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年,察八儿来到燕京,向元武宗请罪,获封汝宁王。察八儿投靠元朝,也意味着窝阔台和拖雷两个大家族长达83年的汗位争夺正式画上句号,拖雷家族最终获胜,窝阔台家族则不得不屈服。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遗旨是由第三子窝阔台继承皇位,但实际上,大部分兵马都掌握在幼子拖雷手里。幼子守着灶台不出来,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家族各自拥有四千户蒙古部民,而拖雷一方则有十万户,成为蒙古帝国中最有实力的一方。
窝阔台是蒙古大汗,可兵马却都掌握在拖雷手中,这不太合常理。拖雷不愿意当大汗?那肯定不是,拖雷也想当牧汗,才会一直拖着不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筹码。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拖雷负责照看国家大事,实际上掌控着帝国的军政大权。要是拖雷能把贵族们压一压,不举办忽里勒台大会,窝阔台就别想坐上大汗宝座。这点他心里很清楚,也在默默积攒实力。
窝阔台的手段很厉害,他拉拢了汉军世侯、金国的老臣、西夏的旧贵族,还有东道的诸侯,还包括察合台的人,意在增加和拖雷抗衡的筹码。1229年,受到各种压力,拖雷在漠北的草原上召开了大会,选出了新的大汗。
忽里勒台大会上,西道诸侯、东道诸侯、漠北诸侯都站队支持窝阔台,不过有些大臣偏袒拖雷,拖雷一开始也没明确表态。这会儿,他兵将盈厅,还以监国身份在位,要是不点头支持窝阔台,那大汉就难产出来。
大会持续了44天,耶律楚材亲自去找拖雷,说国家一天没有君主,社稷也不能没人祭祀。为了蒙古帝国的安稳,拜托大王能不能表个态。耶律楚材这怕是背后有中原官员撑腰,拖雷也没有办法,只能宣布支持窝阔台了。
在窝阔台登基的那天,东面首领铁木哥、西面首领察合台,还有拖雷,一起搀着窝阔台朝宝座走去。期间,诸侯王、贵族、将领们都表态:“日后的大汗,由窝阔台的后代中选出。”这番话也是再一次明明白白地重申了成吉思汗的遗愿。
成吉思汗的遗诏和忽里勒台大会上的承诺,能不能算数呢?其实答案是否定的,毕竟这个世界讲究实力,拳头硬才是真理。否则,拖雷一开始为什么不表态支持窝阔台?他最后妥协,也只是被局势逼得,没有真正的心意。
拖雷的兵马比大汗的直属部队多了好几倍,这实在不寻常,窝阔台心里当然没底。到了1232年,三峰山之战一结束,窝阔台装作身子不舒服,拖雷只好“代兄前往赴死”。
拖雷去世之后,他的遗孀唆鲁禾帖尼接手家族事业,家族势力依然很强大。窝阔台于是建议她嫁给贵,想打击一下拖雷家族,但唆鲁禾帖尼以自己儿子年纪还小为理由,婉言拒绝了这个提议。
窝阔台又擅自一意孤行,把拖雷手下的三千户部民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唆鲁禾帖尼这次又示弱了。这样一来,窝阔台才松了口气,对拖雷家族也没那么警惕了,而唆鲁禾帖尼暗中积攒力量,做着自己的打算。
1241年,窝阔台大汗去世,遗诏指定皇太孙失烈门继位。皇后乃马真不太喜欢失烈门,反而偏袒长子贵由。为了确保贵由顺利登上皇位,乃马真花了五年时间做好准备,唆鲁禾帖尼也站在她这边,借此争取到乃马真的信任,静待时机的发展。
1246年,忽里勒台大会上,拖雷家族全都到场,力挺贵由。两年后,贵由出征拔都,不幸在途中病倒去世,皇后海迷失开始掌握摄政大权,并打算册立失烈门。这时,拖雷家族已经实力壮大,便联手拔都,一起反对让失烈门继位。
1251年,蒙哥接过汗位,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不肯认,觉得拖雷家族违反了规矩。蒙哥也不客气,直接把海迷失皇后和失烈门扔进河里淹死了;贵由的儿子脑忽、忽察、禾忽都被贬出了京城。
阔端放弃了青藏地区,转由忽必烈接手;合丹则在别失八里,领地变得更小了;海都位于海押立,被紧盯着。窝阔台的其他后裔,也都散居在西部地区,身处拖雷系的包围圈之中。支持窝阔台家族的察合台君王也速蒙哥,最终被蒙哥派人刺杀。
窝阔台家族遭受重大打击,实力大不如前,可他们并没有打算放弃抵抗。海都,窝阔台的孙子,是个真本事人。他手段了得,善打仗,没多久就整合了家族的资源,还露出了想争夺汗位的心思。
1256年,海都把蒙哥大汗派来的使者扣留了,因为蒙哥在准备攻打宋,没空理会海都。到了1259年,蒙哥在重庆阵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闹得天翻地覆,拖雷家族也因此陷入了内斗。海都趁机把握住了这个好时机。
海都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直接与忽必烈对立起来。到了1264年,阿里不哥走投无路,不得已投降忽必烈,海都也不得已妥协,继续攻打蒙元在西域的城邑。同时,他还支持别儿哥大汗,联手攻击拖雷那一系的伊利汗国,和旭烈兀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1268年,忽必烈派兵攻打南宋,海都则与察合台汗国的八剌和钦察汗国的忙哥帖木儿举行会谈,商量划分河中地区,还批评忽必烈背离了蒙古的传统,联合起来反对忽必烈的元朝以及伊利汗国。
