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分红”背后,是科兴生物董事会大换血?内斗已经进入高潮!

7月初,一则“分红850%”的消息,让沉寂已久的科兴生物重回舆论中心。

这家疫苗企业曾在风光一时,如今却在停牌状态下宣布,每股派发55美元特别股息,而它停牌前的股价仅为6.47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换算下来,如果在停牌前买入科兴股票,理论上投资人可以拿到超过8倍的现金回报。股息率高达850%。

问题来了,一家公司为什么要拿出超过自身市值十几倍的现金去分红?是在收割资本市场,还是在逼迫对手就范?

人们很快注意到,这次分红被安排在董事会换届前夕。公司明确表示,股东若投票支持当前董事会,将有权获得后续补偿性分红;而反对或不投票者,则可能失去相应资格。

这是典型的“以利诱票”,而不是以财务规划为出发点。

资本市场嗅觉敏锐,很快将分红解读为公司内部控制权博弈的延伸工具。

外界也意识到,科兴生物这场“百倍分红”并非是对投资者的慷慨回馈,而是一场更隐秘、更激烈的博弈进入高潮的信号。

01

时间拨回至2019年末,多个国家和地区陷入封锁,经济活动全面停摆。医疗资源紧缺,疫苗成为世界急需。

而就在这一刻,科兴生物的CoronaVac疫苗成为最早投入紧急使用的产品之一。

得益于较为成熟的灭活技术路线和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科兴快速完成研发、临床和生产部署,成为全球领先的疫苗提供商之一。

据统计,2021年科兴的营收飙升至193.75亿美元,净利润145亿美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了近80倍和超过100倍。

那一年,科兴不仅在国内广泛接种,还大量出口至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是多个低收入国家抗疫的核心力量。

甚至在世卫组织(WHO)的紧急使用清单上,CoronaVac也成为榜上重要成员。

那时的科兴,被称为“疫苗之王”,实至名归。

但正是这场奇迹,也埋下了后来的争斗。

大规模疫苗生产背后是海量的现金流。在疫情前,科兴是一个利润微薄的小型生物企业。

可短短两年,账面上积累了超过百亿美元的现金。

这些钱,从未通过纳斯达克母公司进行回馈,而是大量沉淀在旗下子公司北京科兴中维。

而对于谁该掌握这些现金的最终分配权,内部从来没有统一答案。

02

科兴生物内部的矛盾,并不是因为这次变动才出现的。

早在2016年,公司就计划从纳斯达克私有化退市并回归A股。

这一动作本身并不罕见,但麻烦在于,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阵营,以尹卫东为首的“内部买方团”,以及以潘爱华为首的“外部买方团”。

他们各自提出不同的私有化方案,背后代表的,是不同利益集团。

在这个关键时期,李嘉强控制的1Globe资本成为最大变量,他手中持有33%的股份,谁能争取他,谁就握有最终话语权。

2018年2月,外部阵营在一场突袭式股东大会上提出新的董事会名单,并获得投票通过。

原董事会认为流程非法、未被提前告知,拒绝承认结果,导致公司从此陷入“两个董事会并存”的混乱状态。

为了反制,尹卫东实施“毒丸计划”,通过增发新股引入维梧资本和尚珹资本,稀释敌意股东的持股比例。

双方随后在美国、安提瓜、英国三地发起诉讼战,争夺谁才是合法董事会。

这场跨国权斗持续了6年,直到2025年1月,英国枢密院裁定2018年董事会合法,毒丸计划无效。

这一裁定重新洗牌,公司控制权正式落入李嘉强及其联盟手中。而在他们上台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发起这场史无前例的分红。

03

按照常理,公司分红应该是普遍适用、按持股比例执行的,但科兴这次分红充满排他性。

在公司公告中明确指出,2018年“毒丸计划”时期新增发的股份,是否具备股息资格还需进一步审核。结果是,这部分股东暂时被暂停分红。

但问题在于,这部分股东本身就是由公司在当时通过合规程序引入的战略投资人,他们也在口罩期间实际投入了大量资源和支持。

现如今,因董事会更替,这部分股东被集体划为非法增发方,无法参与分红,并被排除在特别股东大会之外。

维梧资本随即发声称,公司此举涉嫌恶意歧视性分红,并在安提瓜、纽约、马萨诸塞三地发起诉讼。

与此同时,小股东恒润投资指出,母公司长达三年未进行任何分红,却持续容许子公司中维将大量利润转出。

按披露数据,2021至2024年间,子公司对部分少数股东分红超27亿美元,而母公司股东没有拿到一分钱。

现在突然用极端方式补发股息,却又不是所有人都能拿,这种操作让外部投资者极为不满。

资本市场最忌讳的,就是不确定和不公平。

04

在这场内部权斗之中,科兴的业务发展几乎停摆。

新冠疫苗需求大幅下滑后,科兴的主营业务受到严重冲击:

2022年,营收暴跌至15亿美元,同比下滑92%;净利润也从145亿美元急剧下滑至8810万美元。

2023年上半年继续下滑,收入仅1.4亿美元,还出现3000万美元的亏损。

与此同时,公司员工结构也经历剧烈变化。

网络上流传多个前员工爆料,称2022年公司承诺的年终奖因要低调而被推迟发放,随后便以“自愿离职”名义裁员。

有员工表示,被要求签署“不离职就无限期放假、工资按80%最低工资发”的协议,等于变相逼退。

而在科兴的高管层,也频繁更替,董事席位不断变动,管理层失去稳定性,内部沟通机制严重受损。

公司虽有多个研发项目在报导中提及,但除了新冠疫苗外,暂无新的重磅产品进入后期临床或上市。

作为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生物企业,科兴此刻的状态更像是维持运转,而不是拓展业务。

05

科兴过去几年走过的路,本是一部商业奇迹的剧本,却因为管理权混乱,被硬生生改写成一场家族内讧的悲剧。

分红只是表象,本质是内部信任体系彻底瓦解。

这家企业曾经做出过真实贡献,但如今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治理结构在资本冲突中的脆弱。

权斗可以暂时赢一场投票,却注定输掉长期价值。

一家研发型企业靠什么活?不是靠账面现金,而是靠人才、创新、信誉与市场。

如果未来科兴真的分完了钱、走完了诉讼、清完了股权,却没有留下可持续的业务结构与研发基础,那它也只能留下一块高光时期的纪念碑。

这场内耗,正在以分红的名义,把“疫苗之王”推向企业治理的反面教材。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