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苏中战事之粟裕
务实求真,内线歼敌,夺主动权。
苏中位于整个中国解放区的东南前哨,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对峙,对其威慑很大。抗日战争一结束,蒋介石就把夺取苏北、苏中作为重要目标。在恢复和平谈判中,他亲自出马,要共产党让出苏北(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含苏中在内)。蒋介石露骨地说:“苏北之地域虽不广,但割让之并不足为奇,你们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今显而易见,若你们固守苏北,对南京、上海构成巨大威胁。”
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的粟裕,对蒋介石的阴谋早已有深刻的洞察。1946年5月,在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批准下,粟裕将第一、第六师及第七纵队,共计16个团,约3万余人,集中部署于苏中地区,实现了战略上的集结。在此之前,华中野战军全体官兵均接受了严格的战斗训练,实施了百日军政大练兵,强化了政治工作,提升了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从而显著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6月6日,粟裕在致中央军委及新四军军部的电文中指出:“应针对扬州、泰州一线的宜陵、白塔发起攻势,诱使顽军二十五军、一00军出兵应战。在此区域争取进行二至三次大规模战斗,以期歼灭顽军二至三个师。随后,根据战况适时夺取泰州,以稳固南线防线。”6月11日,中央军委回电华东局,批准了华中军区的作战安排。
“太行、山东两军应先发制人,第一步目标是出击豫东及津浦线,第二步则是渡过淮河,向南推进。”同时指令:“苏中地方兵团需承担吸引和牵制通扬线上敌人的任务,而粟裕应率领主力部队,占领蚌埠至浦口间的铁路线,消灭第三、第四分区(即华中军区淮南军区第三、第四分区)的敌人,以支援北方的作战行动。”6月26日,军委再次向华中分局发出指示:“华中主力部队应迅速出动,支援淮南津浦线。”强调:“华中分局应派出一部兵力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的敌人,同时,粟裕应率领不少于15个团的部队,与陈野(即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在三、四分区协同作战,一举占领蚌埠至浦口间的铁路线,彻底破坏敌方铁路,消灭该地区的敌人,恢复三、四分区的失地,并做好打大规模战役的准备,以歼灭浦口北进的敌人。”军委要求华中分局在权衡利弊后给出答复。
陈毅迅速发布电令,指示华中野战军主力向西挺进淮南,承担津浦路蚌浦段的作战使命。他明确要求:“首要任务是集中陶勇、王必成两纵队、第五旅以及谢祥军纵队,在六合与天长之间进行整训。”
当时粟裕正在苏中海安华中野战军司令部紧张进行苏中地区作战的准备工作,看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陈毅的电报后,意识到这是一个外线出击的战略机会:蒋军向北,我军向南,敌进我进,迫蒋议和。这场大战,对未来战局的发展关系重大,必须做到初战必胜。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华中主力是出击淮南津浦线还是在苏中先打几仗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权衡在苏中作战和在淮南作战的利弊得失。最后,他认为在苏中打一仗再西移更为有利:首先,苏中解放区是新四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这里物产丰饶,人口稠密(达九百万),经济相对发达,粮食产量占华中总量的五分之二,税收则占一半。未来山东主力和华中主力若转战淮南,不仅粮草供应将依赖苏中,而且苏中的人力物力对于支持长期战争至关重要,若轻易放弃,则敌方将得以利用。其次,该地区多为水网地带,民众组织严密,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战争准备亦十分充分。若不战而退,无异于主动放弃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违背了苏中人民的意愿。再者,尽管苏中地区面对的国民党军有九个师,但与淮南地区的敌军相比,其兵力相对较弱,而我军主力正集中于此。若向淮南转移,苏中地区极有可能迅速落入敌手。一旦苏中失守,而淮南战局又不能取胜,我军将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若出现此类情况,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的补给将产生严重影响。
