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欧洲,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它的高福利、悠闲的节奏。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欧洲的富裕,其实是建立在五百多年全球掠夺的基础上的。
在15世纪之前,世界文明的焦点还是在东方。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和瓷器,这些都让欧洲人望尘莫及,远远比不上。
等到欧洲人靠着大航海时代开始扩展殖民地,局势就发生了大变样。西班牙的殖民者从美洲抢来的黄金白银,每一块都浸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
数据显示,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从美洲抢走的黄金超过了200吨,白银则超过1.8万吨。这些财富都被运回了欧洲,成了资本起步的最初基石。
更让人心疼的是非洲奴隶买卖,欧洲人用便宜的货换来非洲黑奴,然后把他们拉到美洲的种植园去劳动。
据说有超过1200万非洲人被卖作奴隶,其中大约200万人在转运途中遇难。这些黑奴的辛苦劳作,持续不断地为欧洲提供棉花、甘蔗等原材料,撑起了欧洲早期的工业起步。
工厂化推进以后,欧洲依靠技术上的优势,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它的“原材料供应地”。
他们在殖民地建起了种植园和矿山,强迫当地人种植经济作物,还开采矿产资源。
比如说,印度的棉花被输送到英国的纺织厂,而非洲的钻石和黄金则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欧洲。
用技术差距来实现财富转移的办法,已经持续了几百年,欧洲也因此积攒了大量的财产。
二战之后,欧洲的依赖模式又晋升了一档,演变成对中、美、俄三国的多重供养格局。
美国变成了欧洲的“免费保镖”,1947年推行的马歇尔计划中,美方向欧洲提供了超过130亿美元的帮助,而其中大约90%都是无偿的赠予。
看似是在帮欧洲重振经济,但实际上却是借由经济合作总署(ECA)插手欧洲的产业布局。
比如,让德国把40%的煤炭行业投资用在买美国的技术设备上,这样就会逐渐形成对美国产业链的长久依赖。
北约成立以后,美国的军费负担超过了70%,到了2024年,美国的军费预算已经高达9970亿美元,占北约整体军费的66%。
像西班牙、比利时这些欧洲国家,根本不愿意接受5%的军费目标,这也反映出北约内部其实已经出现了“东西分裂”的情况。
俄罗斯可以说是欧洲的“便宜加油站”,曾经德国的工业用电价格比中美还要低近30%,这全靠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在撑着。
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停止供气,欧洲的能源价格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飙升。
到了2024年,欧洲天然气的进口费用相比去年上涨了45%,德国普通家庭每年的能源花费从2021年的4121欧元猛涨到5407欧元。
为了把储气库塞满,欧洲纷纷以高价竞购美国液化天然气,结果让亚洲市场的价格上涨了14%,引发了全球能源价的剧烈波动。
中国被称为欧洲的“世界工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欧洲公司把生产线搬到中国,靠廉价劳动力制造产品,再销回欧洲。
在德国的超市里,差不多八成的日常用品都是源自中国,那件只要几欧元的T恤,或者一台只有几十欧的微波炉,都让欧洲人过上了既实惠又体面的日子。
不过呢,中国可没就此满足于低端制造的标签,现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啥的,都已经站到世界前列啦。比亚迪、蔚来啥的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结果把欧盟都逼得不得不搞“反补贴调查”了。
随着美国、俄罗斯、中国逐步意识到问题,欧洲那套靠别国养着的寄生体系也开始出现崩溃的苗头。
美国撤退的迹象越发明显了。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时也曾说过:“你不出钱,我就不帮你。”
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到了亚太地区,北约成员之间关于军费分担的问题也变得越发成为争论的焦点。
在2024年的北约成员国军费比例榜单中,波兰以4.12%的GDP占比稳居榜首,紧接着是爱沙尼亚和美国,而西班牙、比利时等西欧国家则表示不愿接受5%的军费目标。
美国的军工企业趁机大赚,欧洲每增加10亿美元的军费,竟有6.8亿涌入美国企业的口袋里。
俄罗斯的能源阀门完全关掉了,俄乌冲突之后,欧洲不再有那个便宜的天然气供应,只能不得已以高价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
不过,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变动挺大的,供应稳定性也不咋地。到了2024年,欧洲进口天然气的花费相比去年上涨了45%,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只好宣布永久性缩减欧洲的产能,还投了100亿欧元在中国建工厂。
