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抢先开腔,暗示谈不成就会对俄加税,普京也不紧不慢地签署总统令释放信号,欧尔班更是直言美方已经接连败了两场。这场美俄会谈到底能不能推进停火?美方连续输掉的又是哪一盘?
特朗普跟普京快在阿拉斯加碰面啦,这事引得国际社会都挺关注的。会面之前,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明确表态了,说在领土问题上绝不让步。挺出乎意料的,俄罗斯外交部副司长法捷耶夫再次强调,俄罗斯的领土架构早就写进宪法了,没得谈;乌克兰方面,泽连斯基和几个高官也多次强调,他们绝不会用土地来换取停火,更不打算参与所谓的“领土换取”。两边的立场几乎没有变通的空间,这也让不少人开始猜,特朗普在阿拉斯加推动的停火计划,能走到哪一步。
为了推动停火的达成,美国也是绞尽脑汁。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前就放话,说如果谈不成的话,美方可能会加大对俄的制裁,或者采取次级关税啥的。特朗普更是直截了当地讲,如果普京不肯停战,那就可能面临“严重后果”。他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后果到底啥子,但制裁、关税、冻结资产这些手段,都是华盛顿一贯的套路。这招显得很明确:先施加压力,搞一点心理预期,然后在谈判时找机会寻求突破。
与此同时,欧洲方面的态度挺微妙。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帮主要人物,在会谈前夕跟特朗普和泽连斯基视频开了个会,明确提了五点实现和平的基本原则:乌克兰要参与以后谈判,停火得先行,俄方占领区不承认,乌军要得到欧洲支持,捍卫主权,以及跨大西洋的战略架构必须以支援乌克兰、对俄施压为核心。这些原则几乎把谈判的空间都封死了,尤其是第三条,差点等于堵死了什么领土妥协的可能性。
俄方继续通过军事打击来增强谈判的筹码。会谈之前几天,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推进了大约10公里,还在多个地点发起了攻势。泽连斯基承认俄军在一些地方推进,但表示自己很快会把对方赶回去。他们的用意也挺明显的,就是在会谈之前制造一种“战场占优”的氛围,让外界觉得俄方在前线打得还挺顺的。
与此同时,普京签了个总统令,规定从2026年开始禁止为俄军采购外国产的军服。这看着跟谈判没啥关系,但背后的小心思还是得琢磨——其实是在强调俄罗斯自己搞军工产业的能力,也是在提醒大家,俄方做好了长期抗争的准备。这个政策的执行时间跨度表明,俄方可不觉得这场冲突会短时间内结束,反倒是在为长久作战做制度上的准备。
说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会议之前的另一则消息也让华盛顿挺难堪。在特朗普跟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会面时,还被当面点出,美国在两方面都没占到便宜——贸易上败给了中国,军事上又输给了俄罗斯。
对此结论,特朗普立马把责任归咎于拜登政府,还强调自己在任时绝不会让中国靠贸易打败美国。不过,实际情况是,美方在关税制裁和稀土禁运方面都感受到中方反制的决心,因此不断推迟关税和TikTok的禁令期限,明显是在对华方面让步。可以说,现在的美国在和中俄的双重角逐中,力量变得分散,策略也变得有限了。
就这次阿拉斯加的会谈来说,现在看更像是一场试探罢了。特朗普打算用“停火”这个点,试图推动美俄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而且还想借此在国际上塑造自己能促成和平的形象。不过,俄乌在领土问题上的坚硬态度、欧洲那边的高压政策,以及北约展现出来的军事姿态,都让谈判变得格外困难,成功的可能性挺低。
更要紧的是,这次会谈不管结局怎么样,都不会马上改变战场上的局势。俄乌之间那些根深蒂固的矛盾还在,双方都在打持久战的算盘。美国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同时搞定对俄的制裁措施、对乌的军事支援,还有跟华的贸易争端这三块头牌。
接下来的关键点就在于阿拉斯加会谈能不能搞出个最起码的成果,比如说宣布个有限度的停火、开启三方会谈,或者建立战俘互换的机制之类。这样的成果未必能彻底搞定根本问题,但至少能为后续的谈判留下点希望的空间。如果双方在公开场合越说越硬,实际上的谈判空间反而会变得更小,冲突延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中国来说,俄乌局势的变化会直接牵动全球的经济贸易和能源安全。这么多次强调,咱们一贯坚持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倡导通过对话来解决纷争。这一套立场,不仅符合国际法,也有助于维护咱们在国际上的中立和正面形象。在美俄谈判的不确定因素里头,继续推动政治解决方案,依然是中国迈着稳健且持续的外交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