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底,美国军事媒体《Army Recognition》发布了一份引发全球防务圈震动的报告: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歼-36已完成第12次高频次试飞,关键性能参数全面超越美国波音公司的F-47项目。 该报告首次承认歼-36可能领先3-5年服役,直接威胁美军在中太平洋地区的制空权。
歼-36采用无垂尾飞翼布局与三发动机设计,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01平方米。 其搭载的涡扇-15改进型发动机实现2.8马赫超音速巡航,作战半径突破3000公里,从中国东部沿海可直抵关岛基地。 2025年3月的试飞中,该机连续完成“五天三飞”高强度测试,显示出卓越的可靠性。
与土耳其KAAN战机形成对比的歼-36在半年内试飞次数达到KAAN项目三年试飞总量的两倍。 其背部进气道设计结合超材料隐身涂层,实现了全频谱隐身能力。 量子雷达探测距离超过1000公里,可同时跟踪100个以上目标。
美军F-47项目正面临严重技术瓶颈。 波音公司自2017年获得初始资金后,项目进度延迟超过40%。 原型机试飞次数不足歼-36的三分之一,关键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仍处于设计审查阶段。 五角大楼2025年度报告显示该项目成本已超支220亿美元。
歼-36的作战系统架构具有革命性突破。 试飞数据表明其可同时控制8架无侦-10无人机,形成覆盖半径1500公里的作战网络。 机载光子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比传统系统快1000倍,2025年7月的协同演练中成功实现跨军种目标共享。
成本控制方面歼-36展现明显优势。 国产化率100%使其单机成本控制在1.5亿美元,F-47的预估单价已达3亿美元。 成飞利用歼-20数字化生产线,将研发周期压缩至传统项目的60%,2024年12月首飞后仅用8个月就进入预量产阶段。
西太平洋战场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歼-36的3000公里作战半径覆盖第二岛链全境,与东风-26导弹射程形成重叠火力网。 美军关岛基地距中国沿海约3000公里,此前一直被视为安全后方。
F-47的技术路线存在根本性矛盾。 其坚持采用的鸭翼布局与隐身要求产生冲突,发动机进口依赖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 2025年6月美国政府问责署报告指出,该项目43%的供应链存在“重大风险”。
中国航空工业展现出体系化优势。 涡扇-15发动机已实现批量生产,超导材料与量子元件完全自主可控。 与运油-20加油机的协同演练显示,歼-36在三次空中加油后航程可延伸至8000公里。
美军战略部署开始被迫调整。 太平洋空军司令部2025年8月提交的评估报告建议,将部分前沿兵力后撤至夏威夷群岛。 兰德公司模拟推演显示,现有五代机群与歼-36的代差率达到1:8的交换比。
项目进度对比凸显差距。 歼-36在首飞后8个月内完成12次试飞,解决217项技术问题。 F-47在相同时间段内仅完成4次试飞,遗留关键技术难题超过90项。 波音公司战斗机研发团队规模不足成飞的三分之一。
实战能力建设方面歼-36取得快速进展。 2025年夏季的“红剑”演习中,模拟歼-36的作战单元成功穿透三层防空网,对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卫星影像显示西北某试验场已出现专用机库与保障设施。
这场竞争直接影响太平洋力量平衡。 美军每年投入600亿美元维持的关岛基地,正面临歼-36带来的战略威慑。 传统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半径难以应对2.8马赫突防速度,现有舰载机存在400公里火力空白区。
航空工业基础差距持续扩大。 中国拥有完整的航空钛合金产业链,美国F-47依赖日本东丽公司的复合材料进口。 量子计算模块的批量生产能力存在代际差异,成飞月产能可达波音的5倍以上。
西太平洋的天空正在见证历史性转变。 歼-36的高频次试飞与快速迭代节奏,展现出中国航空工业的成熟体系。 F-47项目的屡次延期与技术妥协,反映出美国军工复合体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