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辽宁省政府开了场不算长但很暖心的发布会,主角是省里的新一轮科技金融政策。简单要让科技型企业更容易拿到钱、敢投未来、风险能分摊。
先说最直接的钱袋子——信贷和票据
辽宁要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广开来,意思是把专利、软著也当成“抵押品”来用。还有低息再贷款和一款叫“科创贷”的产品,会特别照顾农业和小微科技企业。票据融资也要扩大规模,让发票能当“流动资金通行证”。
资本市场那点儿事儿
省里要建“后备企业库”,给成长型公司一个排队上市场的清单。还要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瞪羚/独角兽”专板,让快速成长的创新企业有更适的舞台。债券市场也在推动“科技板”,多一条融资通道就多一份选择。
创业投资想把钱引进来、长期投下去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设立创投、产业、并购基金,支持开发区搞联基金、搞天使基金。重点是把钱往“硬科技”里投,不只是好点子,还要投那些能做出东西、能量产的项目。
科技保险把风险“分摊”成大家可以受的事
保险不再只是买份安心保单。辽宁要试点“共保体”模式,把高额风险摊给多个保险机构,推动出现覆盖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的新品种。遇到理赔也会优先开“绿色通道”,把流程当成高速路来跑。
政府担保和风险补偿不给担保孤军奋战
地方政府会通过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担保计划会在省里落地,省财政也会参与补偿,目标是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长期机制。
试点示范和国际化通道
还有一些花样实行“揭榜挂帅”式的政策试点,推风险补偿增信、拨投结的创新试验,支持符条件的科技主体做跨境融资,甚至鼓励发行基础设施类的REITs,把资产端也激活来。
接下来怎么干?
省科技厅会和人民银行辽宁分行、省金融局一搭建科技金融的统筹机制,把核心服务平台和银行信贷系统打通,做到数据互联互通。更接地气的是,会把复杂的金融产品做成图文和短视频,精准推送给科技型企业,别再靠纸质文件和会议去“找用户”。
为什么这事儿值得留意?
对创业公司来说,多了几条可走的路,少了那份“找钱难”的焦虑。对投资人来说,风险分摊和政策支撑让长期投科研更有底气。对地方经济而言,能把创新项目留在本地,把技术变成产业就是最大的收益。
听来满满都是工具和机会,但任何好政策也需要匹配的执行力和市场活力。当制度、资本和企业的节拍上,就真能把“钱”和“创新”连成链条。
你怎么看这套“科技金融加速包”?觉得最实用的是哪条?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