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展现出“募资分化、投资聚焦、退出多元”的结构性特征。清科研究中心《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本土资本强势崛起支撑募资规模双增长,硬科技领域成为投资核心赛道,而境外上市渠道的拓宽为退出端注入新活力。这一态势既反映出政策引导下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揭示了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深层逻辑。
募资端:本土资本构筑护城河,金融改革激活长期资金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环节在2025年上半年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格局。本土资金以12.1%的基金数量增速和12.0%的规模增速,交出新募集基金2172只、总规模7283.3亿元的成绩单;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外币基金募资规模同比下滑67.5%,仅完成118.37亿元募集。这种分化态势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全球资本流动重构的双重作用。
政策层面的制度创新成为本土资金崛起的关键引擎。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8个城市。政策发布后,市场迅速响应,截至2024年12月初,18个试点城市签约意向性基金规模已突破2500亿元。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政策的强大号召力与市场潜力。
在此基础上,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度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打出“扩容试点范围至18省份、鼓励银行设立AIC、引入保险资金”的组合拳。新政策不仅将AIC股权投资范围拓展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还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并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其中,构建起更为多元、畅通的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新通道。银行系AIC凭借其资金规模大、稳定性强等优势,正逐步成为私募股权市场的“稳定器”,为本土资金在股权投资市场的持续发力筑牢根基。
险资入市的政策松绑进一步释放长期资本潜力。监管层将保险公司对单只创投基金的投资比例上限从20%提升至30%,直接推动100亿元规模的“中关村战新基金”落地。这种制度调整既契合险资对长期收益的追求,又通过“资本+产业”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
国资系基金的战略布局更凸显硬科技导向。诚通科创300亿元母基金、中国石化50亿元氢能基金等重磅布局,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政策呼应。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按照35%的年度收入占比目标,国资资本将持续成为硬科技投资的主力军。
外币基金的持续遇冷则折射出全球资本再平衡的现实挑战。美国加息周期导致的资本回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投资谨慎性,叠加国内市场竞争升级,共同构成外资入场的三重阻力。这种态势下,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加速形成以本土资本为主导的“内循环”格局。
投资端:硬科技成价值锚点,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2025年上半年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数据传递出清晰信号:5612起投资案例、3389.24亿元披露金额的同比增长,实质是资本对硬科技领域的战略重配。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资热潮,与AI、GPU、创新药等细分赛道的聚焦,共同勾勒出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
政策体系的精准滴灌为硬科技投资保驾护航。当前针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主要体现在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中,如2025年5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通过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创新安排,构建起覆盖“募投管退”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发挥效能,按照现行制度性安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为100%,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此外,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与产品创新,为硬科技企业提供精准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进一步畅通资本循环。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提出,针对性解决了科技创新的长周期资金需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与港交所18C章修订的协同,形成境内外市场的估值联动效应。这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既为早期投资提供退出预期,又为企业发展注入资本动能,实现创新与资本的良性互动。
产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设立17支子基金为代表,产业资本正从单纯财务投资转向“资本+资源”的赋能式投资。中国石化氢能基金对“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的布局,体现出产业资本对技术路线的战略判断与生态构建能力,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技术转化风险,提升了投资成功率。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群突破构成硬科技发展的底层支撑。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应用,不仅催生AI、智能制造等新兴赛道,更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率。这种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共振,为股权投资提供了广阔的价值挖掘空间,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资本涌入”的正向循环。
退出端:IPO主导格局不变,跨境通道拓宽价值实现路径
2025年上半年股权投资退出市场呈现“总量收缩但质量提升”的特征。935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43.3%的背后,是583笔IPO退出占比62.4%的结构性优化,而中企在港股及美股292笔IPO的激增(同比+224.4%),标志着跨境退出通道的显著拓宽。
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制度适配为硬科技企业量身定制退出通道。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包容性政策,与港交所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从150亿港元降至100亿港元的改革形成呼应,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选择。这种制度设计既坚守合规底线,又充分考虑科技创新的周期特性,有效解决了“创新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退出难题。
境外上市的估值重塑效应提升投资回报空间。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赴港上市,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实现价值发现;具备全球竞争力的AI企业登陆美股,通过更广阔的投资者基础获得流动性溢价。这种跨境退出不仅优化了投资机构的回报结构,更推动中国科技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
注册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倒逼退出质量提升。A股市场对“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真实性”的从严要求,促使投资机构更注重企业基本面研究,从源头上提升项目质量。这种“优中选优”的退出生态,虽然短期内可能导致退出节奏放缓,但长期将提升资本市场公信力,形成“优质企业—优质资本”的正向循环。
行业分化的退出表现反映市场价值重估趋势。硬科技领域IPO的高活跃度与传统行业退出的低迷形成对比,体现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可。这种分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直接反映,也引导投资资源进一步向硬科技领域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5年上半年股权投资市场的回暖,并非简单的周期反弹,而是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资本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构性变革。从发展趋势看,硬科技投资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从“境内循环”转向“境内外协同”。
未来市场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资金结构持续优化,险资、AIC、国资等长期资金占比提升,推动投资周期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价值”;二是投资领域更加聚焦,AI、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必争领域将获得持续资本加持,技术壁垒高、产业协同强的企业更受青睐;三是退出渠道多元畅通,境内注册制深化与境外市场改革形成合力,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退出体系。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需要在三方面提升能力:产业深度研究能力,把握技术迭代趋势与产业升级方向;跨境资源整合能力,利用境内外市场差异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控制能力,在技术不确定性中识别真正的创新价值。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结构性回暖,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资本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资本生态的日益成熟,硬科技投资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宝利投资作为一家专业的投研服务企业,始终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等硬科技领域,以全周期、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深度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未来,宝利投资将继续以全周期、专业化的投研服务,深度赋能硬科技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