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伊朗之前,所有人都拿我当疯子看。
朋友圈一片质疑声:"这哥们儿疯了吧,伊朗那地儿能去吗?""那不是恐怖主义大本营?""女的还得包头巾,太吓人了。"
我也看了网上各种攻略。基本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是官方宣传片,各种古迹文明牛逼;要么是西方媒体报道,满眼都是制裁、核问题、宗教极端。
说白了,都是偏见。真实的伊朗,根本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是一连串让你目瞪口呆的细节,一连串颠覆认知的瞬间,让你脑子里关于中东的所有刻板印象全部崩塌。
我不想跟你分析什么地缘政治、宗教冲突。没意思。我就跟你讲几个我这一个月里忘不掉的片段。很小,但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更有说服力。
德黑兰大巴扎里的那杯茶,和消失的"边界感"
德黑兰大巴扎,波斯语叫Bazar-e Bozorge Tehran,是中东地区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巴扎之一。我一开始也没抱太大期望,不就是个菜市场吗?
我错了。错得离谱。
从踏进去的那一刻,你就被一种完全陌生的商业文明包裹了。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伊朗特产藏红花、廉价中国餐具到高档家电无所不包。但关键不是货品,是人。
我刚走进一家地毯店,想看看传说中的波斯地毯到底什么样。老板,一个五十多岁、留着山羊胡的大叔,看到我这张东方面孔,眼睛立刻亮了。
"中国人?欢迎欢迎!"他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喊着,然后立刻切换英语,"My friend, come come,坐下坐下!"
这还没完。他竟然放下手头所有生意,亲自给我沏茶。真的,亲自的。从煤气炉上拿下那个小茶壶,倒进精致的玻璃杯里,然后郑重其事地端到我面前。
"This is real Persian tea,你一定要试试。"他坐在我对面,一脸期待地看着我。
我喝了一口。说实话,味道挺棒,有种特殊的香味,比我们的红茶更浓烈一些。但重点不是茶,是这个架势。
在我们这儿,你进店不买东西,老板脸都是臭的。而这大叔,完全不提买卖的事儿,就跟我聊。聊中国,聊伊朗,聊他儿子在德黑兰大学学工程,聊他女儿刚结婚。
聊了快一个小时,他才不经意地问:"你想看看我们的地毯吗?不买没关系,就看看。"
店主几乎都非常友善,看到东方面孔通常会热情邀请你进店参观,买不买无所谓,但一定要给你倒杯伊朗红茶,和你聊聊天。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哥们儿是真心想跟我聊天的。不是营销套路,不是为了卖货。他就是单纯地,想跟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人,分享一杯茶的时间。
在我们这儿,时间就是金钱,效率至上。一切社交都有目的性。而在这里,"聊天"本身就是目的。这种纯粹,让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感到既陌生又感动。
后来我才知道,这在伊朗叫"taarof",一种复杂的社交礼仪,核心就是对客人的极度重视。你不是顾客,你是客人。这差别,大了去了。
一张5万里亚尔纸币,两种生存哲学
伊朗市场物品供应比较充足,物价普遍高于中国。但真正让我震撼的,不是物价高低,而是伊朗人对钱的态度。
那天晚上,我在德黑兰北部一家小餐厅吃饭。邻桌坐着一家三口,父亲大概四十来岁,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公务员。小女儿五六岁的样子,眼睛大得像洋娃娃。
菜上得很慢,我无聊就偷偷观察他们。小女孩想要一瓶可乐,1.5L的瓶装水在伊朗卖2,000里亚尔,可乐大概要贵一倍。父亲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她买了。
小女孩拿到可乐,没有立刻开喝。她先抱着瓶子,仔细地看了看包装上的图案,然后小心翼翼地拧开瓶盖。她喝得极其珍惜,一小口一小口地抿,每一口都像是在品尝什么珍贵的东西。
我心里一动。在我们这儿,一瓶可乐能带来多少快乐?三分钟?五分钟?喝完就扔,毫无意义。而这个小女孩,我感觉她能把这种甜味记住一整个晚上。
结账的时候,更震撼的事情发生了。
那个父亲从钱包里掏钱,掏了半天,最后拿出一张有点皱的5万里亚尔纸币。他看了看纸币,又看了看账单,脸上闪过一丝犹豫。但最终,他还是把钱放在了桌上。
伊朗受西方的各种制裁快40年,早就习惯了。但"习惯了"不等于"轻松"。
我突然想起朋友圈里那些晒账单的,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的消费,配文都是"今天又破产了哈哈哈"。那种轻松,那种对金钱的随意,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这不是谁比谁高级的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哲学。
我们的哲学是"消费升级",是"及时行乐"。我们习惯了用消费来定义生活品质,用花钱的多少来衡量快乐的程度。
而他们的哲学,是"珍惜拥有"。在长期制裁和经济压力下,他们学会了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满足。一瓶可乐,一顿晚餐,都值得认真对待。
哪种更好?我说不上来。我只知道,当我看着那个小女孩抱着可乐瓶认真喝的样子时,我羡慕了。
