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聂荣臻回江津老家,到母校参访看到一个空房子,大失所望

1956年,聂荣臻回江津老家,到母校参访看到一个空房子,大失所望

68年没有回过家乡,20岁离开、88岁只身在外,四川江津人聂荣臻的这段人生轨迹,是许多近现代中国精英的缩影。有谁能想到,一位开国元帅,穷尽一生鞠躬尽瘁,最难割舍的却是那小小一隅的乡愁和一众亲人?离家时他对母亲承诺:三五年内定会归来。可终其一生,他再没能踏进翠竹掩映的老宅。聂荣臻的故事让我们疑惑,人,走得再高再远,心里那点家乡情、亲人情就真的能被时间冲淡吗?

一边是掌管全国军工、科技大业的开国元勋,一边是绕不开的家乡牵挂和亲情取舍;一边是国家需要,无数重大抉择叫他行色匆匆,另一边,是乡土的羁绊和父母深情。聂荣臻的两难抉择,在历史与家庭间拉扯。你会以为,像聂帅这样的“大人物”,早就把儿女情长抛诸脑后。然而,1986年冬天,北京玉泉山寓所,88岁的聂帅见到远道而来的表侄杨辉宗,提起家乡老人的问候,竟动情感慨:“人愈老愈想乡情呀……年纪大了也不能动了,想念也是空话了。”堂堂元帅,也会被一点点亲情击中泪点。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1919年,19岁的聂荣臻只身踏上留法路,时局动荡、战火连年,家乡江津更是兵荒马乱。父母舍不得独子远走,可聂荣臻一心要去学本事、救中国。他顶着“黑名单”风险,说服父母,东拼西凑了三百块银元。这一走,原以为三两年就能回来。出门时,母亲甚至在院子下埋了一坛酒,盼着儿子凯旋归来,举杯接风。老百姓都懂得,家是根,根断了人就像被风吹走的叶子,可年轻的聂荣臻一头扎进革命洪流,怀揣着“拯父老出水火,争国权救危亡”的决心漂泊海外。

家书中,他对父母的歉疚与对家乡的担忧写得直白。然而回到国内后,战火连天,他只能把这份愧疚积压在心底。到了1955年,身为元帅的聂荣臻终于顺道回江津,原想着祭奠亲人、重游母校,谁曾想时机仓促、规矩繁复,只在县城驻足两天。想回家,却抽不出时间。更荒唐的是,去母校江津中学一趟,地委书记生怕情况不稳,把学校清了个空,连老师和学生都没见到。聂帅只能在寂静的校园里独自神伤。不仅如此,亲戚朋友来北京,有时还因为怕打扰他工作、见不着面。这些往事,聂荣臻事后向杨辉宗提起时,既感叹又无奈。

普通老百姓看到元帅也为这些“家常琐事”烦心,有点心疼,也觉得好玩。哪怕是掌权一方的人,也逃不开老家的亲情和人情世故。正如一句老话: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时光流转,表面上,元帅归乡、探亲访友,好像已经满足了乡愁。然而,这种平静下实则波涛暗涌。聂荣臻多年未能回家,即便官至高位,也难免被干部层层“保护”,与亲人同学被隔离。地委书记为了安全,反而剥夺了他与母校、同窗见面的权利。隽永关怀成了独自回味。甚至,当亲戚龙庆云来北京,本想去看望表哥,最后又觉得不便打扰,索性没去。聂荣臻听后,半是生气半是无奈:“北京这么大,莫非我能找到你吗?”

