南不仅有刚崛起的胡志明越共,还有长期盘踞的法国人,要是国民党军队跟法国闹矛盾,蒋介石在国际上的支持就会大打折扣,变成孤掌难鸣的小角色。
再说了,国民党部队连那些装备相比落后的共产党军队都打不过,更别提在丛林里搞游击战了,搞不好还没跟解放军碰面,就早早葬身在山野里了。
还有一事得注意,法国不会就这么坐视不理,二战之后,中法关系本来就有些摩擦。一方面,国民政府当时坚持反帝,支持越南的独立运动;另一方面,两边在海岸线的问题上也有矛盾。
白崇禧建议在越南搞游击战,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他其实是国民党内部游击战理论的专家。早在1939年,白崇禧担任军训部长期间,曾专门写了一本《游击战纲要》,作为国民党军队的操作指南。
他在书里直截了当地说:游击战就是为了持久抗战,消耗敌方兵力的一种弹性策略。白崇禧还曾提到过:“有人以为共产党打游击只是为了保存实力,殊不知敌后游击任务非常艰难,因为补给困难,而且大多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曾提出要“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强调要增强敌后游击力度,扩大控制范围,争取沦陷区的民众支持,给敌人制造麻烦。他的这个想法被蒋介石采纳了,颁布命令要求各战区加强游击战的开展。
1939年冬天,为了配合游击战的需求,白崇禧在军训部期间整理了有关游击战的资料,编辑成《游击战纲要》这本书,然后分发到各个战区和军事学院。
历史上,确实曾经有国民党军队踏足越南的记录。部分在败退途中进入越南的国民党部队,被法军解除武装后送到了富国岛。这些部队后来被叫做“富台部队”,不过,法国人并不允许他们随意行动。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台湾当局暗中也牵扯其中。1964年4月,蒋介石与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会面时,表达过愿意派遣5000到1万名士兵空投到云南,试图切断中国对越南北方的援助补给线。
1965年,按照美国情报部门的安排,台湾特种部队也参与了对“胡志明小道”的清剿行动,进行绞杀作战。因为赴越作战的伤亡率相当高,美方曾给台军人员开出月薪500美元的高额待遇。
不过这些行动规模挺有限的,跟1949年白崇禧提出的大规模入越计划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相比之下,蒋介石最终还是决定退守台湾,张其昀当时就分析了几个可能的退守地点:西南、海南和台湾。
西南地区虽然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但毕竟在大陆上,大家都知道一山难容二虎;至于海南岛,虽然跟大陆隔着琼州海峡,但距离其实也挺近,就22公里左右,用些普通的民用小船或者帆船就能渡过去。
台湾的优势还挺明显的,大概离大陆只有100公里左右,国民党拥有实力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解放军要想搞定台湾,的确不太容易。
蒋介石觉得,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很快就能得到美国的帮助。考虑到这些因素,他最终决定放弃西南地区和海南岛,退守台湾。
白崇禧的“入越计划”最终变成了空谈,成了历史上的一笔,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陷入绝境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