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皇帝”刘邦的驭人5术:成大事者,要悟透!

“混混皇帝”刘邦的驭人5术:成大事者,要悟透!

想成大事,就一定要会驭人。

悟透以下刘邦5条驭人术,不怕成不了事。

一:刘邦称帝之驭人之术

刘邦以不事生产、游手好闲、近乎无赖的形象,最终却问鼎天下。

许多人为项羽鸣不平,为他扼腕叹息。

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刘邦的驭人之道,远非项羽所能及。

他让韩信统兵、张良运筹、萧何治国,凭借众人之智与力,最终击败了项羽。所以,项羽之败,并非冤屈。

只是,这些当世人杰,个个才华横溢,为何甘愿为刘邦所用?

刘邦又是如何驾驭张良、萧何、韩信这些顶尖人才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尽记录了刘邦与人交往的诸多细节,其中便蕴含着他高超的驭人智慧与实用方法。

二:刘邦5大驭人之法

1、别具一格

刘邦最突出的长处,便是不拘一格地广纳贤才。

因此,他的麾下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张良出身贵族,陈平曾是游士,萧何为县吏,樊哙以屠狗为业,灌婴贩布为生,娄敬本是车夫,彭越做过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则是一名待业青年。

刘邦将他们一一收归旗下,各尽其才,毫不在意外界称其队伍为杂牌军、草头王。他所追求的,是让每一位人才都能最大限度施展所长。

这便是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2、广纳贤才

刘邦的阵营中,许多人曾是项羽麾下的旧部,因在项羽处难以立足而转投刘邦。

对此,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欣然接纳。

陈平从项羽军中逃出前来投奔时,刘邦大喜过望,随即询问他在项羽处担任何职。

陈平答曰“都尉”,刘邦便当即任命他为都尉。

任命一出,军中哗然,许多资深将领极为不满,认为一个逃兵仅凭三言两语便获高官,甚至与刘邦同车共议,纷纷非议。

然而刘邦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且对陈平愈发信任。

3、用人必信

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刘邦恰恰具备这份魄力,一旦决定重用某人,便绝不猜忌,大胆放手。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陈平。

陈平自项羽军中转投刘邦后,备受信任,这令许多刘邦的旧部心生不满。

他们认为自己追随刘邦多年,出生入死,才混到如今的地位,而陈平初来乍到,便身居高位。

于是,有人便在刘邦面前非议陈平。

刘邦并未轻信,而是将陈平召来,直言相问:“先生曾事魏王,后离去事项王,如今又离项王而投我,先生之心,是否过于活络?”

陈平坦然答道:“诚然。我初随魏王,然其言不听,计不从,无奈离去。后又事项王,亦是如此。我素闻大王广纳贤才,求贤若渴,善用人、敢用人,故特来投奔。如今我向大王献上诸多计策,大王若以为可用,请采纳之;若以为无用,所赠礼金尚在,我当原封璧还,即刻告辞,如何?”

刘邦闻言,当即致歉:“是寡人错了,怠慢了先生,还望先生勿怪,请继续留在寡人帐下。”

4、赏罚分明

刘邦平定天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封赏功臣。

最终,刘邦裁定萧何功居第一。

此决定一出,群臣皆不服。

刘邦便问诸将:“诸位可知何为狩猎?狩猎时,追逐野兔的是谁?是猎狗。而指挥猎狗追逐野兔的,又是谁?是猎人。你们诸位,便是追逐野兔的猎狗;而萧何,便是指挥猎狗的猎人。因此,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

萧何最大的功劳何在?在于他抢救了秦朝的文书档案。

唯有萧何,在攻入咸阳后,第一时间冲进秦的国家档案馆,将秦朝的地图、户籍、账册及各类文件资料悉数保存下来。

正因如此,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对天下大势,如各地贫富、人口多寡、物产丰歉等情况,方能了如指掌。

他深知这些资料的战略价值,故论功行赏,萧何理当第一。

5、诚挚待人

人才最渴求的,莫过于尊重与信任。

而赢得尊重的唯一途径,便是以诚相待。刘邦恰恰具备这一品质。

每当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向他进言,刘邦总是如实回应,即便有失颜面,也绝不敷衍。

鸿门宴前,张良得知项羽次日将派兵剿灭刘邦,便问他:“大王自忖能敌项羽否?”

刘邦坦然答道:“固不如也。”

正是这份坦诚,使得谋士们敢于献策。

刘邦凡事如实相告,从不隐瞒,从而赢得了对方同等的信任与尊重,也换来了他们尽心竭力的辅佐。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