翌日,粟裕召集各师及纵队的主要领导人举行会议,传达了中央及新四军军部关于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淮南作战的指示。与会部队领导普遍表示,应在苏中地区先取得一场胜利后再行出发。粟裕深知这一行动关乎战略全局,因此认为应由华中分局作出最终决策。会议结束后,他即刻从海安出发,历经300余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的所在地淮安。在那里,他与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张爱萍以及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共同商讨如何执行中央军委及新四军军部的指令。四位领导均对粟裕的观点表示认同。
6月29日,正值面谈的当日,四位代表联名向中央军委及新四军军部提交了一份报告。但鉴于需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外线作战的既定计划,陈毅对此建议表示了不同意见。
就在此刻,有关蒋军意图进攻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等各个解放区的情报接连而至。中央军委果断作出决策,决定先行在内线展开作战,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在内线取得几场胜利,然后再转向外线,这在政治上将会更加有利。”
此决策实则是对华中军区所提建议的正式认可。
7月13日,粟裕正在紧张筹备苏中战役之际,收到毛泽东的电报指示:“苏北的决战即将拉开帷幕,蒋军将分别从徐州向南、津浦路向东、江北路向北三路并进,意图全面夹击,力求首先解决苏北问题,进而打通津浦、平汉线。在此严峻形势下,待敌人对苏中、苏北地区发起攻势后,我方苏中、苏北各部应首先在内线展开战斗,力争先取得几场胜利,以揭示敌人的薄弱环节。随后,我鲁南、豫北的主力部队加入战斗,将更为有利。”
“初战告捷,以探明敌方之不足”,此乃中央军委与毛泽东交予华中军区于苏中战事之使命,彰显苏中战役兼具战略侦察与战略试验的双重特性。粟裕于此深感肩上担子之重。
解放战争时,粟裕(左)与陈毅合影。
面对四倍于我的敌军,我军以六比一的优势将其击退。首战告捷于宣泰,继而又在如南一役中取得胜利。
自中央军委作出在内线展开几场胜利战役的战略决策,粟裕便紧锣密鼓地关注着敌方的动态。
六月中旬,蒋介石圆满部署了对苏北与苏中的攻势。第一绥区汤恩伯部队(7月中旬,李默庵接任指挥)指挥下辖的5个整编师及5个旅,总计12万大军,集结于南通、靖江、泰州、扬州等一线。他们企图首先攻克如皋、海安一线,清理长江沿岸区域,继而在海安、扬州等地北上,与徐州、淮南的部队协同作战,夹击两淮(淮阴、淮南),意图一举消灭我华中野战军,或者迫使华中野战军北撤至山东,进而实现占领苏皖解放区的战略目标。
此刻,华中野战军在位于海安与如皋一线的阵地上,集结了陶勇、王集成所率的第一师,王必成、江渭清指挥的第六师,以及管文尉、吉洛(姬鹏飞)率领的第七纵队,共计19个团,兵力超过三万人。在苏中战场上,我方与敌方的力量对比达到四比一。蒋介石曾狂妄宣称:“只需三个星期,便能收复苏北,再过三个星期,苏皖会战即可画上句号。”
南通、白蒲地区的整编第四十九师将北进如皋;靖江地区的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以及泰兴地区的整编第八十三师,将分两路行动,先行占领黄桥,随后与整编第四十九师协同,共同进攻如皋;此外,泰州地区的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一四八旅将向东进犯姜堰,并与如皋之第四十九师合力围攻海安。据悉,此次攻势预计将于7月15日同步展开。
晚上8点钟,华中野战军召开作战研讨会,由粟裕同志担任主持人。他提出:“目前敌军分三路进攻,意图与我军进行持久战。我军决定不与其硬碰硬,而选择集中力量打击其中一路。关键在于选择攻击敌军的两翼还是中路。若选择攻击两翼,即南通与泰州,这两地防御坚固,对我不利。而中路敌军虽占据泰兴、宣家堡已超过半年,但我军条件优越,攻击中路对我军更有利。”随后,他鼓励大家积极发表意见,共同探讨作战计划。
会议对具体行动作出了详细安排:除指令管文蔚、吉洛指挥的第七纵队3个团对东路敌军第四十九师实施监视,以及谢祥军、刘培善的第十纵队3个团在邵伯方向牵制敌军第二十五师之外,决定集中陶勇、王集成的第一师以及王必成、江渭清的第六师12个团的力量,一举歼灭中路敌军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驻守宣家堡和泰兴的2个团。会议尾声,粟裕坚定地说道:“敌军共有12万之众,而我国仅有3万余人,看似4倍于我。然而,我们将以6倍之兵力,予以坚决反击!”
