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经历?
看朋友买了某只基金赚了钱,你心动跟进,结果一买就跌。想着再等等,总会涨回去,结果越跌越多,直到最后不得不割肉,亏得心疼,结果卖完没多久,这只基金又开始蹭蹭往上涨。
很多人以为,炒股或买基金亏损,都是因为自己选的标的问题。但是在市场里,能赚钱的不一定是“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懂得控制风险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普通投资者总在亏损,以及基金经理不会告诉你的3个止损纪律。它不是一个复杂的公式,而是一种反人性的、需要严格执行的习惯。
我们来看看我一个邻居的故事。王叔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平时喜欢研究财经新闻。去年,他看到新能源板块很火,就心痒了,想着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就把自己手上10万元养老积蓄买进了一只新能源基金。刚买的时候一直在涨,他心里暗喜,觉得自己终于要走上“财富自由”的道路。
可是好景不长,新能源板块回调,基金净值一路下跌,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亏了20%,这时王叔心想:“大不了再放一放,总会涨回来。”结果半年过去,跌幅超过40%,本来还能止损的小亏,硬生生拖成了大亏。
这就是没有止损纪律的典型案例。王叔不是输在投资标的,而是输在了心态和纪律上。
基金经理和专业投资者之所以能赚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懂得如何控制风险。他们从来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奇迹”上,而是依赖于一套严格的纪律。
止损纪律一:设定亏损上限
市场永远有波动,没有人能百分百预测,这点一定要记住。但是你可以做到的是,给自己设一个“止损线”。
在基金买入前,就明确这笔投资的最大可承受亏损,比如 15%,一旦亏损触及这个数字,立刻卖出。
因为如果你亏损 10%,你需要涨 11% 才能回本。而亏损 40%,你需要涨 67% 才能回本。因为亏损的时候,你的本金变小了,以后上涨,再怎么涨,都是用这个更小的本金做基数,所以需要的涨幅比例就会变大。因此回本难度会是指数级上升的。
止损就像给你的投资系上一根安全带。它不能阻止事故的发生,但能让事故来临时,你不会受到致命的伤害。
止损纪律二:设置时间止损
有些投资,不是亏损才可怕,而是长期没有任何起色,浪费了机会成本。给每个投资设定一个“观察期”,比如6个月。如果这只基金或股票长期跑输大盘,就要果断换仓。
投资有时就像谈恋爱,合适就继续,不合适就分开。拖下去,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错过更好的对象。
止损纪律三:学会用“逻辑”代替“情感”
基金经理在做决策时,不会被“恐惧”或“贪婪”的情绪所影响。他们的止损是基于一套逻辑判断,而不是基于感觉。
在做出买卖决定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当初买入的理由,是否还存在?” (比如公司基本面是否发生了变化?)“这只基金的下跌,是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还是它自身的问题?”“如果我继续持有,我能承受多大的额外亏损?”
就像是你在开车,你不能全凭感觉去踩油门或刹车。而是要按照红绿灯和路牌的指示,才能保证驾驶安全,止损就是你的红绿灯。
1.损失的痛,比赚钱的快乐要更加强烈:心理学家卡尼曼指出,人对损失的敏感度大约是收益的两倍。也就是说,你赚100块,开心一会儿;但要是亏100块,可能一整天心情都糟糕。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宁愿“死扛”,不愿意止损。可结果往往是小亏拖成大亏。
2.亏损越深,翻本越难:我们总觉得,既然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就不能轻易放弃。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你投入的钱已经是事实,它不应该影响你未来的决策。比如你花掉50元钱去买了张电影票钱。既然电影不好看,你就不应该继续在这里浪费时间,应该直接离场去做别的事。现实却是很多人会选择继续看完,因为他们会想:“票都买了,不看完就亏了。”他们被已经付出的50元所“绑架”,从而又浪费了两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止损不仅是一项投资技能,更是一种反人性的修炼。
止损≠频繁交易很多人一看到下跌就手忙脚乱卖掉,结果往往是“高买低卖”,越做越亏。真正的止损纪律,是你在买入之前就设定好的规则,比如跌到 10% 就卖,不是凭当天的情绪来决定。就像出门前就规划好“下雨就打车”,而不是雨点落下才慌忙找伞。不能迷信单一指标如果只盯着价格止损,很容易把一些好公司也一刀切卖掉。比如优质的龙头企业,可能短期跌了 15%,但基本面没变,长期仍有价值。止损不是怂,而是保护很多人觉得止损是认输,硬扛到底才叫勇敢。但能保持长期收益的逻辑刚好相反:止损不是逃避,而是保留实力。市场机会一直有,把资金守住,才有资格等下一次反击。
学会止损,才是真正的投资智慧
投资市场里,没有人能永远正确,但每个人都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纪律,一次失误就让多年积蓄化为乌有。赚钱靠的是机会,而守住钱靠的是纪律。
你有没有过因为没止损而亏大钱的经历?又或者,你自己有什么止损技巧?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