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陕北红军的兵力剩余多少

1935年10月19号,中央红军翻越了秦岭,顺利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

长征的终站,绝不是庆功的号角,而是另一道战壕。

不少人觉得,中央红军这次“走投有路”,陕北有根据地、有部队、有红旗飘扬,一切都挺顺。

一到地点安顿下来一打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原来,整支陕北红军加起来也不过才不到4000人,武器弹药缺得厉害,伤病员接连不断,甚至军装也全是靠老乡帮忙缝补的。

你以为那支能“接驾”的大队,实际上还在伤口上缠着绷带、打着游击战。这一场靠性命撑起来的西北守卫战,才刚刚拉开帷幕罢了。

陕北红军到底是啥样?不是“根据地”,是“负重地”

那会儿红军到吴起镇,正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早晨。山头刚泛出点白,地面都挂满了霜,战士们走进村口时,一半鞋帮子掉了,剩下一部分干脆用草绳裹着脚。

有人喊:“到了!”可身旁那个瘸腿的连长只是眯了一下眼,指着前面:“别太得意。”

实际上,心情也提不上来。走了两万五千里,中央红军的体力、兵力、弹药,还有粮草,都到了极限。许多战士手里只剩下一颗子弹,有人连枪都没有,只能用扛担架的方式走完了最后那段山路。

东西都用完了,早在云南、四川那些高山地区就耗光了,到了陕北,只能靠“打土豪”和老百姓的援助维持下去。

一到吴起镇,部队就临时扎在一些老旧的庙宇和破窑洞里。炊事班找了几口黑锅,用玉米糁和野菜熬了一锅稀粥,喝起来嘴里嘎吱嘎吱都是沙子。就算这份待遇不算好,红军战士跟在草地上啃皮带比起来,还是强了不少。

军委书记听完地方红军的汇报后,脸都皱成一团了。那时候,中央红军大概就剩下七八千人左右,还是包括了后勤、卫生、文工团和通讯兵在内的数字。

陕北红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北接应部队”,大概就四千人左右,主要是红26军和红27军这两支队伍。这两军的连长们,轮着当厨子,好几次都是他们自己干饭吃。

按现在的说法,这点规模顶多算个旅兵力,怎么能扛起大旗,打出一片天下呢?

要把陕北红军的情况搞明白,得从他们的来历说起。

陕北红军并不是正规的部队组建起来的,而是由起义的武装力量历经磨难拼凑成的。

当年,刘志丹和谢子长在陕甘一带发动农民起义,主要凭借旧步枪、铁锹、手榴弹还有草鞋,靠着走村串寨来搞“流动作战”。

在薛家寨的那场战斗中,红军战士用刀凿出射击孔,榆木炮一响,土尘四起,敌人以为是真枪实弹的火炮轰击,吓得纷纷后退了好几丈。

其实那东西靠炸药点火,声音挺大,但杀伤力不算特别强,要是真的正面硬拼,敌人扔个手榴弹就能把战壕炸得差不多了。

谢子长后来在耀县战役中中了肩膀,子弹卡在骨缝里,包扎都是用布条蘸盐水,一边流血一边还在指导作战。

医生建议他撤退,他却坚持说:“我退了,这仗就散了。”结果伤口化脓,加上全身发烧,最后病倒了,没能挺过去。

可是他在临死之前还嘀咕了一句:“别让红军崩溃。”

这些人拼劲十足地想要守住的那块地方,说起来叫“地”,实际上更像是“缝隙”:山沟里开荒耕种、岩洞中办学校、地窖里印传单。

没有统一的军服,靠妇女用破布一针一针缝补着;没有专门的军粮仓库,就地靠吃靠住度日。

红军指挥系统:三人组拼出半边天

要谈陕西红军的根源,得回到1928年。那年春天,谢子长在靖边、绥德一带偷偷联系,搞了一场叫“陕北武装暴动”的起义。

人手有限,枪也不太整齐,靠的基本就是几支散兵游勇、底层士兵和青年农民拼凑成的那支队伍。

真正把“武装建军”变成现实的人,是1932年的刘志丹。他在三边地区组建了一支叫“西北反帝同盟军”的队伍,这名字听着像是对外作战,实际上就是在跟国民党较量。

那会儿,国民党军一连把部队驻在一个山头。刘志丹带着几十个人,采用“夜袭加虚晃一枪”的战术,一整夜里打了五个地点,还放火制造假象,搞得敌军第二天以为遇上了千人大军,结果当晚就撤了。

