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鹤滨为朱德打针,朱老总“我不打针!”康克清巧解围,老总最终赞“果然不痛!”

一场意外的抗拒,在1949年8月后中南海的清晨悄然上演。一位年轻的医生,第一次面对开国元帅朱德,却被一句斩钉截铁的“你是哪个?我不打针!”堵在了原地。这突如其来的僵持,不仅令初次履职的医生王鹤滨倍感尴尬,也意外揭示了新中国初期领袖健康保障体系的独特面貌。

当信任与职责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交织,如何弥合陌生感带来的隔阂,成了这名年轻医生必须应对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困境,更暗示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层保健工作从何起步,又将如何发展。

从乡村少年到中央医生

王鹤滨的起步,全然与医学无关。他出生于1924年,老家在河北新安县的白洋淀北冯村。

那个年代,战火纷飞,他的家庭也异常贫困。父亲给地主当长工,母亲则靠编制苇席补贴家用,家中仅有两间半低矮的土坯房。

尽管家境如此,王鹤滨的父亲仍怀揣着“望子成龙”的期盼。他坚持要让王鹤滨读书,坚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一信念,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炮火中显得尤为真切。战火蔓延到王鹤滨的家乡,八路军在附近活跃,让他首次接触到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思想。

1938年,王鹤滨高小毕业。他没有像多数同龄人一样走入农田,而是选择投身抗日工作,并被任命为新安县秘书室的书记员。

一名文职人员,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医学之路,最终成为中央高层的保健医生的呢?这其中的转折,充满了时代烙印。

1940年,他凭借自学能力,成功考入华北联合大学。仅一年后,即1941年,因抗战对医疗人才的急切需求,他又转入白求恩学校进行专业学习。

1943年春天,日军在晋察冀区域展开疯狂扫荡,白求恩学校被迫启动转移。王鹤滨和他的师生们穿上新发的军装,向西面的陕北进发。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跋涉,他们终于西渡黄河,抵达了向往已久的陕北。在那里,王鹤滨继续勤奋学习。

经过两次严格的考试,他和一部分同学被选拔进入了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深造。这所学府被誉为当时解放区最顶尖的医学摇篮。

学校坐落在延安城东十五华里延河南岸,河对岸便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学生们也会时不时地去医院帮忙。

在延安求学期间,王鹤滨做梦也没想到,他会亲眼见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1943年秋天,毛泽东亲自到学校演讲,全校师生无不为之轰动。

王鹤滨的位置恰好在第一排,毛泽东演讲桌的斜前方。他内心激动万分,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高大,眼神深邃。

那天,毛泽东穿着一件褪色的灰军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裤子膝盖处有两块大大的补丁。这种朴实无华的衣着,让王鹤滨感到分外亲切。

毛泽东的讲话风趣幽默,许多细节都深深印刻在王鹤滨的脑海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听讲,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1945年春天,王鹤滨的学业尚未结束,就被调到医大的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生。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城内外一片沸腾。

欢呼声沿着延河两岸传递,那是胜利的喜悦。就在那个月,王鹤滨也顺利拿到了延安医科大学的毕业证书,为自己的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1945年9月,他被调往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科工作,同时兼任中央门诊部的眼科医生。自此,王鹤滨成为中央卫生机构中唯一的眼科医生。

当时,党内有不少年事已高的领导干部,他们大多需要佩戴合适的老花镜。作为中央门诊部唯一的眼科医生,王鹤滨的工作变得异常忙碌。

1946年,王鹤滨再次见到了毛泽东。他跟着傅连暲一同前往,为毛泽东进行眼睛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毛泽东有轻微的近视。然而,毛泽东表示看东西并不碍事,因此不需要配戴眼镜。

也正是在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和谈协议,对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秋天,延安的局势日益严峻。

冬季来临后,后勤人员开始撤离,王鹤滨也随之离开了延安。1948年3月,王鹤滨第三次见到了毛泽东。

这次,傅连暲依然带着几位医生和护士,前往党中央驻扎的黄河西岸米脂县,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身体检查。

王鹤滨注意到,与上一次见面相比,毛泽东瘦了一些,脸上也带着明显的疲惫。这大概是因为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朱老总的“不打针”

1949年3月,党中央进驻北平。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为王鹤滨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新的转机。

同年8月,王鹤滨被中央办公厅行政处负责人罗道让叫到办公室。罗道让开门见山地询问他:“上级决定派你去中南海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看你有什么意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任命,王鹤滨感到有些意外,甚至一度犹豫不决。然而,经过一番深谈,他最终决定接受这份重任,前往毛泽东身边工作。

至此,王鹤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在他调任毛泽东保健医生时,傅连暲特意嘱咐他一项任务。

傅连暲告诉王鹤滨:“现在派到首长身边工作的医生尚少,你除了担任毛主席的保健任务之外,还得兼顾其他书记的保健任务。”

当时,除了毛泽东以外,另外四位中央书记分别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王鹤滨到毛泽东中南海的住处报到后,毛泽东也亲自指示他。

毛泽东表示:“我这里的事情不多,你要多照顾其他几位书记。”王鹤滨进入中南海工作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接手任玉洪医生移交的工作——每日为朱德注射胰岛素。