真的,我羡慕了。
头巾,和那堵名叫"误解"的墙
来伊朗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宗教氛围。网上各种报道,什么女性必须包头巾,什么宗教警察,听起来就很压抑。
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德黑兰街头,你确实能看到戴头巾的女性。但你也能看到很多女性,头巾戴得松松垮垮,露出大半头发,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时尚的外套。她们走路带风,眼神自信,一点都不像被压迫的样子。
有一天,我在地铁站遇到一个伊朗女大学生。她英语很好,主动跟我聊天。我忍不住问她对头巾的看法。
她笑了笑,用一种我没想到的轻松语气说:"你知道吗?对我们来说,头巾就像是一种服装搭配。每天早上我会想,今天穿什么衣服,配什么头巾。有时候松一点,有时候紧一点,看心情。"
她指了指自己的头巾,一条颜色鲜艳的丝巾,和外套搭配得很好看。"这不是压迫,这是我们的文化。就像你们中国人喜欢穿旗袍,我们喜欢这样。"
我当时就愣住了。不是被她说服了,是被她那种坦然和自信给震撼了。
她接着说:"西方媒体总是说我们被压迫,但他们不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美学,自己的价值观。我在大学学计算机,毕业后想开自己的公司。头巾并不妨碍我做任何想做的事。"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我和她之间有一堵墙。不是语言的墙,不是宗教的墙,是"理解"的墙。
这堵墙的一边,我带着固有的偏见,觉得自己是"开放"的、"自由"的、"先进"的。而在墙的另一边,她觉得自己是"自主"的、"文化自信"的、"被误解"的。
我们都没错,但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价值体系里。我眼中的"束缚",在她看来可能是"传统"。她眼中的"尊严",在我看来可能是"保守"。
这根本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两个世界,我们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基因、不同的生活逻辑。
我收起了心中的那些"拯救者心态"。她不需要被拯救,就像我不需要被改造一样。
真实,就是一地鸡毛的复杂
回国的飞机上,手机网络恢复的那一刻,微信消息劈头盖脸地涌过来。朋友们都在问:"伊朗怎么样?安全吗?好玩吗?"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说好吗?外部制裁对伊朗经济的打击是有限的,但普通人的生活确实不容易。物价高,工作机会少,年轻人想出国的很多。
说坏吗?我遇到的每一个伊朗人都友善得让人感动。他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干净整洁,治安比想象中好太多。
说复杂吗?这个词太空泛,根本解释不了什么。
这一个月的体验,让我确认了一件事:用简单的"好"或"坏"去评价一个国家,是最偷懒、最不负责任的方式。
伊朗文化主要由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组成。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他们的自豪,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而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我们习惯了高速发展,他们习惯了在夹缝中生存。我们追求个性解放,他们重视集体传统。
谁也别瞧不起谁,真的。
写在最后的话
伊朗这一个月,我带回来的不是什么标准答案,而是更多的问题。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幸福?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先进"的,我们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但当你真正走进另一个文明,和那里的人面对面交流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伊朗是我们的友邦,是我们的镜子,是一个有着淳朴、美好、善良心地的人民的国度。
所以,别再问伊朗到底怎么样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实就是,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地活着。而我们,也在自己的环境里,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奋斗着。
彼此尊重,就够了。
Tips:去伊朗需要知道的事
- 自2019年7月16日起,伊朗已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政策
- 基本上各种银行卡在伊朗都不能使用,建议来伊朗前带足美元、欧元等外汇现金
- 伊朗货币的基本单位是里亚尔(Rial),但在交易时另一个货币单位——"Toman"更经常被提及,1Toman=10Rials
- 女性需要准备头巾,但执行并不严格,很多当地女性都戴得很随意
- 德黑兰地铁很方便,但有男女分车厢的规定
- 伊朗人普遍对中国人很友好,英语普及率不高但基本交流没问题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