反方观点也不乏声音:有人觉得,做了大官、肩负重责就该以国家为重、个人情感可以暂时放一边。元帅被“保护”,本该理解工作的安排和安全的考虑。可问题是,家国天下理应互通,不该走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只剩下冰冷的隔阂?如同毛主席1959年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早就想见堂弟毛碧珠,结果地方干部因为“成分”问题,把他隔绝了。毛主席三次追问“碧珠怎么没来”,得到的只有片刻的尴尬与沉默。家国情怀难道一定要和草根亲情割裂开来?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无可挽回、元帅只能独自怀念家乡时,剧情出现了大反转。1986年,杨辉宗从江津进京探望表叔,两人家常里短,亲情迸发,连久病在床的聂荣臻也兴奋异常。原来,几十年的分隔,没能冲淡亲情。面对家人、谈起老友,“对啦,对啦!有亲戚来了,真有意思……”八旬元帅像个老小孩,指认着自家亲戚、回忆着过去的家底、趣事,既有“大家族败得早”的风凉话,也有“小时候我们常玩耍”的童年趣事。聊得高兴时,还嘱咐杨辉宗回去带给母亲健康祝福。朴实的话语,家常的唠叨,千里之外都挡不住思家的心。

前文的伏笔也被收割。聂荣臻最念念不忘的,不是元帅的威严,也不是军功累累,而是母亲那坛埋在地下,从未启封的酒、家族兴衰的往事、同乡同学的音容笑貌。真正触及人心的,是一腔血性之外无法诉说的柔情。

看似家乡亲人得以相见,遗憾却始终难解。时间推移,1988年江津大灾,聂荣臻忧心忡忡,多次打听灾情,得知家乡人努力自救,粮食尚无大减,这才放心。但现实问题层出不穷。江津虽靠水吃水,却因水利短板屡受旱灾困扰。老百姓脱贫致富难,产业发展也落后。聂荣臻每每叮嘱地方干部必须抓好农业,但他只能远远叮咛,帮不上什么实在的忙。

家庭层面,同龄亲戚陆续故去,老一辈记忆只剩下口口相传。晚年时身体每况愈下,医生不让见亲人,但他总是执意坚持。哪怕已是九十高龄,仍关心家乡灾情,心心念念地提议水利工程、农业兴县,甚至为清溪沟水库题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字。再怎么权高位重,也始终没能回到童年那座被翠竹掩映的院落,没能和母亲一起把那坛老酒挖出来。

各方分歧更大。有人认为地方保护出于公心,国家事务就是要稳重,见不见亲人都无关大节。但更多普通中国人觉得:人活一世,哪能真的割舍亲情?哪能只剩下永远见不上的思念?没有祖宅的根,终究飘忽不定。

说真的,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层元帅头衔,聂荣臻也就是家乡江津的普通聂家伢儿。他那么挂念江津,老想见见亲人,哪怕只是问问:“你妈最近身体怎么样?”八九十岁还有心力惦记自己表妹、堂叔的健康,说到底,没有什么“高级感”,全是烟火气。有人总觉得,身居高位,就不该有小情小爱,最好无情无欲、干干净净做机器;可一上了年纪、熬到最后,谁还能真看淡家乡亲人?这新闻里外全是矛盾,一个是浓浓的思乡心结,一个是被“安全”与手续束缚的铁规章。看着那些干部“为了你好”地把元帅隔离、让他看空教室,不禁想说:“好嘛,你们真尽职,就是把人心都隔断了!”

还说给老家送广柑不能白拿钱,非要付邮资,结果对自己人又“开了后门”;嘴里总说以家为本,事事却被公事拖着走,到头来家乡、家人,都只化为无尽的思念。这种“假正经”,你说让人羡慕,倒也不是;说让人佩服,也未必。反倒是让后来人多了点惆怅——这人活一世,名声功业,原来还不如一句“你的根在江津”。

看了聂元帅一生没能如愿彻底团圆的故事,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怎么看:有的说,做人嘛,责任为重,家国天下才是真担当,牺牲点亲情算什么;也有人说,不管你多大成就,最后留存心底的还是家的味道、亲人的问候。家国之间,真只能二选一?元帅的“遗憾”到底是身份的必然,还是一种制度的悲哀?你觉得今天的我们,面对亲情、工作,如果必须取舍,你选哪头?评论区里,说一说你的选择,也许你的一句真心话,就是别人心里的答案!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