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之间的文化争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泰国新任文化部长佩通坦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叫停了原计划归还柬埔寨的20件高棉文物。表面上,这件事情似乎和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但实际上,这场争斗背后暗藏的,是中南半岛两个国家正在文化领域里拼命争夺“话语权”的一盘大棋。文物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佩通坦突然的“变卦”又在下着一局怎样的棋?洪森和柬政府是否真能全身而退?这背后的政治博弈,绝对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佩通坦和洪森,可谓是泰柬政治版的“宿敌”。之前,泰国总理的宝座一度落在佩通坦手上,但没坐热,她就被洪森在外交场上强势牵制,迫使她退下总理职位,改任文化部长。这一次,佩通坦利用文化话题掀起新一轮“反击战”,狠狠回击洪森曾经对她的“下马威”。暂停归还高棉文物,看似简单,但其政治信号堪比一记重拳。她的理由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财政紧张,需要进一步审查。”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向洪森亮出的第一张底牌。
泰国和柬埔寨围绕文化认同展开的争夺从来不是新鲜话题,但佩通坦偏偏挑了这个时间点“开第一枪”,恐怕没那么单纯。20件高棉文物可不是普通古董,而是象征柬埔寨文明根基的文化瑰宝,其历史价值相当于黄河流域某些考古文物对中国的意义。柬方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但佩通坦的这次叫停,堪称料峭寒风,让洪森“防不胜防”。
深入来这场“文化暗战”其实是塑造软实力的一部分。文化,历来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谁能在国际上确立某种文化的“正统性”,谁就占据了地缘政治上的制高点。于是乎,佩通坦这次暂停文物归还的动作,不仅仅是要让柬埔寨在视觉上“文化认知受挫”,更是在国际领域高调宣示,谁才是中南半岛文化的主导者。甚至有人说,佩通坦玩的是一场以柔克刚的游戏:洪森玩的是实实在在的国家主权斗争,而她呢,用文化手段“绊”住洪森,让柬方在国际舆论场上始终处于下风。
柬文化艺术部部长彭萨格娜对此似乎有些“猝不及防”。他迅速向佩通坦发信,表明柬方愿意承担文物归还的全部费用,甚至催促泰方履行之前的协议。但事实表明,这番回应并没有“砸出声响”,反而是把主动权推得更远。对佩通坦来说,这场“文化拉锯”是一记箭在弦上的策略,她怎么可能轻易松手?
更让人侧目的,是柬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计划”时的另一次“文化冲突”。柬埔寨申遗内容居然出现了泰国传统服饰的图片和描述。对泰方来说,这简直是文化版图上的挑衅。泰国舆论几乎是一边倒,怒批柬埔寨“抢文化”,明显意图扩大自身高棉文明的影响范围。这一来一往,泰柬两国从历史争端到文化纠纷的积怨,开始愈演愈烈。
从文物到非遗,一波接一波的文化战火,似乎已经让双方斗争越发扑朔迷离。表面上泰柬之间并没有更大的摩擦,但暗流却一直在翻涌。尽管柬政府呼吁缓和局势,但泰方,并没有任何和解的明显迹象。
其实这场文化争端背后,仍然可以窥见柬方的弱点。洪森的政治策略在应对“文化战”时可能略显短视,更多依赖传统的“协商抗议”方式,而不是在国际上形成有效的舆论强攻。柬埔寨在推动高棉文明国际化时过于情绪化,忽略了与地区邻国的长期文化共生关系。这一短板,也使得柬方陷入一种被动挨打的状态。
我们也得理解泰方的立场。泰国内部不少人认为,柬方步步紧逼,不仅在申遗中利用了泰国元素,甚至一直试图将吴哥风格等文化符号,国际化为所谓的“高棉文化正统”。这让泰国人觉得无法忍受,这也是佩通坦做出暂停文物归还决定的背景原因之一。
就在大家以为这波争斗告一段落时,局势却发生了惊人反转。佩通坦的“文攻”计划悄无声息地拓展到了各类国际场合。泰国快马加鞭地准备在2026年推动皇家服饰列入非遗名录,显然是在对柬埔寨之前行为的正面迎击。更厉害的是,佩通坦的动作远不止如此。近年来,泰国文化领域悄悄打开新局,逐渐将泰国文化包装成“全东南亚共享”的符号,这对柬埔寨一向强调“高棉正统”的立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洪森也不甘示弱,频繁在国内重要场合强调高棉文明的重要性,甚至透露出推动更多高棉遗产列入国际名录的计划。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动作似乎缓不济急。泰国方面的灵活文化策略,加上各种国际场合的巧妙结合,让柬方的文化宣传,让人感觉后劲不足。
或许对洪森来说,佩通坦抛出的“文化问题”比政治交锋更难缠。看似一场小小的文物归还争端,却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声势,而舆论和文化认同,这些影响经常能够超越政治本身。
从泰柬的多轮较量来双方表面谈笑风生,实际上却暗藏矛盾加深。从柬埔寨试图将“高棉文明”讲故事,构建“文化正统叙事”的那一刻,泰国与柬的关系就注定充满争议。尽管泰方一再对外强调“尊重历史”,但停在佩通坦话语里的,分明是“敲山震虎”。
或许更让人头大的是,洪森虽然表面上风光,但能看到,他手边的这场“文化战争”,对他个人国际声望的确也是一次考验。柬方在对外文化推进层面的资源整合能力,相较于泰国成熟的文化运作显然有所落后。这一局文化对弈,可能会变成一个没赢家,单局齿痕交错的耗子局。
佩通坦的这波操作,可以说是花样翻新了泰柬争斗的形式。洪森多线作战,也确实难以在每条战线上都保持主动。文物与非遗,看似是文化问题,实际上是政治、心理的双重考验。而我们从事件发展的点点滴滴里不难发现,“软实力”的博弈,是深不见底的角力场。讽刺的是,文化本应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如今却成为两国掰手腕的工具。
佩通坦的“反击”策略虽处处刁钻,但也是内外考虑后的一场绝妙反击。洪森虽手握重权,却后劲缺缺,处处被动。问题是,这场文化战,究竟是两国该以历史来讲和平,还是以文化争相斗狠呢?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