夜幕低垂至子时,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于海安景家庄举行了一场针对参战部队营级以上干部的誓师大会。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粟裕司令步上讲台,以激昂的语调宣布:“同志们,战事在即!国民党蒋介石已将利刃架于我们的咽喉之上,全面内战一触即发。我们唯有坚定立场,以战对战,毫不留情地、干净利落地将他们消灭,赢得这场自卫战争的胜利。”他继续说道:“尽管国民党拥有更多更精良的武器,但我们不必担忧,那些武器终将落入我们手中。我们手中的每一支枪、每一颗子弹,不都是出自我们的制造吗?至于飞机,也无需畏惧。在八百米的高空俯瞰,人的身影仅如五寸,只要我们稳如磐石,敌人又怎能轻易看清我们的动向?”此言一出,会场内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宣家堡是泰兴以北的一个小集镇,南、西、北三面环水,街中有大河横贯,四周有土圩和高楼。这里驻着敌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第五十六团及一个山炮营。他们曾作为远征军到缅甸作过战,半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相当傲慢,狂妄地吹嘘说:“若共产党攻克宣家堡,他们将能够空手而归,枪弹未发便直取南京。”
7月13日拂晓,激烈的战斗爆发。曾指挥华野第一师第一旅的旅长张震东事后回忆道:“敌方的炮火远超我们的预期,我部三团一营副营长张文明、一连副连长卜如林及部分二连连排干部在指挥部队进攻时英勇牺牲。”据悉,战斗爆发不久,驻常州指挥的李默庵致电泰州第八十三师指挥部的李天霞询问:“宣泰地区有战斗发生吗?”李天霞轻描淡写地回应:“这只是‘敌驻我扰’的常规战术,游击队的小打小闹,兵力不多,无需担忧。”
张震东忆及:“李天霞所言非虚,粟司令于战斗初始阶段所部署的兵力有限,意图误导敌军,实则是在黄昏时分以雄厚兵力发起全面进攻。然而,那时的李天霞并未对此给予充分的警惕。至于李默庵,因对华东野战军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担忧粟司令声东击西,意图奇袭南通,于是急忙下令已推进至白蒲的整编第四十九师主力在7月13日撤回平潮。及至15日,确认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驻守在宣家堡和泰兴,他又紧急命令整编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重新指挥主力北上。如此的收缩与扩展,无形中给予了粟司令两天宝贵的时间。15日凌晨,我旅对宣家堡的攻击宣告胜利;第六旅则对泰兴城展开攻势,于15日18时发起总攻,直至24时,成功全歼敌五十七团。”
在短短60小时之内,宣泰战斗一举击溃了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的2个团及2个营,生擒敌第五十六团少将团长钟雄飞等3200余名敌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从而开创了歼灭装备美械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先河。
李默庵对宣泰战斗所承受的惨重损失深感痛心,得知华野主力尚在泰兴、宣家堡一带驻扎,便迅速下达命令,指派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率领胡琨的第二十六旅、野炮营以及特务营组成右路纵队,火速增援泰兴,并对黄桥发起攻势;同时,文礼的第七十九旅作为左路纵队,沿着通如公路北上,进犯如皋,并意图占领林梓、南马塘等地;此外,他还命令第八十三师从泰州向东推进,企图通过三路并进的方式,在如皋、黄桥之间对华野主力形成夹击态势。
时任华野第一师副师长,师长由粟裕兼任的陶勇在回忆中提到,“四中队”迅速将李默庵的作战计划上报至华野。粟司令长驻军图之前,凝视着图上的蓝色圆圈、曲线与箭头。他做出判断:进攻如皋之敌正在调动中,缺乏稳固的防御工事;敌军王铁汉的第四十九师系杂牌部队,实力属弱;敌军分兵两路,便于我军逐一围歼;且我华野主力距离如皋已达百多里,敌军恐已疏于防备。这正是我方可趁之机。于是,他果断决策转兵东进,实施长途奔袭,以一举消灭正处运动中的敌第四十九师。华野第一、第六师与第七纵队秉承“能战、能走、能忍饥”及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立刻调整方向,日夜兼程,火速向东南方的如皋城进军,意图在敌军城东南地区将其彻底歼灭。
