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安徽省。毛泽东主席属意曾希圣出任省委书记,亲切地对他说:“我们俩一个是要补锅底,一个是要找锅补,今后安徽省的工作就交给你了。”当时安徽困境重重,淮河流域常年洪水泛滥,农田被淹,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外界甚至戏称曾希圣是“乞丐头子”。
然而,曾希圣并未退缩。他仔细研究安徽的地理、气候和农业状况,明确指出恢复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治水”。从1952年起,他启动了覆盖近1300平方公里的佛子岭水库工程,有效抵御了洪水侵袭。他还推出了“三改”方案:调整夏秋收成比例,改种耐洪作物,并改变大面积低产的耕作习惯。这一系列举措使安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跃升为“粮食大省”。到了1955年,安徽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乞丐之乡”称号。1958年,毛泽东主席考察安徽,参观博物馆时,在一幅展示淮河水利工程的作业网图前久久驻足,感慨地说:“曾希圣不愧是二局出来的,这幅画应该挂到北京去,供大家学习!”情报干部出身的曾希圣,何以在治省理政的广阔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经纬?毛泽东这句饱含深意的话,究竟揭示了何种人才观?
无名英雄的生命线
回溯革命战争岁月,中央军委二局的地位举足轻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长征时期就常态化地当面指导二局工作。即便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过问二局工作的习惯也未曾改变。他要求二局负责人曹祥仁有重要事项直接找他汇报,曹祥仁几乎每周都去汇报,有时甚至与毛泽东一家同餐。毛泽东曾言:“如果没有二局,长征时是否能顺利到达陕北都很难说。”他甚至为二局题词“好的二局”,并形容:“有了二局的情报工作,就如同在黑夜中提着灯笼,终于不再摸索。”
二局的工作重要而光荣,但伴随着沉重的压力、高强度和持续的紧张,同时又相对枯燥。其成就往往默默无闻,加之生活清苦、管束严格,同志们不愿久留是常遇到的思想问题。曾希圣的情报生涯也始于此。1930年,他被调任上海谍报科科长,精通无线电侦查技术,并为党培养情报人才,甚至将训练班伪装成“电气公司”以避开外界检查。1934年,他成功破译了国民党企图在湖南集结兵力围剿红军的重要情报。毛泽东得知后,当即决定率领红军转入贵州,占领黎平,有效避免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堵,也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周恩来曾盛赞曾希圣“情报工作十分优秀,堪称党内的‘神人’”。
领袖的育才智慧
毛泽东对二局的关心是全方位的。1938年11月,军委二局搬迁到距离延安几十里路的安塞碟子沟,环境相当封闭,但毛泽东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1939年初冬,他顺路来到二局,对干部们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家“安心二局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他用地球自转的规律来比喻做人要“一点不调皮”,幽默而深刻。针对康生提出二局干部要长期工作30年的说法,毛泽东更是加了一句:“我要再加70年,要干100年,自己干了,儿郎孙子接着干。”
1940年6月,毛泽东邀请二局同志到延安看戏,并在杨家岭的窑洞前接见他们,赞扬二局是“千里眼,顺风耳”。他指出二局工作“紧张辛苦,很有成绩”,鼓励同志们“安心工作,努力工作,为革命战争服务”。1942年春节,曹祥仁带领二局同志去杨家岭给毛泽东拜年。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二局加新华社等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并勉励大家要“钻进去,钻出来”——“钻进去就是工作要深入钻研,钻出来就是要休息好。”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建议,更是思维状态的指引。
毛泽东对情报工作的重点和部署都亲自过问,不仅要求掌握敌情概要,还要了解细节,并经常给出具体指示。他与曹祥仁的谈话随意自然,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极大地提升了二局同志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即便是曾希圣在1938年因“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潮感到委屈时,毛泽东也耐心开导,帮助他平复心情。毛泽东对曾希圣的信任还体现在他的幽默话语中:“邓小平的名字是‘希贤’,现在有了‘希圣’,有了‘贤’和‘圣’,国民党大军岂能不败?”
情报素养的跨界蜕变
情报工作的淬炼,为曾希圣等二局干部培养了独特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展现出惊人的价值。情报工作要求从复杂信息中识别真相、严谨分析、精确判断。曾希圣在接手安徽省委书记一职时,能够迅速从安徽的长期贫困和水患频发中,精准诊断出“治水”才是恢复农业生产力的核心。这种从表象中提炼关键问题的能力,正是情报分析中去伪存真的体现。
毛泽东对二局情报工作的要求是“了解细节”,而曾希圣在治水上的表现恰是对此能力的最佳诠释。从启动佛子岭水库这一宏大工程,到推行“三改”方案,他对复杂系统和具体细节的掌控能力一览无余,这正是情报工作中长期积累的严谨作风的延伸。情报工作常常涉及生死攸关的战略决策,需要对未来局势做出准确预判。曾希圣1934年破译情报并促使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与他后来在安徽前瞻性地调整农业结构、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举措,都体现出对趋势的预判和战略决策能力。二局工作“压力重、强度大、持续紧张”,要求情报人员具备超乎常人的韧性。曾希圣在安徽初期被外界嘲讽为“乞丐头子”却“并未因此动摇”,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情报战线隐忍与坚持的自然延续。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安徽博物馆看到淮河水利工程作业网图时的那句评价——“曾希圣不愧是二局出来的,这幅画应该挂到北京去,供大家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治水成就的赞扬,更是对情报工作所培养人才能力普适性与高度价值的深刻洞察和最高肯定。
结语
中央军委二局的“无名英雄”们,在隐蔽战线默默付出,为革命胜利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石。毛泽东主席对二局的评价“千里眼,顺风耳”以及“二局加新华社等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仅仅肯定了情报工作的成果,更是对情报人才洞察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广度的赞扬。曾希圣从情报科长到治省书记的转型,绝非偶然。这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超前的人才观:他不仅关注干部的专业对口,更看到了其深层素养和跨领域潜力。那些看似“无名”的技能,在关键时刻,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塑造一个国家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