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部队,也就是现在的二三四机械化步兵旅,作为台湾的防御军力之一。对于未来我国登陆台湾,这支队伍势必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
而这一切的起因还得从1948年说起,当初东北野战军受林彪所统管,未曾听从毛主席的命令,“意外放走”了一支国民党残军,但谁也没有想到,当初的一条漏网之鱼竟然还能逍遥至今,并且还发展成了我军登陆台湾的一大阻力。
那这支军队是怎么作为台湾的重要军力之一,我军当初是怎么样的“意外”让这支部队逃跑成功了呢?如今他又如何发展成为阻碍我军登陆的劲旅?
五十二军国军的来历
二三四机械化步兵旅这支队伍起初是六个教导团,归属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部队。于1930年,将其六个教导团改编为教导第二师。
在1930年5月,调任徐庭瑶作为教导第二师的师长,并改名为教导第四师。
在1932年,国民党对部队进行部分扩编增员,其中就有教导第四师。于是教导第四师扩编为国民党革命军第十七军,上调徐庭瑶为军长,军内共有第二师,第四师,第二十五师。
1933年3月,正逢长城战役,十七军被中国国民政府调往北平参与战役以及接下来的冀北作战。
战役后,该军也被称为“长城部队”。
1935年6月,十七军奉命撤退离开北平,前往河南洛阳进行部队整顿休养。在1936年,十七军又被调到晋南地区。
1937年8月,国民党五十二军成立,由十七军以二十五师为主扩编而来,并调任关麟征作为新的军长,隶属于国民第一战区。
五十二军被称为“国军第六主力”,其管辖第二师以及第二十五师,
紧接着第五十二军被调令参加平汉路北段抗战。
1938年,第五十二军转战山东,参与徐州会战,在天津到浦口,陇海铁路区域进行对日本的防御工事。
后继续跟进战事,先后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
1938年6月,前军长关麟征上调为第三十二军军长,第二十五师师长张耀明成为五十二军军长,任命欧阳芬任为副军长。
该军在武汉大会战结束后,被调往云南的南部,进行战略部署,提防日军从越南进入国内攻击滇南。
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受了美国的援助,第五十二军由美军船只从云南运到了秦皇岛。
该军听从国民党蒋介石的调令一路北上,从北宁铁路过长城侧面攻入东北,成功击败林彪的部队,进入沈阳,后接手安东。
1946年,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决战大冲突,在鞍海战役中,第五十二军损失惨重,其麾下的第二十五师被全部歼灭,师长等大部分人员被俘虏。
后经蒋介石对其二十五师进行重建,在辽沈战役时,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主力军与锦州决战,第五十二军获得国民政府总司令卫立煌的允许,根据杜聿明的计策。
不与廖耀湘的部队一同前往锦州支援,而是南下抢占营口,占领夺取港口。
后在面对共产党对其围剿的营口之战中,五十二军第二师被东北野战团全灭,二十五师也被消灭大半,仅仅只有刘玉章及其五十二军高层撤离,坐船移至江南休整。
在上海战役,五十二军参与月浦之战,对解放军造成一些损失。1949年,该军先后撤离舟山,澎湖,最后到达台湾。
在1954年到1989年,第五十二军历经变革,先后改为第八军,第三军,第十一军,第六十九军。
后驻台北,该军第二师改编成第三师,;第二十五师改编为第三十四师,后又为第二三四师,代号长城部队。
在后面的时候,因台湾内部原因,将其部队缩减,长城部队保留一只队伍,称古北部队。
2013年,第二百旅被更改为第二三四步兵旅,称长城部队。
第五十二军能够逃离的原因
在辽沈战役中,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决战,结果是共产党大获全胜,国民党的部队尽数被消灭俘虏,但唯独国民党的五十二军二十五师这条漏网之鱼一半人数逃离了共产党的包围。
究其原因,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杜聿明对战事的分析以及机智的计划,二是共产党内部原因,由林彪与毛泽东的分歧为主。
杜聿明这个人,确实是个奇才,对战略方针上有着独到的理解,自从他在云南南部的战役中有着良好表现,被蒋介石所欣赏。
与此后便被调至东北指挥东北军。在五十二军逃出营口的战役上,杜聿明功不可没。
在辽沈战役中,杜聿明为国民党军做出来许多军事部署,与林彪多次交手。在1948年10月,林彪受毛泽东的指导,将锦州占领下来,挟制住了蒋介石部队撤离路线的关键位置。
而在锦州被共产党成功攻取下来后,国民党总司令卫立煌与蒋介石产生了分歧,蒋介石的想法是放弃东北,让卫立煌出军重新夺回锦州,带领被拦截住的其余部队通过陆地一同撤回关内。
