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砸下6亿纽币的决定,说“放弃”就放弃,外人看着都惊掉下巴。可他们转身把新一代公铁两用渡轮的活儿交给中国广船国际,神态还挺笃定。事情如果只看表面,会以为他们冲动。可要知道,前一个合作对象是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钱砸进去,连个螺丝都没影。
2019年,新西兰的iReX项目启动。那时候他们很着急,库克海峡的渡轮队伍老得像上个世纪的博物馆展品。2021年,他们选了韩国建船。结果五年过去,项目不但没动,预算还从14.5亿纽币涨到了接近40亿,活脱成了政府财政的无底洞。这摊子谁接都头疼。
最讽刺的是,港口改造比造船还早开动。韩方的方案大得离谱,为了装下那两条“未来旗舰”,惠灵顿和皮克顿两地港口得重建。连周边的咖啡馆和画廊都要重新装修。造船吗?像在搞城市复兴计划。钱没换来渡轮,换来的是新西兰人心里那股“被耍了”的感觉。
到2023年12月,新政府干脆掐断合同。通知的方式也是罕见,一条短信发给韩国外交官,项目就算拉倒。外交场面上看冷冰冰的,其实背后是彻底失望:六亿纽币当学费交了,认定这钱拿不回来了。
接着,就是中国出手的部分。广船国际拿出方案,关键一句话打动了新西兰:“固定总价合同”。这意味着预算锁定,不会像韩国合作那样动辄翻倍,纳税人的钱有了“安全锁”。设计上更聪明:200米船长,可运1500名乘客、装40节列车车厢,按现成港口设计,只需微调,不用翻修港区。这叫真正的定制化服务,是懂客户的合作方式。
新西兰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在记者会上说得很直。他强调政府做了充分的尽职调查,确保项目安全可靠。这话的底气,明显来自对中国造船技术的信任。毕竟他得面对的,是连一块钢板都没交付的韩国项目烂摊子。
来看看中国这边的实力数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的数字挺扎眼。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新船订单里有64.2%由中国接下,比“十三五”多了15.1个百分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这三大核心指标,全球占比分别是53.8%、67.3%、65.2%,全是第一。连续16年稳坐世界第一位置。
光是这个行业分布,就够说明问题。中国企业不仅在造滚装船、油轮、集装箱船,连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大型LNG运输船三类“皇冠级”产品也都有。技术早不是“追赶者”,而是“领跑者”。
美国当然不乐意。它搞出所谓的港口“服务费”,以为能给中国造船业下把绊子。结果没奏效。船厂的排期已经排到2028年底,有的延到2029年。新西兰的两艘公铁两用渡轮,只是中国一堆订单里的普通一单。
这事儿让人感叹。新西兰可是“五眼联盟”成员,讲的是价值观同盟,情报共享。可现实摆在眼前,船得造,预算有限,安全性又不能马虎。脱钩、意识形态这些口号,敌不过真金白银的账本。这国家有自己判断,美国那边喊口号,新西兰这边看交付能力。
其实早在2021年,新西兰外长就表示过,对扩大“五眼联盟”职能感到不安,不想拿这个框架去管对华关系。当时就被外界戏称“五眼变四眼”。如今直接找中国造船,算是延续那股务实劲儿。
仔细想也合理。一个国家的财政吃不消连年超支。新西兰政府换届后,首要任务是止血。韩国的iReX项目成了反面教材,而中国方案给出了确定交付时间,两艘船在2029年完成。更重要的是,成本协调、维护周期、燃油效率都算得清清楚楚。
这笔账,新西兰人算得很明白:花6亿学费换来的,是识人做事的成熟。钱亏了,可是找到了能把事做成的伙伴。
更上层的逻辑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脱钩可以喊,产业链却不是喊一声就能转移。造船这行拼的是系统能力:设计到设备,一整条供应链缺一环都不行。中国不光有产能,还有垂直整合的供应体系。一个船坞背后是一整片工业集群,这才是别人学不来的。
韩国的失手,也说明单靠招牌和品牌撑不起现代造船项目。设计过度、需求膨胀、财政约束三碰头,谁来都得崩。中国的平衡点恰好拿捏在“该有的都有,不用多造”,正合小国实际。
所以,当彼得斯面对记者满脸自信,说“政府会规避风险”,那其实是在给国内选民吃定心丸。因为他知道,这次签的是一份能落地的计划书,不是空头支票。
美国看着肯定心里不舒服。五眼联盟成员跑去找中国签订单,这画面确实拧巴。可国际关系就这么现实。经济结构决定政治姿态,新西兰可没打算为意识形态破产。
回头看三年多的折腾,从签韩国到转向中国,从40亿纽币的危机到固定总价的安心,逻辑全是利害得失算出来的。国际政治没浪漫,全是账本。
这下新西兰算是又给世界上了一课。口号不抵成本,联盟也挡不住交付力。中国造船业的全球地位,不是吹出来的,是一步步把人家从“花钱砸空”拉回“把事情做成”。
有意思的是,新西兰这番操作还可能让其他国家跟着琢磨。项目烂尾、预算爆表、政绩压力大,这些问题谁没有?有人敢踏出一步,后面盯着看的人就多。
船还没下水,意义已经跑遍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