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名为“鲁迅同款毛背心”的文创产品悄然走红,成为展馆内外的热议焦点。这款背心的原型,是鲁迅先生1930年常穿的一件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如今静静陈列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玻璃柜中。当它以文创形式“走出”博物馆,不仅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排队打卡,更引发文学界对“经典如何走近大众”的思考。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回应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据周令飞介绍,这件紫色毛背心是鲁迅生前极为珍视的私人物品。1930年前后,鲁迅在上海生活期间,常穿着它伏案写作、会见青年作家,甚至曾在照片中身着此背心留下经典影像。纪念馆工作人员曾透露,这件背心因长期穿着已有些许磨损,却始终未被替换——它不仅是鲁迅日常生活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温度。
“年轻人愿意为一件毛背心驻足,本质上是对鲁迅精神的好奇与靠近。”周令飞说。在书展现场,不少购买者表示,选择“同款”并非单纯追逐潮流,而是希望通过这件实物,触摸到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人背后的生活细节。当严肃的历史人物通过具象的生活物件变得可感可知,文化的隔阂便悄然消解。
周令飞对“鲁迅同款”的走红持积极态度。他认为,这种将名人符号转化为可体验产品的尝试,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注脚。“鲁迅不仅是教科书里的符号,更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爱抽烟、爱吃甜食,也会为孩子的成长操心。通过一件背心,人们能更立体地理解他的思想从何而来。”
不过,他也特别强调了对名人形象的保护。“传承经典需要敬畏之心。”周令飞提到,近年来市场上曾出现将鲁迅形象萌化、恶搞甚至庸俗化的设计,比如“鲁迅表情包”“孔乙己联名奶茶”等过度消费案例,虽短期博得眼球,却可能消解文化的厚重感。“我们可以用创新的方式让经典‘破圈’,但绝不能为了流量扭曲其精神内核。”
“鲁迅同款毛背心”的爆火,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文化认同的新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仰望”,而是希望通过互动与体验,与历史人物建立情感连接。正如周令飞所言:“当年轻人穿上这件背心,或许会想:鲁迅当年穿着它写了哪些文字?他的笔尖为何如此锋利?这种思考,就是传承的开始。”
从一件毛背心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文创产品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觉醒:真正的传承,需要让经典走下神坛,更需要让其在烟火气中保持尊严。唯有如此,鲁迅的精神火炬才能代代相传,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鲁迅长孙回应同款毛背心爆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