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11日,一艘自重庆启航的邮轮缓缓驶抵黄浦江畔。
在这艘隶属于法商聚福洋行的“吉庆”号船上,聚集了80余名怀揣救国梦想的年轻男女,他们正踏上前往法国的求知之旅。
在那个时代,无人料想,一位平凡的广安少年,日后竟将化身为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巨柱,令昔日的上海重现昔日的辉煌。
那一年,邓小平年仅16岁,他首次踏入上海的这片土地。
他常来此地。
上海病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昔有少年,曾自黄浦江畔远赴法国,如今领军南征,将我党胜利之旗,遍插于浦江东西两岸。
在过去的三十余载,上海见证了其由巅峰走向低谷的沧桑历程。
伴随着1962年瑞典维昌洋行在上海的营业终章,这座城市中最后一家西方企业宣告谢幕。自此,上海的职能亦随之转变,它不再仅仅是面向外界的贸易窗口,而逐渐演化为一个囊括我国各工业门类的生产型都市。
在步入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亦曾领略过非凡的繁荣景象。上海牌手表在市百三店首次亮相便瞬间售罄,未能购得手表的顾客们纷纷排起长队,仅一个上午便有超过1000人办理了预售登记手续。
自国家领袖至普通民众,上海牌手表深受无数人的喜爱与青睐。
即便在周恩来总理离世并火化之际,人们方才从他手腕上摘下那款伴随他走过十五载岁月的上海牌手表,并将其珍藏在中国的革命博物馆中。
在那个时代,“上海制造”代表的是国内最尖端的技术,成为了最为响亮的品牌标识,无数人引以为傲,将拥有上海制造的产品视为一种荣耀。
然而,正是这种席卷全国的上海制造,为这座城市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1980年10月3日,沈峻坡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在国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十个第一与五个倒数第一揭示的真相——论上海的发展路径》一文,几乎将上海的底蕴剖析得淋漓尽致。
“崇尚生产,淡薄消费;深挖潜能,轻视改造;追求速度,忽视效益;强调积累,轻待补偿。”评价直击上海衰落根源。
令人瞩目的四大难题——巨额负债、居住空间匮乏、公共事业设施滞后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已被毫不掩饰地置于台前。
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同年,广东省的外贸出口总额攀升至420亿美元,荣登全国首位之位,标志着广东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后,首次超越了上海。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在 全国工业产品质量评比活动中,辽宁省一举夺魁,金牌总数位居榜首,成功将上海从团体冠军的宝座上拉下。
三年后,上海已不再延续其长达30余年的国内收入领先地位,退居江苏、山东、四川、广东之后。
上海衰落明显,外电亦如此评。“1853年,上海超越广州,标志着我国古典外贸体系的落幕。而如今,广东再次超越上海,彰显了现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化。”
沈峻坡深谙上海之兴衰,遂在编者按中提前发出预警,积极倡导。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思想路线和政治导向,我们应深刻理解建设上海的方针……助力上海这尊“经济巨擘”从困境中快速走出,重焕生机!
自1953年至1988年,上海为国家累计贡献财政收入高达4725亿元,并向全国提供国民收入总计2963亿元,助力国家出口创汇达658亿元,同时向内地输送各类建设人才逾140万人。
然而,上海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震惊的债务累积与破旧的城市面貌。
1985年,《经济学家》杂志直言不讳地对上海的风貌进行了批判:
“在上海的某些角落,依旧保留着往日的风貌。人民公园昔日的跑马厅,装饰得井井有条,位于繁华的静安寺路旁。外滩的东风饭店虽显破旧,却曾是上海总会的优雅奢华之地。淮海路,又名霞飞路,曾是法租界的核心地带,尽管三十年间修缮稀少,管控不足,但那份昔日典雅与优美的风韵,仍未完全消逝。”
在那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南方地区积极投身于经济特区的建设浪潮,深圳、珠海、厦门等城市迅速崛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曾经的领军城市上海,却陷入了工业经济效益与财政收入持续下滑的严峻困境。
这座患病的经济巨兽在上海,治疗之道成为那个时代众人心头的悬疑。
小平来了
改革,良药也。
邓公曾远赴上海,而后毅然踏足法国,寻求救国的良方。在沪期间,不幸染病,幸得良药,他携药归沪,继续投身于救国的伟大事业。
此剂良方从构思至公开亮相,耗时不过短短三个月。
1990年岁首,邓公第三次莅临上海,共度佳节。
正月初一的晨曦之中,朱镕基及其他上海市的领导同志们亲临邓公府上,恭贺新春。
邓公礼节后,关注上海情况。“浦东的开发虽然起步稍晚,然而机遇犹存,上海市委与市政府理应向上级中央作出汇报。”
听到邓公的问话,朱镕基愧疚地说:报告开发建设不理想,不敢上报。
邓公并未对上海当时的建设成就过分关注,他却以鼓舞人心的语调说道:“不用怕,报嘛。”
邓公强调:上海领导们要增强信心。“当前,国际社会对我们是否会收回政策表示关切。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举措,明确表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不会改变,并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恳请上海的同志们深思,我们应采取何种重大举措,以在国际舞台上更鲜明地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上海,邓公记挂。
春节过后,邓公重返北京,于二月之际,在会晤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之际,他事先与中央领导进行了沟通,就上海建设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探讨。
“虽已卸任,然有一事仍心系于怀,那便是上海的浦东新区发展,望各位同仁给予关注。”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对几位中央领导郑重指出:“需深入考察哪些地区具备更优越的条件,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例如,重点关注上海,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上海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若能将其发展壮大,便是一条便捷的成功之路。”
在邓小公的积极推动下,党中央与国务院相继派遣邹家华、姚依林等领导同志,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前往上海进行实地调研。