1933年之后,这支部队慢慢有了编号,比如红26军、红27军。虽然搞的都算是小规模的战斗,但打得仔细,战术也挺灵活。

像在照金那会儿,谢子长带人设下一圈伏击。就看到一队人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挑着担子,慢悠悠地走在山路上,想引诱敌军上钩。待敌人踏进包围圈,伏兵们一下子蜂拥而上,三分钟左右就搞定了一个班。

那会儿没有飞机,更没有无线电,连地图都是自己画的。不过靠着这帮人,才挺住了陕甘边的革命根据地。

从1934年起,陕甘红军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一度逼近五千人左右,虽然遭受过不少伤亡,但始终在陕北那块地方徘徊不散。

他们的战术挺特别,不搞“阵地对抗”,主要就盯上的敌人那种单独驻守的岗楼和哨卡。一夜之间,就搞定了目标,然后就地补充弹药和武器,接着分散溜走。

他们之所以能活得下去,靠的就是群众基础扎实、熟悉地形,再加上跑得快、行动敏捷这三样宝贝。

所以呀,陕北红军可不是靠啥装备撑起来的哦,完全是靠老百姓的支持和捧场才发展起来的。

照金纪念馆的档案里说啊,到1935年秋天,陕西红军虽然经过几次围剿,但在延安、铜川、洛川这些地方,还是保持了大概3000到4000人的战斗力。大部分都集中在红26军的主力和当地的游击队伍里。别看人数不多,可那可是“全部家底”咧。

这些人可没打算去打大仗,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死守住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

陕北的红军虽然不大,但凭着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这三个人,也算撑起了一片天。

刘志丹这位老将出身,打起仗来讲究套路,兵力不多却能运用得挺巧。他会在一座山头安排五路人马,表面看起来似乎人挺多,实际上也就几个人轮流打枪。他指挥红26军,特别拿手“诱敌深入”的伏击战,一招一式都不浪费兵力。

谢子长是个善于组织的能手,擅长地方工作。他能从老百姓家里“借”来三十条棉被,还能让老大娘第二天送来饭菜,从不拖欠,也不逼人,全靠一句真心话和一身伤疤换来的信任。

那会儿习仲勋还挺年轻,但已经开始接手地方的宣传任务了。印刷、组织活动、搞群众路线,他样样都拿得挺得心应手。

有人说他“文弱”,可真动起手来,他也敢拿起枪去拼搏。

这三个人,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一文一武,架起了红26军和红27军之间的沟通桥梁,达成了陕甘地区红军的统一。当时,把部队整编成有序的体系,就是成功的标志。

要是在纸上画出组织结构,那真是“战略上的奢侈”啊。

这套搭建起的框架,日后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再战和反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中央红军落地:不是休整,是重新开局

红军一到吴起镇的头一晚上,没休息,反倒召开了一场会。

其实那场会呢,讲的就是两件事,简单明了。

第一件事呢,是得想法子安排好这批伤员和疲惫的士兵。军需队不够配备,民夫也不足,卫生员更是缺人,头疼的是住处不够找。山沟沟里,一到冬天,水都变成冰块。

红军的政委建议,把民房和窑洞一块进行登记,优先安排给受重伤的士兵,轻伤的就安排睡帐篷,身体还算好的就去修路或打柴。

第二,关于怎么重新整理战斗队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得合并,得统一指挥权,统一编号,划定作战范围。刘志丹主动表示:“听从军委的调遣,我们全力配合。”

毛泽东也曾说过:“打天下,不能光看人数,关键还是靠组织和战术。”

不久之后,红一方面军联合红26军、红27军组成了西北革命军政委员会,安排了防御区域和作战计划。

从那时起,长征变成了以“坚守”为主的防御战,而非一味“出击”。

更关键的是,从陕北起,红军总算找到了一个能持续发展的战略后盾。

有人常提起,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点,不过,真正让革命根深蒂固的地方,不是贵州,也不是甘孜,更不是会宁,而是陕北。

到了1936年,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与中央红军会合,三大主力正式合流。之后,西安事变引起全国震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浮出水面。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中央迁往延安,也标志着“延安十三年”的开始。

这一切的基础,实际上就是建立在1935年底那片贫瘠的土地之上。

当时那不足四千人的陕北红军,就像是革命的火种点燃一样;而那七千多人的中央红军,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轰动一时。

两股力量一碰撞,才孕育出了接下来的燎原之势。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