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了将级干部的授衔仪式。在这十位赫赫有名的大将中,粟裕以其卓越的军功和显著的贡献,荣膺榜首。因此,他被誉为“开国第一将”,享誉一时。
粟裕将军戎马一生,屡经沙场,为革命事业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与深谋远略,更是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
刘伯承元帅曾对粟裕同志给予极高赞誉:“粟裕同志智慧深邃,勇猛沉毅,实乃杰出之才,百战不殆,具备古时名将的风范。他是我军最杰出的将领,堪称我国的战略大师。”
事实上,粟裕不仅军事才能卓著,而且在识人辨才方面亦颇具慧眼。
1941年,时任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军副总指挥的李长江,因对战事前景失去信念,竟选择向日本人投降,沦为令人不齿的汉奸。
重组后的新四军军部即刻向第一师下达指令,命其剿灭李长江部。
新四军第一师长为粟裕。
在粟裕踏上征程之际,得知独立第七团因缺少一位营长而面临困境,便立刻从师部派遣了一名参谋前往支援。
对此,众多老战士感到既惊讶又难以接受。原因在于,首先,这位参谋年仅21岁,其次,他此前未曾担任过排长或连长等基层职务,缺乏必要的底层工作经验。
面对这些质疑,粟裕坚定地回应道:“我坚信他能够胜任这个营长的职务,我对此充满信心。”
后续的事实充分证明,粟裕不仅自身具备卓越的指挥才能,更擅长识人辨才。这位参谋不仅在营长一职上表现出色,更在击败李长江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他更是化身为锋利的“尖刀”。
此将领究竟是谁?粟裕为何对他进行特殊晋升?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革命的浪潮如狂飙般横扫大别山地区,红军与游击队频繁出入各县,展开激烈的斗争,打击豪绅,张贴标语,扩大红军的队伍。
1933年,河南光山县的一个少年,年方十三,名为毛头。每逢看到家乡的标语,他总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家境贫寒,家中无一日得享丰餐,父母亦是文盲,故而取此乳名以记。
这段艰苦的生活,毛头实在不愿再继续。于是,他心生参加红军的念头,意图改写自己的命运。凑巧的是,毛头的二叔也决定投身军旅,于是毛头便欢欣鼓舞地跟随二叔一同来到了征兵处。
依照规定,二叔迅速得到了红军的接纳。然而,当他的目光转向毛头时,却遭遇了阻碍。原来,红军战士们认为毛头年纪尚幼,身材矮小,甚至还未及枪杆之高,因此暂时不同意他加入部队。
毛头焦急地说:“自幼便习得牧牛、耕作,历经艰辛,如今参军,我愿承担放哨、送信等任务,让年长者分担,岂不是更有效率?”
部队领导在毛头的诚挚言辞下,最终被说服,进而同意了他的参军请求。
因此,年仅13岁的毛头自豪地加入了中国的工农红军。然而,令他未曾预料的是,参军不久后,他的二叔不幸患上重病,而那时正值部队战斗频繁,根本无暇顾及他的二叔安危。
因此,上级领导作出决定,派遣毛头将二叔送回故乡休养,随后毛头再返回部队继续服役。
毛头仅有一位二叔,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了赞同。然而,遗憾的是,在归乡的路上,二叔因病情恶化,不幸离世。毛头随即挖了一个土坑,草草地安葬了二叔。
事后,因劳累不堪,他只得在路旁的巨石上沉沉入睡。
不一会儿,几位中年男子走到毛头身边,将他唤醒。其中一位面容慈祥的人好奇地问道:“小兄弟,你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毛头打量着眼前之人,觉得他并不似恶人,便回应道:“我是从光山来的。”
“你要去哪里?”
毛头:找红军去。
这句言辞引得几位中年人士会心一笑,其中一人好奇地询问毛头:“你为何会选择加入红军呢?”
