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基斯坦又传出让中国转让歼-10生产线的消息。 要知道,巴基斯坦可是中国装备的老买家了,之前买过歼-10CE,还在实战里用得挺顺手。按理说“铁杆兄弟”提需求,中方咋就没松口呢?这事儿最近在网上吵翻了,有人说“中国不信任巴铁”,也有人猜“技术太敏感”。那为啥歼-10生产线不能打包转让,真不是“不信任”仨字儿能说清的。
2014年前后,中国和巴基斯坦在无人机领域合作挺热乎。 当时中方把彩虹-3无人机的制造技术、系统集成方法全教给了巴方,想着帮兄弟建本土无人机部队,以后打仗也能多条腿走路。 结果呢? 几年后土耳其突然冒出来个TB2无人机,在利比亚战场炸翻俄制防空系统,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干架时也抢了不少风头。 这TB2长得咋和中国彩虹-3这么像? 起飞重量差不多,挂载导弹类型也像,连飞行动作都有点“神似”。 巧的是,土耳其搞出这玩意儿的时间,刚好是巴基斯坦学完彩虹-3技术没两年的空档期。虽然没人能拍着胸脯说“巴方泄露了技术”,但这时间线对得太准,中国军工圈的人看了都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技术共享这事儿,真能养出“竞争对手”。
再说歼-10生产线,核心不是造飞机的外壳,是藏在里面的“电传飞控系统”。 啥叫电传飞控? 简单说就是飞机的“智能大脑”,能把飞行员推操纵杆的动作,变成电子信号控制机翼、尾翼的动作。 以前老战机靠机械连杆传力,飞行员得使老大劲掰操纵杆,遇到高速飞行还容易失灵。 歼-10的电传飞控能自动调整气动面,飞机哪怕滚转到70度角,操控依然灵活。
这系统研发了整整18年,从空气动力学模型到电子元件匹配,全是中国工程师一点点磨出来的。 就这么套系统,要是随生产线打包给巴基斯坦,等于把“技术密码”直接交出去了。 万一巴方的技术人员拆解研究,或者和其他国家合作仿制,搞出个“巴版歼-10”,那中国在多用途战机市场的优势可就没了,现在中东、东南亚国家买战机,本来就看歼-10性价比高,要是有便宜又差不多的“类歼-10”出现,谁还愿意花大价钱买中国原厂货?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正式实施,里面明明白白写着:涉及敏感军工技术的转让,必须经过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层层审批。 啥算敏感技术? 像战斗机的飞控系统、发动机核心技术、雷达信号特征数据,全在清单最上面。 歼-10生产线涉及的不仅是飞机本身,还有上百家中方企业的配合,从给机身做复合材料的特种纤维厂,到给航电系统写代码的科研所,再到生产发动机的国企,每个环节都有技术门槛。要是随便转让生产线,这些企业的技术细节说不定就跟着流到国外去了。
有人要问了:中巴不是“铁杆兄弟”吗? 咋连这点信任都没有? 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关系铁,才更要防着“技术扩散”的坑。这些年 中巴合作的项目可不少,像“枭龙”战机就是双方一起研发的,生产线都在巴基斯坦,零件也是中巴联合生产。 但“枭龙”定位是轻型战机,技术复杂度比歼-10低不少,就算巴方学了个七七八八,对中国军工的整体优势影响不大。可歼-10是中巴合作里最先进的机型,一旦技术外泄,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的“牌”就少了张硬的。
再说说巴基斯坦自己的“黑历史”。 之前有个护卫舰项目,中国帮忙设计建造,结果后来土耳其船厂推出了款新战舰,外观、吨位、武器配置都和中国的设计方案“撞衫”。 虽然没直接证据说是巴方泄露了图纸,但国际军工圈就认“相似即嫌疑”的道理。 你让中国怎么敢把更核心的战机生产线交出去?
还有个事儿容易被忽略:歼-10生产线背后是整条军工产业链。生产飞机需要的特种涂料,国内只有两家化工厂能造;机载雷达用的芯片,得找专门做军用半导体的企业;连飞机蒙皮用的铝合金,都是某钢铁厂特供的。 要是生产线转让,这些企业的客户可能就变成巴基斯坦的合作方了。 到时候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卖自己的材料、零件,人家可能就说“我们有更便宜的巴版货”,这不是自己砸自己饭碗吗?
说到底,中国不转让歼-10生产线,不是因为信不过巴基斯坦,而是要守住军工技术的“命门”。 从彩虹-3的教训就能看出来,技术共享这事儿就像开闸放水,一旦开了口子,什么时候能收住可就由不得你了。 中国军工要发展,得靠自己的创新;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地位,要靠技术优势撑着。 巴基斯坦能买到歼-10战机,已经是“铁杆兄弟”的情分;但生产线这种“压箱底”的东西,真不能随便给,这不是小气,是对双方长期合作负责,更是对国家战略安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