“我们换一种战术试试。”随后转身面向一旁的吴强,说道:“来一番政治攻势吧。你以我的名义写封信,要求宋家桥的国民党军队团长放下武器。告诉他,他们的师部和第二十六旅已经在鬼头街被我军全歼,师长王铁汉也已落网。希望他们认清形势,果断放弃抵抗。一旦放下武器,我们必将确保他们及其全体官兵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
吴强迅速抓起纸笔,着手草拟劝降之信。夜幕降临,阵地之上,枪声与犬吠声零星响起,指挥所小屋内的烛火摇曳不定。他抬头望去,只见粟裕已安然入睡,身着军装,躺在由门板搭建的床铺上。
历经四昼夜的激战,华野部队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一个半旅以及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九十九旅的部分力量,共计超过一万人。在此过程中,生俘了包括少将旅长胡琨在内的6000余名敌军,而整编第四十九师的师长王铁汉在被俘后,尝试化装潜逃。
“(一)热烈祝贺你们的辉煌胜利;(二)尽管敌情依然严峻,但请务必将参战主力进行集中休整,补充所缺人员,缓解疲劳,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迎接下一场战斗。”
苏中七战七捷图
力排异议,直言歼敌。
宣家堡、泰兴、如南三场战役,令国民党军队遭受了1.6万人的伤亡以及大量武器弹药的损失,这一结果令蒋介石及其参谋总长陈诚深感震惊。陈诚遵从蒋介石的命令,火速赶往南通,主持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重新制定了进攻苏北的战略部署。他们命令集结在江南的第二梯队,包括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二十一师等7个旅共计10万余人,渡过长江北上,集中力量进攻海安。与此同时,第八十三师第六十三旅和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一四八旅,从姜堰、白米一线向东发起攻势,与前者形成夹击之势。为了防止被分割包围,他们采取了锥形攻势,正面宽度不足30华里,纵深达10余华里,各旅紧密协同,步步推进。
面对着以压倒性兵力分头并进、步步紧逼的强敌,粟裕坐在翻转的长凳之上,背部倚靠凳腿,目光紧紧锁定那幅描绘长江两岸地形的军用地图。图上的红蓝线条、圈圈与箭头,仿佛穿梭般地活跃跳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粟裕作出决策,决定撤离海安,并随即提出了初步的作战计划:第一、第六师应集结于海安东北部的三仓河地区进行休整,待机出击;而第七纵队则需在海安外围采取灵活机动的防御战术。
然而,众多人士对此作战方案心存疑惑,他们认为放弃海安实为一大遗憾。
粟裕坚信自己的决策无误,却不敢孤身决断。因此,他选择再次远赴300里外的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所在地淮安,以求得其他领导同僚的见解。此次,他仅携一警卫员同行,起初骑乘摩托车,直至抵达建湖县西部的草荡与水网交织之地,摩托车无法继续前行,只得改为徒步。在距离淮安尚有五十余里之遥时,为抢夺宝贵时间,他们向兵工厂借得一辆自行车,两人轮流踩踏,共进前行。历经一日一夜的艰辛跋涉,他们终于如约抵达淮安。途经家门,粟裕仅稍作停留,饮了一口水,便急匆匆赶往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在常委会议上,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等与会同志,对粟裕提出的主动撤出海安、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作战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决定在海安先行实施运动防御,随后再行撤离,以创造新的作战机遇。