毛头将参军经历、送二叔回乡并安葬其遗体的事迹娓娓道来,众人听后不禁感慨万分。其中一位仿佛是众人中的领队者,语气坚定地说道:“我来收留你,让你加入红军的行列。”
毛头尚在愣神,未明其人,便听到身旁一位中年男子介绍道:“这位便是我们红二十八军的高敬亭同志,高政委。正是他慷慨答应收留你,还不赶紧道声谢?”
毛头心中喜悦,于是,他再次投身红军,成为了高敬亭的贴身勤务员。
高敬亭堪称鄂豫皖苏区最杰出的红军将领之一。在鄂豫皖苏区历经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的挫折,主力部队被迫撤离之际,一支队伍毅然留下,致力于重建红军队伍。正是因此,高敬亭被任命为红二十八军的政治委员。
正是在这一时期,毛头邂逅了高敬亭,自此便投身于他的麾下,开始了并肩工作的生涯。
一日,毛头情绪略显激动地找到高敬亭,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高政委,我至今尚无一个正式的名字,能否请您为我赐予一个?”
高敬亭深知毛头曲折的过往,便即言:“我们的红军源自五湖四海,如同汪洋般广阔,似峻岭般巍峨,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拥有辉煌璀璨的未来。既然你姓万,何不就叫万海峰呢?”
毛头毫不犹豫地应允了,自此,毛头更名为万海峰。
1939年,高敬亭不幸遭遇误杀,作为其贴身警卫的万海峰亦受到波及,遂被调至教导队接受培训。幸赖万海峰聪慧过人,机敏灵活。
因此,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上级作出了派遣他前往抗战前线的决定。不久,万海峰得知,自己被分配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担任参谋一职。
此刻,陈毅担任江南指挥部的参谋长,而粟裕则是副参谋长。在一段奇妙的缘分中,万海峰与粟裕相识,从而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在指挥部任职期间,万海峰常与同事们就作战事宜展开深入探讨。众人皆为青年才俊,各怀见解与智慧,因而争执在所难免。
万海峰对粟裕领导心怀崇敬,无论遇到何种疑难,总会虚心求教。粟裕亦不吝赐教,两人朝夕相处,情谊日益深厚。
曾有一次,粟裕将军召集指挥部参谋们齐聚一堂,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各位,你们认为,对于部队未来的发展而言,最为关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众人议论纷纷,万海峰的回答简洁有力:“自然是提升部队的整体素质。”
粟裕鼓励他继续。
万海峰指出:“当前,新四军最紧迫的任务是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的参谋队伍。昔日,我们的敌手为国民党,所采用的战术为游击战。那时的指挥官组织能力与军事技术水平相对有限,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战争形势。因此,我们至今仍依赖单一主帅指挥作战,缺少一个完善健全的参谋机构。”
粟裕听闻此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万海峰的观点深表认同。
通过这一问题的启发,粟裕深刻领略了万海峰非凡的洞察力,于是他决定重点栽培万海峰。正是基于这一考量,才有了文章伊始粟裕破格提拔万海峰的故事。
万海峰最终不负粟裕所望,担任营长一职后,他恪尽职守,屡建奇功,战绩显赫。继而,他晋升为副团长,并进而担任团长等要职。
在解放战争年代,万海峰同志参与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以及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他率部勇猛直前,深入垛庄敌后,成为击溃张灵甫部的主力“尖刀”。
新中国成立之际,万海峰再度投身抗美援朝的烽火之中,并首倡“游动炮群”的战术理念。在指挥志愿军炮兵的战斗中,他成功摧毁了敌人众多有生力量。到了1955年,他荣膺大校军衔。
万海峰军事生涯未结束。
此后,万海峰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等职务。1988年,距粟裕将军破格提拔万海峰47年之际,万海峰荣获上将军衔,荣膺共和国高级将领之列。
自1998年卸任以来,万海峰始终对国家的军队建设与发展保持着密切的关注。遗憾的是,2023年3月31日,万海峰因健康原因离世,享年103岁。
万海峰的逝世,亦标志着1988年我国军队所授予的17位上将中,仅存迟浩田一人依然健在。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