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落地?沙特与巴结盟瞄上歼-35E后,美国启动F-35A出口流程!
谁能第一个把顶级隐身战机开进沙特空域,成为了全球军火市场里最敏感的悬念。
对沙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笔普通的采购,更像是在向美中两大超级卖家提出一道复杂的“政治考题”。
在这场看似无声但暗潮涌动的角逐中,美方推销的是F-35A,而中国则亮出了歼-35E。
这两款战机外表都冷峻锋利,但背后的推销剧本却截然不同。
沙特这个“中东油王”出手,瞬间改变了整个市场的风向。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沙特只会跟美国走,现在竟然选择多线布局,像是在打“保险牌”,防止未来被绑死。
对于美国来说,沙特的这个动作无异于冲击了他们的“保险柜”。
其实,美国早在之前就把F-35A的军售提上了日程,流程已经正式启动,从纸面到实操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
不同于几年前的空想,现在,文件已经在国会、内阁和总统三道门前排队等待审批。
流程繁琐,但沙特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出手,无疑就表明了他们不再只听美国的指挥。
美国心中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他们其实并不想拒绝军售,但内心早已被自家的政治局势搞得头疼。
国会担心,给沙特那么先进的装备,会威胁到以色列的安全;民主党则担心,卖给沙特的武器会被用在胡塞武装身上,导致局势更加复杂。
以色列在美国的军事生态中始终占据着VIP级的地位。
早在2008年,F-35还在推广初期,就已经默默送了一批给以色列。
价格低,接口宽,雷达、电子设备都能根据需要定制,他们就像是在默默打造一个“战略生态圈”。
而在后来,增购17架F-35的提案,都是在奥巴马时期硬推,反对者几乎没有办法阻挡。
相反,阿联酋曾一度有意购买F-35,但特朗普离任前才刚刚敲定合同,拜登一上台就将其冻结。
结果,阿联酋不得不选择法国的“阵风”或者中国的L-15,总计投入了160亿欧元。
沙特早已看破:等待F-35A的时间可能长达五年,歼-35E却可以随时量产交付。
错过这个时间窗口,下次升级就要再等十几年。
目前,沙特空军的主力机型大多是升级版的F-15SA和“台风”。
尽管前者经过不断改进,但机体老化明显;后者电子战能力不足,生存能力令人担忧。
换代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沙特并不追求“万能战机”,而是需要一款能在高强度环境下完成远程打击、电子压制、穿透防线的利器。
F-35A可以胜任这个任务,而歼-35E同样不逊色。
关键在于,前者必须完全部署在美军体系中,受制于人;而后者则能自主操作,有更大的自主权。
这一手布局,看似冒险,实则符合沙特一贯的“多元化供应”做派。
沙特向来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购买爱国者导弹、东风导弹,都是他们的“多样化保险”。
欧洲的“阵风”机队已逐渐显老,产能有限,台风也可能随时停产。
而俄罗斯的苏-57外销路受阻,FCAS项目至少要等到2040年才能服役。
在这种情况下,沙特的选择空间变得非常有限——只能左右两边:要么依靠美国,要么投向中国。
整体来看,国际市场早已洞悉了这其中的关键:波兰也买了F-35,鹰狮E/F依然留在库房里,新加坡引进F-35B,也让传统战机队伍保持一定的存量。
不想把所有的希望和风险压在一个阵营,谁都怕未来变数太多。
这次,沙特则走得更坚决,他们一边维护与美沙的战略纽带,一边又竖起了自主的硬实力旗帜。
此举,实际上重塑了他们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
传统上,美国靠高端武器绑定盟友,建立起了技术依赖链。
土耳其曾因购买俄制S-400,被踢出F-35项目。
而沙特如果决定与成飞签约,也会让美国胆战心惊——毕竟,掌握制空权的背后,是谁拥有话语权。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掌控者”,沙特凭借石油美元牢牢攥着底牌。
制裁小国都容易,但动一动沙特,代价实在太高、风险太大。
以色列不会坐视不管。
作为地区的“空中霸主”,他们绝不会容忍邻国装备与自己同级的隐身战机。
一旦“歼-35E”出现在波斯湾沿岸,心理威慑作用马上就会爆棚。
白宫、国会的高层关系网复杂,一方面有亲以派在共和党中存在,另一方面民主党对这类军售也不会轻易点头。
审批流程繁琐、媒体对安全风险的炒作不断,拖得越久,悬念也就越浓。
沙特不想再被动接受,他们主动出击,带着技术交流,参观总装线,谈合作保障和飞行员培训。
保障体系先磋商,技术落地看诚意。
这不仅仅是交易,更是在向全球发出强烈信号:他们既要维护与美国的合作,也要追求自主的安全能力。
不同平台、不同任务,分开部署,互补互助。
这场棋局,映射出沙特的“多轨”思路:一方面保持与传统盟友的战略联系,另一方面谋求自主权。
不难理解,这也是沙特的生存智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地区,单一依赖,无异于将自己系在一颗定时炸弹上。
而今天,谁能先落地飞进沙特的空域,谁就能赢得中东天空的先机,插上自己的旗帜。
这不仅关乎军事技术,更关乎地区的未来格局与主动权。
沙特在不断搅动旧有的格局,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