在会议落幕的翌日,即8月1日的清晨,粟裕将军匆匆赶回海安前线。当时,负责海安运动防御战的第七纵队自7月30日起,历经三天激战,以3000余人的兵力顽强抵御了5万余蒋军的连续攻势。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我军以200余人的伤亡为代价,成功杀伤敌人3000余人,创下敌我伤亡比例高达15比1的辉煌战绩。在达成既定目标之后,粟裕将军下令部队撤离海安。
正如粟裕所预见,华野撤离海安之后,进攻海安的蒋军先锋部队迅速占领了该城,并纷纷向高层汇报胜利,夸大其词地声称“歼灭”了华野数万人。他们陶醉于胜利之中,错误地断定:“苏北共军已溃不成军,主力第一师、第六师已逃往海北。”李默庵自以为第一步作战目标已圆满实现,便按照既定作战计划,调整了部署,分兵扩张,在东至海边、西至扬州的300华里宽带上,构筑了一条军事封锁线,以切断南通、如皋与东台、兴化解放区的联系,并对封锁线内的占领区进行清剿,旨在为下一步与徐州南下的部队会合做好准备,进而实施第二步作战计划——会攻两淮。
蒋军的战略部署,经华野“四中队”于8月6日通过无线电监听成功破解:占据海安的敌军已分兵东进,整编第六十五师的第一零五旅已从海安启程,向李堡发起了攻势。
粟裕听闻此情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振奋地说:“这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万万不可错失!”
8月7日早晨,粟裕给中央和华中分局发电报,报告“歼敌良机已到”,第四次建议在淮南的第五旅东调苏中参战,以便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粟裕在这次报告中,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在战争年代,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准提出三次。粟裕已于7月25日、7月28日和8月5日先后三次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和中央报告:“经过十天至半个月的休整,以及兵员和干部的补充,我们仍有再战的能力。然而,面对敌方仍有大量顽敌(十师或旅级),而我方仅能集结3.5万人的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扭转战局。目前淮南部队的局势,难以保证天长和盱眙不失守。若果真如此,淮南地区仅需少数部队坚守即可。因此,建议在淮北战役尚未全面展开之际,将第五旅调往苏中参战,这比留在淮南更为高效。敬请审慎考虑。”
这时,陈毅为执行中央军委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已率山东野战军主力从鲁南到达淮北。接到粟裕电报后,于7月27日和28日连复两电:“淮南第五旅不宜东调,应继续留在淮南,而粟裕部也应逐步向西部转移。”同时强调:“第五旅不宜东调,鉴于津浦线作为主要战线的兵力已经十分紧张。”
接获陈毅军长的复示后,粟裕深感有必要向中央、陈毅军长以及华中军区进一步阐明己见。他在阐述各战略区如何协同作战以挫败蒋介石分区蚕食之计的同时,亦力主将淮南主力大举东迁,支援苏中战场。他阐述道:“一旦苏中战局得以打开,淮南的形势亦有望逐步改善。届时,我再率主力西进,淮南战局亦有望打开新局面。”在回复中央军委8月2日的询问电时,粟裕于8月5日第三次提议将第五旅调往苏中参战,并集中兵力在苏中战场大量歼灭敌人。在电报中,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在第五旅抵达苏中的条件下,本月底再歼灭两个敌人旅团,我方是具备信心的。若第五旅未能及时到达,仅凭现有兵力作战,将倍感吃力,对九月份的战斗也将造成不利影响,且苏中战局难以迅速好转。”因此,他强烈要求第五旅及其特务团东调参战,以期尽早扭转苏中战局,为主力西进创造条件。否则,淮南与苏中的战局都将陷入僵持,对整个战局亦极为不利。他敢于直言,并恳请上级明示。
8月6日和7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给陈毅,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一份给粟裕:“依照你5日午时的电报指示,8月份内在苏中地区再发起一次攻势,随后实施向西转移。”8月8日,陈毅亦复电粟裕,表示“赞同将一师、六师、七纵队以及五旅集结于东台与海安之间,待机打击敌人,并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任何突发情况。战斗结束后,再行西进。”
