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本该是东北大学6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子职业生涯的序章,却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因一块格栅板的突然脱落,演变为一场吞噬生命的惨剧。6名大三学生不幸坠入浮选槽溺亡,随行的带队教师也身受重伤。这并非寻常水池,而是由碾碎矿石粉末、化学药剂及剧毒重金属离子搅合而成的“死亡浓汤”,其密度与粘稠度远超清水,一旦坠入,手脚如同被无形的水泥裹住,挣扎亦是徒劳。这场本应增进专业认知的教学实习,瞬间变成了令人扼腕的集体悲歌。
这起史无前例的惨痛事故迅速引发社会震动。新华社随即发声,直指核心:浮选槽上方格栅板为何会在学生参观时突然脱落?是年久失修,还是安装存在隐患?厂区日常安全巡检与设备维护是否到位?这些追问,无情地撕开了事故背后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与形式主义弊病。此次事件不仅是企业生产安全问题,更是对高校社会实践安全管理敲响的警钟,其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安全承诺”与“行动铁律”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以及“沉默管理”对职场安全的侵蚀。
令人深思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个月,即2025年2月25日,涉事企业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曾高调宣称已顺利完成“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栅板更换”等工作,旨在消除现场安全隐患,并骄傲地宣布2024年浮选车间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言犹在耳,“零事故”的承诺与6名大学生溺亡的惨剧形成强烈反差。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安全管理“纸上谈兵”的直接后果。当安全制度沦为束之高阁的文件,当隐患排查变成敷衍了事的勾画,那些所谓的“安全承诺”便成了吞噬生命的无形陷阱。这暴露了部分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深层问题:对风险的麻木、对制度的轻视、以及对生命的漠然。
安全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企业参观普遍存在“重流程审批轻现场管理、重成本控制轻安全投入、重事后追责轻事前预防”的“三重三轻”现象。这种“痕迹管理”将安全生产异化为对外宣传的工具,使得安全检查沦为走过场,安全投入被削减,最终隐患积重难返。例如,一些企业热衷于台账记录、文件堆砌和表面整改,却忽视了实质性的风险评估与隐患治理。他们可能投入大量精力制作精美的安全手册、组织形式化的安全培训,甚至在显眼位置悬挂“安全第一”的标语,但对实际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致命缺陷却视而不见,最终埋下致命祸根。这种“纸面安全”与“现场危险”的巨大反差,正是形式主义的真实写照。
对学生群体而言,实习活动是其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但他们往往缺乏应对复杂工业环境的经验,是最为脆弱的利益相关方。高校作为组织者,必须承担起审慎评估和全程保障的责任,确保实践环境的绝对安全,而非将学生置于未经严格验证的风险之中。这包括对合作企业的安全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实习场所的风险点进行实地勘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行前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
企业作为接纳方,应将实习学生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而非仅视其为短期劳动力或宣传素材。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摒弃“零事故”的数字游戏,真正将安全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风险消除,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者的安全职责,杜绝“背锅式”追责,让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
监管部门更需强化穿透式监管,对企业安全资质、设施维护、风险告知及应急预案进行常态化、无死角检查,对任何形式主义行为零容忍,对责任缺失严厉追究。这需要监管部门真正做到“四不两直”的暗查,穿透式追溯责任链条,打破“上午检查,中午爆炸”的荒诞循环。同时,应建立健全行政检查责任追究和尽职免予问责机制,避免过度检查和形式检查,让企业有精力真正抓安全生产,而非疲于应付。
青春的生命不应在安全承诺的空谈中凋零。我们呼吁,将“安全第一”熔铸为行动铁律,从源头杜绝形式主义。这需要建立多方联动的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引入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并设立学生实习安全专项监管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严丝合缝、严格把关。更进一步,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德国的精细化管理和美国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将安全文化真正融入企业血脉,而非停留在表面文章。
让安全不再是粉饰太平的数字游戏,而是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告慰逝去的青春,避免更多悲剧的重演。否则,那些被形式主义掩盖的隐患,终将以更惨烈的方式,再次吞噬无辜的生命,而我们,将永远活在对“死亡浓汤”的恐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