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印度不是刚刚还在“勾肩搭背”搞战略合作,怎么突然间美国媒体和智库都在喊,印度比中国还难对付?这下可真有点意思了。曾经美国为了拉拢印度,军火、技术、资本一个劲儿地砸,结果没想到,印度人全盘接收后,转身就给了美国人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应。要说世上的事,还真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说到印度这几年在全球的变化,先来看看科技圈发生了什么。前几年,硅谷到处都是印度面孔,谷歌、微软、IBM这些大公司的CEO全是印度裔,大家还觉得这就是美国多元文化的象征。可现在,风向完全变了。那些在硅谷摸爬滚打的印度高管,开始大批回国创业了。他们带回的不只是钱,还有美国科技行业的一套打法和思维方式。比如班加罗尔这座城市,现在已经成了科技新贵的聚集地。你可能没听过Jio这个公司,但它靠着本土化策略和互联网创新,把亚马逊、沃尔玛这些美国巨头都打得节节败退,还搞出了自有的电商和数字服务生态圈。前几天印度的UPI移动支付系统又在东南亚扩展,完全没用到美国技术。这一切都在提醒美国人:原来当初引以为傲的“人才输出”,现在有点变成了反噬自己的“科技回流”。
如果你觉得只是科技圈的逆袭,那还太小看印度了。最近几年,全球供应链大洗牌,很多外企想着“中国+1”,纷纷涌向印度。美国巨头们掏出大把投资,想在印度复制当年的中国故事,把这里当成下一个制造中心。可现实很快打了他们的脸。像沃尔玛,2018年一口气砸了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本想着一统印度的电商江湖,结果政策一变,不仅禁止自营生意,还卡了一系列数据本地化、第三方销售、反垄断调查,最后搞得沃尔玛投资打水漂。亚马逊在印度七年,亏了70多亿美元,本地化的对手却越打越强。再看苹果,想把手机制造转到印度,碰上各种行政审批、劳资纠纷、电力和港口效率问题,核心技术还被要求转让才能拿补贴。美国商务部去年甚至把几家印度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就因为敏感技术扩散风险。这种“你想来赚钱,我要你技术”的玩法,真让美企头疼。世界银行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印度做生意的便利度排名不断下滑,但本地企业却活得挺滋润。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被印度悄悄改写。
再看看国际舞台上的印度,这两年风头简直一时无两。2023年G20峰会,印度大力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发声,争取发展中国家利益。金砖国家大会上,印度极力推动去美元化,提议用本币结算,挑战了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这些事情可不是闹着玩。放眼全球,越来越多中等强国开始学印度,既不站死队,也不完全对着干。比如土耳其是北约成员,照样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沙特一边靠美国保护,一边和中国搞能源合作;巴西也不再一味充当“美国后院”。大家都盯着自己的小算盘算得精着呢。印度在这股风潮里,俨然成了“全球南方”的领头羊。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数据都能看到,印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参与度近几年确实大增,甚至带动了一批国家“跟风”。
这一切看在美国眼里,真是又气又急。美国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市场诱惑,加上“民主价值观”的大旗,怎么都能让印度稳稳地站在自己阵营里。可现实是,美国去年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印度直接拒绝签字。俄乌冲突爆发,美国招呼盟友一起制裁俄罗斯,印度没跟,还成了俄罗斯原油最大买家。美国这边谈完军火合作,印度那边又和俄罗斯深化防务,转身还去参加上合组织会议。美国的“联盟体系”看起来越来越像一盘散沙。兰德公司前不久的报告就直言,如果“印度模式”继续扩散,美国很难再用“胡萝卜加大棒”控制住所有盟友。美国国内的战略学者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养虎为患”。
说到底,印度的算盘打得明明白白。外交上,印度始终坚持“印度优先”,不为讨好谁而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印度外长苏杰生多次讲得很直接:不会为了取悦任何人而违背本国利益。这种立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际行动。你能看到印度上午和美国签协议,下午就去参加对手的峰会,一边接收美国技术和资本,一边和俄罗斯、中国都维持“能合作就合作”的关系。边境问题上,2025年中印在拉达克地区刚有缓冲区共识,大家都懂,长期对峙没意义,谁也不想成为别人棋盘上的棋子。印度这是在用脚投票,不站队,只求多边获利。而且这种“骑墙”风格,不光印度在玩,很多国家都在偷偷学。
这些年普通人可能觉得,世界大事离自己很远,其实一点都不远。比如疫情期间,印度的药品和疫苗供应关系到全球很多国家的抗疫进度;全球芯片短缺时,印度芯片产业的崛起直接影响到中国和美国的科技行业。再比如,国际油价波动,印度大量买进俄罗斯原油,间接让全球能源市场更加多变。你看着美国和印度斗得热闹,其实背后每一次较量,最终都会通过商品价格、科技创新、就业机会这些渠道,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有调查显示,2023年有高达80%的外企在印度遇到过营商环境不确定、政策变化频繁等问题。但同时,印度本土创业公司数量连续增长,2024年独角兽企业已超过100家。专家分析认为,印度的政策很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倾向本土利益,外资如果适应不了,很有可能被“收割”。而全球新兴科技领域,像AI、大数据、区块链,印度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也在持续增强。美国费尽心机培养的高端人才,最后成了印度自家科技巨头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反差,难怪美国越来越焦虑。
如今的大国角力早已不是冷战那种“非黑即白”。印度用行动告诉大家,谁都可以合作,核心利益才是底线。美国面对这种“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的新对手,很明显已经不太适应。国际关系专家说得好,未来世界会越来越多这种“不站队”“骑墙”“多元下注”的国家。美国要么适应这个新常态,要么就只能看着自己的优势被一点点消耗掉。对普通人来说,也许不需要每天研究国际形势,但认清大势、保持清醒、下盘好自己的小棋,才是最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