但卫立煌却觉得,此时已经失去了大势,再攻打回去不现实,决定再考虑考虑是否攻打锦州。
于是蒋介石便派遣杜聿明去指挥部队撤离。
但杜聿明也不好对这种情况进行动作,卡在两边的他也很难办,于是他提出“将营口作为我们的后方阵地,在关键的时候也许还能保下辽南”的方案,这个方案也被蒋介石和卫立煌允许了。
方案内容大概意思是,首先呢:
让主力廖耀湘领导的军团向锦州前进进行攻击,做出一副要重新占领锦州的迹象,引进共产党的部队进行决战,要是打过了重新占领了锦州那便是最好不过了,然后带领全军退至关内。
如果打不过,便后退随着营口港口撤退。
然后让五十二军向着辽南进军,快速抢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给廖耀湘提供后退的路线。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攻占营口必须得快得奇,不能让共产党反应过来,乘趁着共产党与国民党决战的间隙去进行。
这个思路是五十二军能够逃跑的原因之一。
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共产党的内部失误。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与东北野战军林彪在重大决策问题上,产生了多达四次的分歧。
也正是这些分歧间接的导致了五十二军部分人员能够逃离的原因。
这场战役里,领导东北野战军的是林彪,而毛泽东则在中央进行战略计划上的谋策。
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林彪对于毛泽东的指挥有多次不听从毛泽东的方针。
特别是在如何围剿国民党军队并且将其堵在东北各处防止逃跑后一一歼灭的问题有巨大的分歧。
毛泽东的想法是让我军从南出发,打义县,至锦州一带,切断其咽喉北宁路,关闭国民党军队的陆地撤离路线,攻取辽阳营口一带,挂壁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海上撤离路线。
但林彪的想法是我军没有必要去拦截国民党东北军的撤退路线,也没有必要去关闭东北大门,只需要紧紧抓住关键的吉林和长春,国民党东北军即便是逃跑,也忍不下心撤退。
说白了就是,林彪想采用拖住敌人的关键要点,让敌人不得不和我们打,从而击破敌人。
而毛泽东是迅速占领各处要地,以此来挟制住国民党东北军,控制住他们的路线,然后将其一一攻占。
而也是因为两人的战斗方针不同,在辽沈战役中产生了分歧。
后面也可验证毛泽东的眼光之遥远,格局之宽阔。
在锦州之战中,为了让我军能一统东北,毛泽东要求林彪带领野战军南下去攻打锦州,进一步占领国民党东北军的要害,封死他们的行动路线。
但林彪仍不听劝,坚持攻打长春来拖住敌人,避免决战。
1946年4月,毛泽东发电报命令林彪死守四平,不能放弃这个地理位置,而林彪守了四平一个月后,便先斩后奏地放弃了四平。
对于这些事,毛泽东不仅不与其计较,甚至在电令里说道“前线的军事执行权利应该交由给你,由你来决定,不应该分散开。”表示了对林彪的高度信任。
虽然那时的国民党确实因长春吉林,让蒋介石难以下撤离东北的决心,但从大局来看,蒋介石终究是会放弃东北的。
后毛泽东同意了林彪攻打长春的想法,但林彪在攻打长春失利了。
后在毛泽东的电令督促下,才选择南下去攻打锦州,但在南下的过程中听闻蒋介石在葫芦岛增兵,由准备回头去攻打长春,这一举动差点就坏了大事。
毛泽东更是紧急电报令林彪继续攻打锦州,最后在罗荣桓的劝导下,下定决心去攻打锦州。
1948年10月18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毛泽东根据那时的战况形势,立即给野战军发去电令。
电令部分信息说:蒋介石正在筹备船只,有撤离的意图,让野战军从围剿长春的部队中调离较为有实力的纵队去辽南截断对方的后路,目前辽南军力空虚,尽快部署至少一个纵队去守着营口,不要让包围圈出现漏洞。
而毛泽东的这一看法要比杜聿明想出从营口撤离计划要早,也进一步说明了毛泽东对大局的掌控和格局。
但当时林彪对其营口方面的信息也仅仅至少知道了,不做任何动作。那时林彪正忙着去在黑山,大虎山去攻击国民党东北军的主力军廖耀湘部队。
但那时的情况,我军围剿长春,长春内的敌军只能守着不出,坐等粮食消耗殆尽,拿下长春也只是时间问题,用大军去紧抓国民党主力也很合理。
但不能只顾及这两个地方,其他的地方也要顾及,而毛泽东听到了野战军的部署并没有考虑营口,急得气不打一处来。连忙发电令给野战军,长春的郑洞国已经投降了,我军没必要将力量聚集于北线,可以兵分两路去挟制住营口。
林彪守电令后,也考虑了一番,确实得把营口拿下,于是令十二纵和几个独立团南下抢下营口。
结果南下走了一半,林彪突然改命令,说打廖耀湘有点吃紧,让这几个部队回来围攻廖耀湘部队,只让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带着一个炮兵连,去支援辽南独立2师,顺便去拿下营口。
