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近打起了算盘,要在德国和丹麦设立两家国家防务制造机构,打算把自己在战场上练出来的武器拿出来,准备和欧洲来一笔交易。
这可不是单纯地推销导弹,而是以自己在战场上的真实战斗经验,与欧洲的安全忧虑进行交换,真刀真枪地把“武器出口”这事儿摆到台面上了。
要说欧洲这段时间的日子确实挺难熬,真不是夸张。刚刚过去没多久,比利时的一个空军基地连续好几天都被无人机“闯入”了,德国、丹麦、荷兰的机场也没少遭殃,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无人机,旅客被耽搁,航班一会儿停飞,一会儿又起飞,谁也搞不清楚背后到底是谁在搞鬼。
大家嘴上说查,可心里都觉得八成跟俄罗斯脱不了干系。这股不安的氛围就像传染病似的,整片欧洲一下子变得警惕起来。以前相信得很牢靠的防空系统,现在倒像个紧箍咒,成了束缚。
在这氛围里,乌克兰看准了好时机。德国自己也挺着急,想当无人机行业的“领头羊”,但军队缺弹药,存货跟不上的。至于丹麦和荷兰,那早就合伙出资买坦克帮乌克兰,谁是现成的客户一看就明白。
这几年乌克兰在战火洗礼下,不仅练出了生存的本事,还掌握了用最实用的武器应战的经验。就拿“火烈鸟”导弹来说吧,射程远,使用频率挺高,虽然外观普通,但优势在于可以批量迅速制造。
乌克兰的算盘就是把这些经过锤炼的武器和作战套路,直接卖给欧洲,让欧洲拥有真正能用得上的防护装备,同时自己还能靠这事挣钱,把赚到的钱继续买炮弹、零件,确保战斗机器顺畅运转。
这想法真挺明显的,乌克兰早就察觉到光靠西方的帮衬要撑不了多久,德国自己都快掏空底裤了,美国那边还在犹豫是不是批援助,靠外人的帮衬确实靠不住。
乌克兰要想坚持下来,就得学会靠自己,把手里的武器卖出去,赚了钱再补充自家的弹药库。泽连斯基紧紧扣住欧洲那根敏感的弦:只要俄乌局势激烈,欧洲的那些老办法就不管用了,得靠新招来应对眼前的局面。
把武器出口办公室定在柏林和哥本哈根,主要也是看中了这两个地方扎实的军工基础,以及他们正急着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欧洲一买乌克兰的设备,乌克兰就变成了欧洲安全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人敢让它真正垮掉,毕竟买的东西得有人来维护和升级。
这让乌克兰不仅紧紧系上了欧洲的利益链,还增添了谈判的筹码,实际上比光靠伸手要钱要更有底气。
不过,这事儿难免会出点乱子。乌克兰的军工厂天天被俄罗斯盯着打,生产能力到底能不能赶上,谁也沒底,心里都打鼓。
德国这些国家也不闲着,继续用自己的人家技术折腾,市场上拼价格、比技术,但说实话,赢面未必有多大。一旦武器卖得好,展开出口,难免会让冲突变得更大圈,也没人敢打包票。
乌克兰的想法早就变了,不再只是一味伸手要钱,而是真正开始搞起了生意,把欧洲的安全隐患和乌克兰自身的未来绑得紧紧的。
这种你中有我、我靠你的做法,暂时看不出多大成效,但已经让乌克兰不再只是乞讨的对象,而变成了能和欧洲一起谈合作的伙伴。
欧洲也被这根链子绑得死死的,谁还敢轻易退出?至于欧洲的天下什么时候能彻底清闲下来,还是得看这笔“卖武器换安全”的大账能不能算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