更夸张的是,欧洲一直引以为傲的“绿色转型”反倒成了笑柄,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德国、法国都纷纷把火电厂重新开了起来。
中国的逆转让欧洲猝不及防。在新能源车方面,2024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占比突破了30%,比亚迪一个月的销量还甩了特斯拉一大截。
光伏产业也是这么个情况哦,中国的产能占到全球的80%,欧洲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几乎都得依靠中国的设备。
欧洲人发现,过去被叫做“低端代工厂”的那些地方,现在变成了技术上的竞争对手,不仅买不到便宜的货,连饭碗都可能被抢走。
随着三大支柱垮掉,欧洲内部的问题也一下子集中出来,让人看了挺揪心的。
产业逐渐空心化,欧洲的工业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家都迷上了金融和服务行业这些“高端玩法”,主动把制造业给外包出去了。
想让工厂回到本土,可劳动力成本高得吓人,又得迎合那些苛刻的环保要求,真是难上加难。
德国想重新搭建电池供应链,可一看原材料的价格,比中国贵了足足40%,这就让人头疼。英国则直接放弃本土生产,转而采购东南亚的组装件,节省了不少麻烦。
到了2024年,法国制造业新增的岗位数同比减少了12%,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下滑。
社会的裂痕越来越深,引发了内部的纷争,法国因为退休制度改革而爆发了大规模罢工,德国农民还堵在了柏林街头,而在意大利和瑞典,极右翼政党也纷纷上台,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由于财政状况恶化,高福利制度岌岌可危,希腊还能在35岁退休领全额养老金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西班牙家庭在能源上的花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不到8%一下子涨到快20%,让大家的生活压力直线攀升。
战略上的难题让欧洲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北约内部因为军费分摊不一,矛盾越来越激烈,欧洲的军队甚至连弹药的口径都还没搞定统一。
欧洲虽然依赖美国LNG,但供应不稳定、价格又居高不下,压力山大。与此同时,中国突破了技术壁垒,高端产业遭遇冲击。瞧这欧洲,就像个被掏空的巨人,看似强大,实际上脆弱得不行。
就眼下欧洲走向衰败,中美俄三国也都开始反思自己该扮演的角色,重新规划一点。
美国缩减了战略重点,把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而北约开始“亚太化”,让欧洲盟友一时间挺慌。不过,美国的军工企业倒是抓住机会,悄悄扩大在亚洲的市场份额。
美国一边搞贸易保护措施,一边想阻挡中国的发展,结果搞得欧洲也开始意识到,美国不再是那么靠谱的伙伴了。
俄罗斯把能源的方向调到中印那边,重新 reshuffle 了整个地缘关系嘛。在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和中国签了个长期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借助“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输送能源。
同时,俄罗斯增强了对印度的能源出口,印度也成了俄罗斯原油最大的买家。这一变化,不光帮俄罗斯缓解了经济上的压力,还让欧洲在能源方面的话语权变得没那么大。
中国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成功打破了欧洲的专利垄断。在5G、无人机、高铁等多个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华为在5G专利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全世界都在看,大疆的无人机市场份额也占到了70%,几乎是全球的半壁江山。
更关键的是,中国推动“ 一带 一路” 倡议,与沿线国家合作共享技术和产能,结果让欧洲的高端制造业几乎没了最后的“防线”。
欧洲五百年的吸血历史,最终还是敌不过那丛林法则的裁决。
当美国不再乐意扮演“免费保安”的角色时,俄罗斯也关掉了能源闸门,中国突破技术壁垒,欧洲那些高福利、悠闲的生活方式,终究会变成过去的记忆。
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全球实力格局重塑的必然趋势,中美俄的觉醒,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
未来这世道啊,可不光是欧洲说了算,而是多股力量同台竞技,大家伙一起谋合作、图共赢。
要是在新格局里想站稳脚跟,欧洲得收起点骄傲,重新思量一下自己走的路。要不然,等着他们的,或许就是真正的更大危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