王鹤滨此前并不了解,但从胰岛素的注射量来看,朱德患有轻度的老年性糖尿病。第二天一大早,朱德的卫士长就通知了王鹤滨。

王鹤滨带着小药箱来到朱德办公室外侧的过厅,提前做好了准备。胰岛素注射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操作。

王鹤滨首先将需要使用的器具用沸水进行消毒,随后用针头吸入定量的胰岛素。准备妥当后,他拿着针剂,径直走进了朱德的办公室。

朱德的办公室由两间房组成,东西向长,南北向短,南面、北面、西面都有窗户,因此室内的光线非常明亮。

一张巨大的写字台摆放在西面的窗户下,朱德背对着光线坐在那里,正埋头批阅着文件。或许是听到了有人走进来的脚步声,朱德抬起了头。

他的目光透过老花镜射过来,带着一种军人的威严。王鹤滨观察到,朱德当时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搭配一条墨绿色带背带的长裤。

朱德的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显然不明白这个突然走进来的年轻人要做什么。王鹤滨的性格比较内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只能沉默着,朝着朱德的方向走过去。当两人相距大约2米的时候,朱德突然开口,制止了王鹤滨的行动:“你是哪个?我不打针!”

康夫人“哄小孩”

王鹤滨顿时感到一阵尴尬。头一天,为朱德注射针剂的工作还是由任玉洪医生负责的。但随着王鹤滨的到来,任玉洪医生随即调离了。

由于没有在朱德面前直接进行交接班,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可能也未及时向朱德交代清楚,或者即便交代了,朱德也未能记住王鹤滨的面孔。

总之,王鹤滨以一个完全陌生的形象突然出现在朱德面前,让朱德一时难以接受。在朱德明确的拒绝声中,王鹤滨只能呆呆地站在原地。

他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注射器,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奇怪。朱德不再看手头的文件,而是目光一直紧盯着王鹤滨。

王鹤滨也只好看着朱德,两人就像两军对垒一般,陷入了僵持。幸好,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很快从办公室的东侧门走了进来。

她看到僵持在那里的两个人,大概瞬间就猜到了情况。康克清适时地出面解围,她温言细语地说:“老总啊!这是新来的王医生,技术蛮好的,打针不痛!”

康克清的语气,带着一种哄小孩般的温柔和耐心,这让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两人平时夫妻感情的深厚。朱德果然被夫人的话打动了。

他收回了盯着王鹤滨的目光,重新投向办公桌上的文件。同时,他将右臂的衣袖卷了起来,一直卷到上臂腋窝的位置,并将右手叉在了腰间。

王鹤滨见状,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有些好笑地看着首长这般如同“关长云刮骨疗毒”的姿态。

他快步走到朱德背后,在右臂三角肌附近抹了一层碘酒,随后利落地完成了胰岛素注射。任务完成,王鹤滨轻轻地吐了口气。

他将针剂收拾好,准备离开。然而,朱德却依旧保持着右手叉腰的姿势,眼睛也依然盯着文件,突然开口问道:“打完了吗?”

王鹤滨轻声回答:“打完了。”朱德这才放下手臂,并赞许地说:“啊!果然不痛!”这或许是朱德在看文件时,注意力不在打针上,注意力转移的结果。

打针多少还是会有些疼痛的。不过,也有可能是朱老总为了缓解注射前的僵局,有意安慰一下这位陌生又年轻的医生。

有了这次经历,一回生二回熟。之后,王鹤滨为朱德注射胰岛素的任务都非常顺利。除了在中南海中工作,王鹤滨其实也经常跟着首长们外出。

1950年中秋节之后,王鹤滨作为朱德的随从医生,陪同他一同前往山东宋时轮将军的部队。朱德此行是为了传达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决定。

同时,他也是去动员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传达完任务之后,朱德就准备返回北京。王鹤滨随行,主要是担心首长身体不适。

同时,也方便他每天为朱德注射针剂。整个行程都非常顺利。然而,1950年10月,一则不幸的消息传来。

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任弼时,因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任弼时的病逝,引起了中央保健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专业化保健:从兼顾到专责

此后,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处设立了保健科,并调来了一批新的医生和护士。为了更好地保障领导人的健康,每位首长都开始配备专职的保健医生。

王鹤滨也因此结束了独自一人为多位首长奔波的局面,开始主要负责毛泽东的保健工作。朱德的保健医生,则由翁永庆医生接替。

这样一来,王鹤滨接触朱德的机会就相对减少了。不过到了1960年,朱德回家乡四川考察,王鹤滨又跟着去了一趟。

这大概是当时翁永庆医生有其他事务,无法随行。王鹤滨与朱德的这次意外重逢,也体现了特殊时期医疗保障工作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笔者以为

从最初的“你不打针”到后来的“果然不痛”,王鹤滨与朱德之间关系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医患磨合。它深刻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如何逐步构建起一套严谨、专业的领导人健康保障体系。任弼时同志的离世,无疑加速了这一体系从最初的分散兼顾走向精细化专职服务的进程。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元勋们在肩负国家重任的同时,作为普通人真实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