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制造业站在了“成绩单”复查的十字路口。十年之前,中国发布了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补齐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短板,向世界制造强国队列进军。这股决心带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运动,如今终于到了审阅成果的时刻。一时间,“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话题。
你看,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再到海里游的,中国都干成了几件“大事”。大飞机C919已经能够飞上天了,这可是让国人沸腾的一次重大突破,但市场份额的“爬坡大计”任重而道远,想与波音和空客分羹,我们要使出看家本领才行。而高铁领域,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真的“嘎嘎”(特别优秀)强,国内最大规模的铁路覆盖网,以及国外接踵而来的订单都为此背书。世界第一,不是吹的。
而谈到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技术,中国简直成了领头羊。产销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电池、充电桩等完整产业链,让地球上起步晚的大兄弟们不禁心中感叹中国这步棋走得太快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表哥C919和另一位短板兄弟“农机装备”却让人有些抓狂,特别是农业机械化进展之慢,简直是一个“时代里的逆行者”,要怪也怪咱们的地都碎成渣渣般小,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拳脚。
尽管如此,中国制造2025还是被认为跨出了优雅的一步。这些年,掏出的“魔法小本本”上满是智慧招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工业基石工程等。举个栗子,你听过特高压输电吗?这就像给城市注入“电流药丸”,在全球都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么强大的对手。同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严肃回应了外界曾经的质疑,“我们可不是纸糊的!”
在信息技术领域,虽然高端芯片还有许多未及征服的高山,但5G通信设备却杀出重围,早已成了全球玩家围着灯光炫舞的焦点。想想这几年来,5G基站建得风生水起,应用遍地开花,从工厂到矿山,从医院到小区,那些科幻片里有的“自动化”今天也能让你身临其境。
可走着走着,我们也逐渐发现,中国的“制造”虽然能叫板许多领域的世界霸主,但像民用航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总会遇到国际巨头在关键技术上的“关门打狗”,想突破需要更费劲。更何况,那全球装机容量接连创新高的工业机器人,大部分“核芯”技术元件还是靠外企“投喂”。
不过翻看数据,倒也让人欣慰不少,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咱们全球制造业的经济份额已接近30%。更炸人眼球的是,咱中国“5G+矿山”的场景应用独步全球,占5G新增部署的一半。以此声势,如此大马力输出,霸榜制造老大还是妥妥有希望的。
别误会,目标可不只是“造得多”。我们玩的是高水平“制造”、完整配套、技术创新。战略的珠子一颗颗串起来,咱们看出,顶层设计确实来得恰到好处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的这一片科技密集的果园,收获季节也能见个真章。
眼望2035年,我们能不能坐稳制造强国中等席位?再战下一个25年能否稳稳占上全球第一梯队?补短板靠谁来发力?说到底,中国制造转型的底色归根结底还是“人”——我们的技术人员行不行?思路清不清?民间和官方的合力够不够?毕竟,世界工厂的外号容易得,“制造强国”这顶大帽子,可从来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