8月7日与8日,敌军相继攻占李堡与角斜,李默庵随即作出决策,于9日派遣整编第六十五师从海安出发,前往泰州和黄桥,接替第二十五师及九十九旅的防御任务。至10日,他又下令新七旅从海安向东推进,以接替第一〇五旅在李堡防线的职责。
粟裕曾言:“敌军频繁变动,为我国军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可在其行进或立足未稳之际,予以痛击。”他果断决策,调集精锐,首先对正处于行进中的李堡敌军发起攻击。
8月10日20时,战鼓擂响,我第一师趁敌人换防之际,迅速攻占李堡、角斜;翌日清晨,敌新七旅旅长率领一个团从海安东进,我第六师与第七纵队巧妙地以高粱、玉米地为掩护,对其发动伏击,成功在行进中将该敌全歼。
李堡、角斜之战,前后仅20个小时,歼敌1个半旅共9000余人。当时华野把宣泰、如南之战称为第一战役,把海安、李堡之战称为第二战役。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第二次大胜利。”8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报,指出:“粟裕部在前日的苏中第二场胜利中,不仅使苏中地区的蒋军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也使得淮南第五军无法北上。粟部在苏中地区深得民心,补给充足,地形条件优越,且苏中敌军装备相对落后,更容易取得胜利。目前不宜立即调往淮南,因为那里敌人顽强,地势险要,未必能成功切断蚌浦路。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二场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为守势,保卫苏中解放区,这对整个战局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如此一来,与淮北战场的协同作战将更为有利。”
8月13日,陈毅向粟裕、谭震林发出电报指示:“应于现地展开攻势,无需急于西进,军委亦已发出相同指令,敬请遵照执行。部队宜充分利用数日时间进行休整,以便寻求新的战略机动,此举反较西进更有利于各方的协同作战。”至此,关于不同意见的争论得以暂时平息。
第三仗,战士稻谷地袭敌。
“毛主席当家旺,粟司令战胜”
自7月13日的宣泰首战起,直至8月12日的李堡奇袭,短短一个月内,华野连续四次取得辉煌胜利,共歼敌逾三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三周内即可收复苏北”的幻想。随着苏中地区蒋军机动兵力锐减,全面进攻的能力已显不足,他们不得不对战略部署进行调整。
8月19日,正当粟裕在深思熟虑下一战的战略布局时,"四中队"传来了蒋介石于8月25日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粟裕与谭震林随即果断决策,决定深入敌后,采取南下战术,目标直指丁堰、白蒲、南通、海门一线,力求消灭敌军一至两个旅,给予敌人以重创。8月20日,中央军委及陈毅元帅复电表示赞同南下作战计划,并强调指出:"即便是对敌后市镇中的每处仅有一营或一连连队的敌军进行歼灭,亦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那晚,粟裕与谭震林率领的主力部队,包括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以及特务团,共计三万余人,悄然深入敌后。所谓敌后,实则是我新四军的老根据地。尽管这片土地暂时落入敌手,但军民之间情深似海。部队所至之处,民众的支援亦随之而来。在夜幕的掩护下,行军成为军民共赴的常态,以至于连狗吠声都显得微乎其微。国民党军队对此一无所知,仿佛被蒙上了双眼、塞住了双耳,对于华东野战军的动向毫无察觉。
21日晚,粟、谭指挥大军挺进至蒋军300里长的蜿蜒阵线中部,一师猛攻丁堰,六师直指林梓,五旅则奋勇攻占东陈,宛如三柄锐利的钢刀,同时向敌阵的腰部挥砍而去。
丁堰与林梓,位于南通至如皋的公路沿线,是两个重要的集镇。此处驻扎着国民党政府交通警察总队的六个大队以及国民党军第二十六旅的一个营,共计约3700人。经过一场激烈的夜间战斗,我方成功地将这股凶恶的敌人彻底消灭,俘虏了少将副总队长以下2000余人,并解救了众多被俘的地方干部、民兵以及土地改革运动的积极分子。此外,还缴获了包括美国制造的十轮卡车、机枪、卡宾枪、汤姆式冲锋枪在内的大量军用物资。
