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这十个地方的人“下南洋”闯出名堂,如今遍布海外影响力不小
广西这几个地方,一提起来,都知道是出了名的“侨乡”。容县那地方,走出去的华侨能有150万,光是这个数字,放在广西就排第一。你想想,一个县的人,比不少地级市人口都多,全撒到海外去了,扎根、打拼、落地生根,这得多大的能耐?防城区不光是中越边境上的要地,还顶着“中国八角之乡”的名头,那里的八角香得全世界都认,早年不少人就是靠着这味香料,搭船南下,到东南亚做买卖,一来二去,家也安在了那边。
北流人玩陶瓷玩出了名堂,日用陶瓷卖到老外家里去,碗碟盘子都带着北流的印记。当年日子苦,地里刨不出几粒米,不少人咬牙“下南洋”,从扛包、做苦力干起,慢慢攒点钱开个小作坊,再一步步做大。如今北流出去的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厂办企业的不在少数,回乡修祖屋、捐学校的事儿也常有听闻。岑溪那边主打花岗岩,石头硬,人更硬。他们走南闯北,不靠别的,就靠一股子狠劲儿。在海外,干建筑、搞工程,硬是闯出一片天。
东兴这地方,隔着一条北仑河就是越南,早年边民往来频繁,不少人顺势就留在了越南、泰国、柬埔寨。现在东兴街头还能听见夹杂越南话的桂柳话,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亲戚在国外。凭祥也是类似情况,口岸城市,人流物流多,出去的人自然也多。灵山人实在,出去肯吃苦,从餐馆洗碗到开超市,一步步站稳脚跟。博白更不用说了,号称“世界客家第一县”,客家人本就擅长迁徙谋生,背井离乡对他们来说是常态。早年漂洋过海,如今子孙遍布东南亚,甚至远至欧美,逢年过节,微信群里消息刷屏,全是海外亲戚问祖地近况。
大新和靖西,虽然名气没前面几个大,但也是实打实的侨乡。靖西是壮族聚居地,民风彪悍,出去的人不怕事,敢拼敢闯。有人在泰国做进出口,有人在马来西亚搞运输,也有在印尼开矿的。大新人则更低调,闷声发财,不少人在海外做小生意,开杂货铺、做裁缝、搞装修,日子过得稳当。
这些地方的人,当年走出国门,不是为了风光,纯粹是被逼的。战乱、饥荒、穷得揭不开锅,不出去就得饿死。可就是这群穿着草鞋、背着包袱的普通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硬是靠双手打出一片天。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有的只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白天当苦力,晚上学语言,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几十年下来,不少人真就在异国他乡站住了脚,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上侨领,甚至影响当地政商界。
你别看现在说起来挺风光,背后的辛酸外人根本体会不到。语言不通被欺负、生病没人管、想家想到睡不着觉,这些事多了去了。可他们挺过来了,而且活得有模有样。如今广西这些侨乡,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海外关系,逢年过节收包裹、接汇款是常事。更重要的是,这些走出去的人,没忘了根。修桥铺路、建学校、捐医院,回乡投资的也不少。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反哺着那片曾经养活不了他们的土地。
这不光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广西这些侨乡的变迁,其实就是中国普通人面对困境时最真实的选择——走出去,拼一把。成不成,天知道,但不去试,就永远没机会。如今回头再看,那些当年被迫离乡的人,反而成了连接广西与世界的一根根纽带。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广西统一战线网、容县人民政府网、北流市人民政府网、东兴市人民政府网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