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经济学家说的预言掀起了不少议论:他预计,再过五十年,中国的人口可能就只剩下五亿八千万了。
这消息犹如一盆冷水,顿时让社会讨论热烈起来,专家们纷纷发出警示,认为这是人口危机的征兆。不过没想到,许多普通百姓反倒松了口气,还觉得“有点希望”。
哪怕是同一个数字,不同的人看到后反应可真是天差地别。有的人会觉得挺好的,有的人则会觉得不妙,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玄机?
专家们担心国家未来的长远走向,从人口结构角度来看,劳动力逐步减少,加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都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体制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养老、医疗、社会保障这些资源将变得更加紧张,工厂和企业也会遇到招工难的问题,这些难题可能会对国家的运转产生长远的影响。专家们关注的,是那逐渐逼近的“空心化”现象,人口减少带来的用工荒和空缺问题。
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眼下的“满”才是真的让人头疼的问题,交通堵塞、工作忙碌、家庭生活岌岌可危,这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压力,才是他们真正的写照。
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们拼尽全力存钱买房、买学区房,为了抢一个学位,可能连夜排队,感受到的都是无限的焦虑和沉甸甸的压力。
前因后果,其实都源于现代年轻人对生育持着“算计”心态。养个孩子的直接开销一目了然:奶粉、尿布,再加上教育花费,生育成本动辄几百万,有的甚至更多。
更令人担心的是“情感成本”——孩子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压力山大,从小就陷在“内卷”里打转,父母看到他们这样的境况,不免会对养育产生犹豫,觉得这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眼下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生孩子已经不再是传统认同的“人生必经之路”。对不少人来说,孩子好像是一笔让自己“情感受亏”的大投入,这种“亏本”自然让他们不愿随便考虑要不要生。
那么,办法到底在哪个地方呢?
很明显,光靠“催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得搞明白怎么把国家的整体发展需求和个人的生活尊严做好平衡,要是年轻人不愿意生,那就得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不敢生的那些难题。
得弄明白啊,高房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政府得出点招,控制好房价,保证大家买得起房子。再说了,托育服务不到位也是阻着大家生的关键因素,得多建一些公共的托儿所,减轻父母的养育压力,让大家敢于放心生孩子。
而且在职场上,怀孕的女性遇到的不公平对待也得靠政策来调整,应该推行更灵活的工作方式,还要完善母婴设施,让她们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便利。
除了这些直戳的政策帮忙,今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光靠“人海战术”,更得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比如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