丁堰与林梓战役的胜利,为华野西进的大门敞开,对如皋之敌构成了直接威胁。粟裕洞悉敌情,料定敌军将迅速派遣援军至如皋。果不其然,李默庵在丁堰、林梓沦陷的消息传至后,判断华野将向如皋城内的四十九师发起攻击,遂紧急下令黄桥驻军第九十九旅等部增援。与此同时,他还命令驻扬州、宜陵地区的黄百韬第二十五师进攻邵伯,意图与北线国民党军协同,向中共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驻地的两淮发起进攻。他的计谋颇为巧妙,华野主力远在如皋东南,若要增援邵伯,不得不绕过他设置的封锁圈东台、兴化,这将耗费不少时间。他正是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意图攻下邵伯,并与蒋军共同进攻两淮。如此一来,他既保全了东部的如皋城,又巩固了西部的邵伯,形成东西呼应,一石二鸟之计。
粟裕的棋艺远超李默庵,李默庵企图“一石二鸟”,而粟裕则巧妙地采取攻黄桥、救邵伯、击退援军的策略,实现了“一箭三雕”。
丁堰、林梓之战落幕翌日,粟裕迅速调遣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来的第十纵队下辖的三个团以及第二军分区的两个团,于江都县邵伯镇构筑防御,抵御敌二十五师的北进企图。与此同时,除第七纵队在姜堰与海安之间实施牵制性攻势外,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及特务团于8月23日夜间勇猛地向敌封锁圈的核心区域发起冲击,目标是黄桥与泰州。泰州地处黄百韬的后方,若能攻克泰州,黄百韬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届时必会回师救援。此乃运用“围魏救赵”之计,旨在调动敌军,于运动中寻歼敌有生力量,并进而解救邵伯之围。
粟裕曾言:“此乃一着出奇制胜之兵法,亦是一步充满风险的棋局。此地域,南濒长江,而东、北、西三面则由敌军众多据点构成严密的封锁线。封锁圈东西绵延逾百里,南北不足数十里,而我们竟然敢于派遣三万作战部队深入其中,此举确实大大出乎敌人的预料。”
8月25日的清晨,国民党第九十九旅遵照李默庵的指令,向东驰援如皋。抵达分界地区后,该旅谨慎行事,不敢贸然深入,担忧在行进过程中遭遇伏击,遂向如皋的守敌请求支援。粟裕在听取“四中队”的汇报后,经过一番时间推算,预测到两路敌军将与我军在如黄路上不期而遇。
在战场上灵活调遣兵力,重新部署。
在黄路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一举全歼敌军两个半旅,共计1.7万余人。此役打得干脆利落,刷新了自解放战争以来作战歼敌数目的最高纪录。
随着黄路战斗的激烈展开,粟裕将军的目光始终紧锁在邵伯保卫战的战况之上。在苏中战役的前夕,他亲临第十纵队的阵地进行视察,并明确提出了保卫邵伯的作战策略。第十纵队与第二军分区部队严格遵循既定的作战方针,采取轮番守备的战术,依托阵地,以短促有力的反突击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坚守了长达四天四夜,阵地稳如磐石,共毙伤蒋军两千余人。当黄百韬得知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急忙撤军返回扬州。
苏中战役,自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不足三万之众,迎战国民党军十二万大军,历经七场激战,均以胜利告终,创下歼敌五万三千余人的辉煌战绩,敌军被歼灭数更是超出我军参战兵力的近一倍半,彰显了人民解放军的雄威,谱写了一曲战争史上的壮丽篇章。此役的胜利,不仅成功扭转了整个解放区南线的战局,助力中央军委战略部署的实施,更是对后续战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主席当家,家国昌盛;粟司令领兵,战无不胜。”这首民谣后来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苏中一带以及华东野战军中广泛传唱,时至今日,苏中地区的长者与昔日的战斗英雄,仍旧能流利地吟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