忽必烈大军南下时,海都划分为两路兵力进攻,一路由察合台汗国的笃哇带队,攻打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海都自己则翻越杭爱山,直奔漠北和林,重返帝国的核心地区,正式与忽必烈展开争夺蒙古汗位的激烈战斗。
海都的攻势挺猛,忽必烈便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丞相安童,还有脱黑帖木儿、玉木忽儿、明里帖木儿、昔里吉、撒里蛮、禾忽等西征,和海都、笃哇的军队展开战斗,进行武力讨伐。
那木罕这次远征起初挺顺利,打退了海都和笃哇,并在阿力麻里屯兵,准备打持久战。可惜粮草跟不上,禾忽本来就对忽必烈有点埋怨,不愿意让安童在河西补给粮草。而安童也不依,袭击了禾忽,结果引发了河西地区的诸侯造反。
河西一带乱成一锅粥,元朝跟西域的联络也变得困难重重,粮草更是紧张得厉害。粮食分配不公平,脱黑帖木儿带兵溜了,拒绝再打仗,那木罕便派昔里吉去追击。没想到,脱黑帖木儿竟然把昔里吉也拉来了,一起反抗元朝,把那木罕和安童抓了起来,交给海都和忙哥帖木儿处理。
昔里吉造反,差点让元朝失去了整个西域地盘,海都和笃哇又再次出兵帮忙。事情一度变得很复杂,忽必烈甚至一度想放弃攻打南宋,打到襄阳拿下之后就撤军,转而先处理诸侯王。伯颜、阿术和张弘范都反对这个想法,觉得应该优先灭掉南宋,然后再北上去大漠。忽必烈最后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谢太后和宋恭帝都投降了,南宋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忽必烈马上派伯颜、阿术带兵北上,先平定昔里吉造反,然后再去跟海都、笃哇交手,把窝阔台和察合台的后代赶出了漠北。
1287年,东道诸侯的领头人乃颜和哈丹秃鲁干起兵造反,喊着几十万大军,要跟忽必烈拼个你死我活。海都和笃哇联络东道诸侯,谋划两路夹击漠北,把龙兴的地方攻下来,然后南下跟元军一决高下,扬名立万。
西大道诸侯和东道诸侯同时发兵,岭北行省这边情况很紧急,73岁的忽必烈只好亲自上阵,先把乃颜打败,然后再远征海都。这次打仗,忽必烈赢了,可海都那边的实力没有受多大影响,劫掠过后,两边都撤退回去了。
1293年,忽必烈奄奄一息的时候,海都和笃哇又派兵东征,忽必烈还打算亲自出战,可海都却有撤兵,跟着元军打起了游击战。忽必烈年纪太大了,海都虽说也六十左右,但身体还不错,能坚持得住。忽必烈退兵回朝没多久,就去世了。
忽必烈去世后,铁穆耳即位,成为元成宗,双方的战火依旧不断。1298年,海都和笃哇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偷袭元军大部队,杀了阔里吉思亲王,西域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元成宗派出年仅17岁的侄子海山,也就是未来的元武宗,前去作战,守在西域,与海都和笃哇展开激烈争斗。甘麻剌则则坐镇漠北和林,随时支援海山战役。
1301年,海都和笃哇带着20万大军冲过来,和海山军队打了接连五场仗,海山那会儿差点撑不住,元军死伤不少。多亏甘麻剌赶到增援,元军才恢复了些气势,又在阿尔泰山跟海都、笃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这次交手,海都和笃哇都负了重伤,海都又年纪大了,走到一半就不行了,死在了途中。
海都、笃哇一撤退,元军因为伤亡太大,也追不上去了。海都一死,他的儿子察八儿接了汗位,继续跟着笃哇攻打元朝,两边依旧打得火热。可是,察八儿本身实力不算太强,再加上兄弟矛盾不少,窝阔台汗国内部闹得挺厉害,实力也跟着被削弱了。
察八儿没有父亲那样的能力,兄弟们也不团结,按理说应该先把内部整治好,但他心高气傲,还想继续掌控察合台汗国。笃哇也是一代枭雄,他怕海都,但对察八儿并不怎么放在眼里,两人很快就撕起来了。
到1306年,察八儿力竭声嘶,元军趁机越过阿尔泰山,攻向窝阔台汗国。察八儿走投无路,只得投降察合台汗国。到了1307年,笃哇的伤势又发作,最终去世,怯伯接过了王位。察八儿觉得时机成熟,想夺回旧疆,结果被怯伯击败,败得很惨。
1310年,察八儿败给怯伯之后,彻底没啥翻身的希望,只能投降元朝。于是,他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燕京,向元武宗承认错误,想要归顺朝廷。元武宗也没有为难他,就把察八儿封在汝宁。
察八儿投降元朝后,窝阔台家族和拖雷家族关于蒙古汗位的争夺终于告一段落。拖雷家族的实力更为强大,元朝的国力也相当雄厚,比窝阔台汗国强得多,即使海都这样的猛人也难以逆转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