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见到这样的景象:一些地方的牌子上,醒目地写着“游客请注意行为”,或者当地居民的小本子上,抱怨着“游客太吵太乱了”。可下一秒,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依然涌向这些地方。这种明摆着不太受欢迎,却又热闹非凡的场面,着实引人深思。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人数突破一亿大关,其中许多热门目的地正是那些表面上不太欢迎中国游客的地方。日本今年第一季度外国游客数量一口气突破1054万人,创下历史最快纪录。韩国今年前五个月的外国游客总数也达到近587万人,创下近年来的新高。这种强劲的旅游复苏,特别是短途目的地热度的回升,无疑是中国游客带来的巨大流量。
官方策略:钱是硬道理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绪,东道国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决策显得十分务实。他们深知,即使民间有所抱怨,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经济驱动力。这些国家往往会制定一系列实用政策,主动吸引并迎合中国游客。以韩国为例,今年九月下旬起,韩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团队游客实施临时免签政策,这一措施将持续到明年六月。此举意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夕,大力拉动旅游消费。同样,新加坡的免签政策以及澳大利亚便捷的电子签证服务,都体现了各国通过降低门槛来争夺客源的普遍策略。哈萨克斯坦更是将今年定为“中国旅游年”,并实行互免签证,这明确展示了中亚国家主动拥抱中国市场的战略姿态。
这些政策背后,是令人瞩目的经济数据支撑。日本的旅游业如今已跃升为该国第二大“出口”产业,仅次于汽车制造业,其收入高度依赖外国游客的消费。在澳大利亚,今年年初中国短期访客数量超过十一万,甚至超越了新西兰,而中国游客的平均消费额几乎是新西兰游客的两倍。这清晰表明,旅游业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这些国家即便在口头上有所嫌弃,内心也必须笑着摇旗欢迎。此外,在中亚地区,尽管社会层面存在对中国投资的疑虑,但公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医院等基础项目的援助,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许多项目都无法完成。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得官方层面必须放下姿态,争取合作。
民间情绪:从日常到深层
然而,在政府层面理性算计的同时,东道国民间对中国游客的情绪却复杂得多。地缘政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深层的文化差异,共同塑造了这些负面情绪,它们从对生活空间被挤占的日常抱怨,逐步演变为对经济资源、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的深层焦虑。在日本,京都和银座等地的人潮拥挤,让当地主妇怨声载道,不少日本女性抱怨游客打扰了她们的安静生活。在韩国,首尔明洞和济州岛等地“游客太多”的抱怨声不绝于耳,居民甚至在街头挂出标语抗议。当地媒体也常报道中国游客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行为,让当地人感到不适。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上升,这主要源于个人经历和政策问题。尹锡悦政府上台后,韩国更加偏向西方,网络上经常出现“中国人别来韩国了”的帖子。
更甚者,在一些地方,针对中国游客的歧视性对待时有发生。越南海关官员被曝会暗示中国游客支付小费,否则就拖延手续,而白人游客则能顺利通过。当地商家也常对中国人实行更高的定价,甚至出现直接挂出“不欢迎中国人”中文标语的店铺。一些街头儿童甚至会对中国游客做出不友好的手势或吐口水。这种歧视背后,是历史恩怨和南海争端所激化的越南民间反中情绪,加上西方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使得越南人普遍将中国视为威胁。在疫情期间,这种反中情绪更是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将疫情的责任归咎于中国。
经济和资源方面的“被掠夺感”也加剧了这种不满。在澳大利亚,当地民众将快速上涨的房价归咎于中国买家,认为中国人抬高了入园门槛,抢占了本地资源。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有人担心中国男性与当地女性通婚会导致“文化和土地流失”,甚至出现了“女人保护民族”的口号,示威活动反对中国投资过重。吉尔吉斯斯坦也存在类似的投资引发仇富情绪,街头常有游行砸招牌的事件。这些情绪还蔓延到文化和身份认同层面。新加坡虽然华人占多数,但当地社会受西方教育影响深远,普遍使用英语交流,重视秩序。他们认为中国游客英语水平差,缺乏礼貌,比如碰撞后不道歉、在商场推挤、街头大声喧哗等行为,都让他们感到不适。吉尔吉斯斯坦甚至出现污名化中国援助的言论,将中国医疗团队的免费手术说成“人体实验”,将援建公路称为“豆腐渣工程”,这反映了西方媒体影响下,中亚民间对中国的普遍误解和“中国威胁论”的传播。
游客选择:划算最重要
那么,为何在这些复杂的、甚至带有敌意的氛围中,中国游客依然选择涌入?对于大多数中国游客而言,出国旅游的核心决策逻辑并非基于纯粹的情感,而是对价值的理性权衡。只要目的地在经济成本、体验独特性和社交价值上提供足够的吸引力,对东道国的冷遇或文化摩擦的容忍度便会相应提高。经济价值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日元持续贬值,使得在日本购物,无论是免税店打折商品还是动漫周边、电子产品,都变得异常划算。飞往越南和韩国的机票价格相对低廉,加上韩国化妆品的折扣和街头小吃,使得许多国内买起来昂贵的商品,在那里扫货变得物超所值。
体验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也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日本春暖花开时的樱花季,京都古寺的宁静,以及浓厚的动漫文化,都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韩国的韩流文化,包括K-pop演唱会和热门韩剧的带动,持续吸引着年轻群体。越南迷人的海滩风光、充满活力的河内和胡志明市街头美食,以及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碧海蓝天,都提供了无法轻易被其他地方取代的核心吸引力。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其干净整洁、便利的交通、独特的景点如圣淘沙,以及购物天堂的定位,也吸引着大量游客。
便捷性更是压倒性的优势。许多目的地的签证政策日益便利化,如电子签证或免签政策,使得出行时间和心理成本大幅降低,真正实现了说走就走。日本交通便利,高铁网络发达。新加坡的地铁系统也十分完善。这些短途目的地,加上各大在线旅游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旅游博主的积极推广,让年轻人觉得这些城市不远不贵,值得一试。疫情反弹后,人们的安全感逐渐恢复,也进一步助推了短途目的地的热度回升。
交易共存,理解仍需时日
当前中国出境游市场的景象,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需求与文化偏见激烈碰撞的真实写照。这更像是一种由资本和消费力主导的、暂时搁置情感摩擦的交易式共存。短期内,这种冷遇与热潮并存的模式仍将持续,因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旅游收入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然而,从长远来看,真正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无法仅仅依靠旅游消费来建立。破除根深蒂固的误解,需要更深层次的民间交流和客观信息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将表面上的冷脸逐渐化为真诚的拥抱,让全球旅游不仅是经济往来,更是文化交融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