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出历史新高的指数基金盘点

那些悄悄创下新高的指数基金,藏着什么秘密?

“银行股还能涨多久?”上周五,老张在茶室里盯着手机屏幕,突然抛出这个问题。

他手里那支银行ETF,已经连续三个月创新高,账户里的数字让他既兴奋又忐忑。

这不是个别现象。

如果你最近翻看过基金净值排行榜,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A股市场整体震荡的背景下,一批指数基金正悄悄刷新历史高点。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低调的赢家”大多集中在银行、红利、低波等传统价值板块——这与前几年科技、新能源领涨的市场风格截然不同。

上证指数“老树开新花”?

谁还记得跟踪上证指数的基金?

这个被戏称为“十年不涨”的标杆指数,近期竟有两支ETF创出2016年以来的新高。

富国上证综指ETF(成立12年的老牌产品)和国泰上证综指ETF(2020年成立的新秀)双双登榜,后者还因为采用优化抽样策略,跑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

“上证指数能创新高,银行股功不可没。”某券商分析师指着数据说。

目前银行股权重占上证指数近20%,而工农中建四大行今年涨幅均超15%,直接托起了指数。

不过,这也暴露了上证指数的“软肋”——成分股过多(近2000只),大量中小市值股票拖累表现。

因此,像国泰那样通过主动优化持仓的ETF,反而成了更聪明的选择。

红利低波:画线派的胜利

如果说银行股是“闷声发财”,那么红利低波指数就是“稳如泰山”的代名词。

从2019年开始,这个指数的走势几乎是一条平滑向上的曲线,尤其在2022年市场大跌时,它反而逆势上涨12%。

“红利低波的核心秘密,是它押对了银行+公用事业的组合。”一位基金经理解释道。

该指数约50%仓位配置银行,其余分散在电力、高速等现金流稳定的行业。

这种“防守反击”策略,恰好契合了近几年资金避险的需求。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证红利指数(全市场分红股)和中证红利低波指数(筛选波动率最低的分红股)的长期对比:后者近五年年化收益高出前者3个百分点。

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慢就是快”在A股同样适用。

银行股的“复仇者联盟”

“现在买银行股的人,和2019年买白酒的可能是同一批。”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半开玩笑地说。

数据显示,中证银行指数自2019年低点以来涨幅超过80%,不仅跑赢沪深300,甚至碾压了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港股银行更是一匹黑马。

香港银行指数年内上涨22%,汇丰控股单只股票就贡献了其中一半涨幅。

“外资回流+高股息”的双重逻辑,让这些“铜板股”摇身变成香饽饽。

不过,最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去年。

2023年6月,一本名为《买入银行股》的冷门书籍突然走红,当时银行板块正处于横盘期。

谁也没想到,短短三个月后,银行股便开启主升浪,至今涨幅超过40%。

“现在回头看,那本书简直是‘发令枪’。”一位读者感慨道。

Smart Beta:小众但强悍

在清一色的红利、银行基金中,几只Smart Beta产品显得格外另类。比如:

沪深300价值指数:用“低市盈率+高股息”筛选出的300只股票,银行占比仅15%,但今年涨幅仍达18%;

中金300金选:通过质量、估值、动量三大因子选股,成分股不限于沪深300,近三年年化收益比沪深300高出5%;

基本面50指数:由海外量化巨头锐联(Research Affiliates)设计,用营业收入、现金流等指标选股,长期跑赢上证50。

“这些指数证明,A股的‘聪明因子’正在生效。”某量化基金经理指出,“但散户很少关注它们,因为名字太拗口了。”

新高背后的投资启示

站在当下,这份“新高名单”传递出几个信号:

1. 价值风格的周期可能比想象中更长。

从2019年算起,银行、红利等板块已领涨6年,但估值仍低于历史中位数;

2. 被动投资也能有超额收益。

国泰上证ETF、中金300金选等案例显示,指数基金的优化策略正在升级;

3. 极端分化是常态。

2020年领涨的是白酒,2021年是新能源,现在轮到银行——A股永远在“矫枉过正”中轮回。

“投资就像等公交车,”一位从业20年的老基民说,“你死守的路线总不来,刚换站台,车就过去了。”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逐每一班车,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站台,耐心等待。

(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