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快要裂开,急忙发电令,一边要好声劝着他们对营口要多看重一点,尽快拿下,一边要憋着怒气克制住自己的心态。
但仍然没有任何用,林彪原本对于辽沈战役的方针就是“拖着尾巴打”,对于黑山国民党主力军与辽南营口的五十二军残军来说,林彪选择了前者。
而毛泽东仍不甘心,继续发送电报,这一次的电报他也不再是好言相劝,直接当场在电令里严厉说明了必须控制营口,怎么就不明白中央的命令呢。林彪回电,仍着重于对廖耀湘部队的打法包围等,对于营口仍一笔带过。
五十二军逃离
由于林彪一再的对营口方面的忽视,我军已失去抢占营口的先机,而五十二军已经抢占好了营口,并作为据点。
国民党海军即可便部署船只积极参与到营口运输工作上,并且在各地紧急召集船只征用,可以说,国民党在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的从营口运送第五十二军做准备。
按照杜聿明的计划,五十二军负责给廖耀湘部队进行接引保留后路,但廖耀湘部队却被林彪的野战军围在住了,便需要五十二军援助。
但五十二军是一个残军,预期援助送死,五十二军选择留在营口等待撤离。
林彪等人接到毛泽东怒气满满的批评电令时,也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原本中央对于辽沈战役的目标是全歼国民党东北军,不让其加入到华中华北的战役中。
因为华中华北也即将迎来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决战,而华中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因为受到美国的帮助,在装备上都要优良于共产党。在这种关键时刻,多一个部队,多一个生力军,就非常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变化。
在后面的上海战役里,我们也看到了五十二军也令我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林彪正与廖耀湘部队大战,抽不出多余的人,只能调令钟伟的十二纵队南下,不管任何代价攻下营口。
原本钟伟可以带领队伍坐火车前往,但火车轨道并未完全修复,于是他们只能徒步跑去营口,但走了几天才到铁岭,林彪一看都快急死了,如果真让五十二军全跑了,那他真就交代不了了。
于是急忙联系距离营口最近的詹才芳九纵,下死命令去攻占营口。
在10月30日,詹才芳才抵达营口,本来才打完战斗就被下死命令奔袭营口,长途跋涉的战士们那时的均为疲惫之躯,且不说一些较为重的枪械还在后面。先前部队终究没能打过五十二军。
而五十二军也利用这个时间抓紧运人上船,但当时船不够,五十二军军长便下令先走一部分,后一部分再走。
但随着我军部队陆续到达后一部分的人便永远留在了营口,上船逃走的人数有大概一万多,还没算在船上意外死去的。后来五十二师还参加了上海战役,最后去了台湾。
几十多年来,五十二军历经各种改变,最后竟然成为了台湾的长城部队,这也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
对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这逃出来的残军五十二军对战局也没有多大的影响,也正是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才能指引我军战斗。
从此也可见毛泽东的高瞻远顾,只是令毛主席没想到的是,如此一个残军竟然会成为我登陆台湾的阻力。
当然,有人觉得这是阻力,也有人觉得这是太抬举对方,认为这支军队不过是手下败将,须知三大战役打的并不容易,国民党也非尽是草包,我们需得战略藐视,战术上重视自己的对手,切不可夜郎自大,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
伟人的高瞻远瞩或许我们还遥不可及,但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有些前车之鉴我们一定得牢记啊!参考来源:
人民政协网《解放军四次解放营口》百度百科“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词条央视新闻/解放军报相关战役报道(间接引用)
本文核心事件与人物均基于权威史料等,确保历史主线真实可信。在绝对尊重历史定论与人物核心形象的前提下,对细节、对话及心理活动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加工,旨在增强感染力,绝无虚构或颠覆重大史实。本文旨在弘扬爱国精神,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笔者才疏学浅,疏漏之处敬请指正。部分素材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