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一度摸高到3700点,让不少人惊呼“这行情怎么突然就来了?”但别急着高兴,经济基本面其实还在低位徘徊。到底是什么力量把市场推上新高?政策、资金还是别的什么?如果你觉得只靠运气炒股,那可真是误打误撞了。
政策刺激拉开序幕,资金活跃才是真正推手
2023年9月下旬,一纸宏观刺激政策落地,直接带动了A股的第一波反弹。那会儿GDP增速掉到4.6%,距离全年“保五”目标有点悬,于是决策层出手加码宽松。这种背景下,股票市场对政策最为敏感,很快就迎来了一轮快速上涨。不过监管层并不喜欢太疯的行情——10月初之后,又见冲高回落。
到了今年春天,这波慢牛才算稳步展开。从4月份开始,大盘一路向上爬,不再像去年那样急躁,而是走得扎实。这种温和上涨,其实正合监管层心意:既能激活资金,又不会让泡沫风险失控。而随着市场持续升温,各路资金也开始蠢蠢欲动——不仅仅局限于股票,还可能流向楼市,为后续房地产止跌企稳埋下伏笔。
M1增速突破5%,预示着行情转暖
很多朋友只盯着大盘涨跌,却忽略了货币供应的数据变化。其实看懂M1和M2,就能提前捕捉到市场风向。今年7月份,全国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8%,虽然比前一个月有所回落,但依然处于历史偏高水平;而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达到5.6%,这是两年来首次站上关键门槛!
为什么说这个数字重要?过去十年里,每当M1增速低于5%时,无论楼市还是股市都很难有像样的行情;一旦超过5%但不到10%,局部板块会有机会;而超过10%的年份,比如2015年、2020年,则往往伴随大级别牛市爆发。今年刚好迈过第一道坎,这意味着短期内资本活跃度提升,有望推动更多行业走强。
社融结构分化明显,“国债水”与民间融资冷热不均
除了货币指标,还要看社会融资总量(社融)和人民币贷款数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社融同比增长9%,创近两年来新高。但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只涨了6.8%,刷新历史最低纪录。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政府债券发行加力,把整体融资规模拉起来,但民营企业和居民部门借钱意愿却没跟上节奏。不少大型基建项目,比如雅鲁藏布江水利工程,总投资达万亿级,就是靠财政发力支撑起来的。而个人买房、企业扩张则依旧偏弱,这也是当前经济复苏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业链延伸:基建与消费双轮驱动或成下一阶段主线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国债投入不仅仅带火建筑、水泥等传统板块,更可能通过上下游传导效应影响装备制造、新能源甚至消费电子领域。例如基建项目启动后,对钢铁、电力设备以及运输物流需求同步增加,同时也能间接提升相关地区就业与收入水平,为消费升级提供基础。因此,下半年关注基建龙头之外,也可以留意受益于地方财政扩张的新兴行业,如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细分赛道。此外,从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告来看,多家上市公司正在布局绿色能源及数字基础设施,与国家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三项可操作建议:
1. 资产配置建议:“三步法”防风险抓机会
建议投资者采用“三步法”:首先保持现金流充裕,以应对短期波动;其次适当布局优质蓝筹及受益财政刺激的大型基建类个股;最后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小比例参与成长性科技或新能源主题基金。
2. 行业选择策略:“五维筛选模型”助攻选标的
利用“五维筛选模型”,综合考察企业盈利能力、负债率、现金流状况、主营业务关联度以及外部环境敏感性,将重点放在那些同时具备稳定业绩与政策红利支持的龙头公司。
3. 房地产配置建议:“周期切换观察法”
对计划购房的人群来说,可结合当地楼市成交量变化,以及银行按揭利率调整情况,用“周期切换观察法”,判断何时入场更为合理。目前部分热点城市已现止跌迹象,但仍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