在那年的4月10日,于政治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中央正式批准了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战略。
1990年4月18日,上海毅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正式开启了浦东的开发与开放之旅。
正是基于邓小平同志那句著名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浦东新区才得以跃上历史舞台,绽放光彩。
这座饱受病痛折磨的东方巨城,如今饮下了救命的良药,将自此成为未来十年我国开发开放的战略核心。
邓公通过上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非但不会停滞,反而将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深化。”
次年春节,邓公再次赴上海。
这一年,他压力大。
彼时,浦东的开发尚在起步阶段,而历经1989年的重大经济调整,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发展前景并不明朗的时期。
为鼓舞人心,年届八旬七的邓公不辞辛劳,穿梭于上海街头巷尾,接连发表演说。“开发浦东,非仅关乎浦东自身,实则关乎上海的整体发展大局。它更是依托上海这一战略支点,推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繁荣兴盛的关键所在。”
浦东开发不仅关乎上海的经济命脉,更直接影响到长三角地区亿万民众能否共享美好生活的民生福祉。
在结束一天的视察行程之后,他神情庄重地对随行的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缓缓说道:“上海开发晚了,要加油!”
邓公遗憾地说:“若浦东能效仿深圳经济特区的开发模式,提前数年启动建设,那该有多好。”
邓公足迹
邓公对上海情有独钟。
这里不仅是他革命航程的扬帆起点,更是他挥师解放的战场。
邓公解放后屡次返沪。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他频繁踏足上海,累计超过10次,更有七载时光,他与上海人民携手迎接着新春的来临。
在上海的岁月里,邓公留下了诸多深刻的话语,字字句句无不与人民紧密相连。
1979年,邓公莅临上海进行视察。当地领导人引领他入住414招待所(现为西郊宾馆),彼时该处仅为国家领导人专享的居所。
可来了这,邓公素来对物质需求并不苛刻,然而,他却难得地流露出了不满之情。
他并非对住宿条件有所抱怨,实则是对招待所的过度奢华感到不悦。
“这栋豪宅、这片花园,维护费用定然不菲。我们这些大人物,每年能在此小住几日?我这回在414住了十几天,几乎每天都在商讨生意事宜。如此豪华的花园别墅,若租给外籍人士,岂不是能赚取外币?”
众人不解,他续言:“请大家预留半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届时,414号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遵循邓公的指导,414招待所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甚至有幸接待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其菲利普亲王,这不仅为上海带来了可观的额外收入,更增添了一抹尊贵的光彩。
1983年二月,邓小平同志再次踏上上海的土地进行视察,此次行程的焦点是参观不久前落成的虹口区曲阳新村。
邓公关切询问新村百姓生活。
“请问您家中有独立卫生间吗?是独立住宅吗?……能否带我去参观一下?我发现卫生间面积有些紧凑,至少应该配备一个洗手池。各位陪同人员,在房屋建造过程中,设计上还需多加考量。”
最后,他笑着说:“群众生活好,我快乐。”
邓公对民生的关注,源自于长久以来的深厚情感。远在1959年,他视察闵行的一条街道时,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给出了众多宝贵的建议。
“闵行人口众多,地处市区之外,若是没有提供宿舍的便利条件,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再加上这里众多工厂,运输所需物资量大,若是没有一条宽阔的公路,这又怎能满足需求呢!”
邓公的审慎提问时常使随行官员感到些许难堪,却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谋求了福祉。
自推动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实施以来,邓公在上海度过的三年间,曾发表过诸多独到见解。
1992年伊始,邓小平同志开启了南巡之旅,足迹遍及深圳、珠海等城市,而上海则成为了他南方视察的收官之地。
“当前,上海具备加快发展的充分条件。在人才、技术及管理领域,上海均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其影响力辐射范围广泛。回顾过往,我犯下的一个重大疏忽就是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时,未能将上海纳入其中。若当时有所考虑,那么如今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格局,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上海停留期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反复探讨了有关“姓资”与“姓社”的重大议题。
在那个2月10日的日子,他于巡视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之际,骤然驻足,目光锁定在一台设备旁。
他指着轰鸣的机器,郑重地说。“此设备初为资本属性,源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而今,它已转姓社会主义,因其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以此为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姓资姓社的判定准则——即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增长,是否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
在一场旨在冲破思想枷锁的演讲中,邓公于上海亦作出了影响亿万民众的重大决策:
“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引领,持续深化长江沿岸城市的开放进程,力争尽快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进而推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跃升。”
1993年春季,上海城市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然而,邓公却向上海的领导干部们敲响了警钟:“上海工人阶级始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力量,引领着前进的步伐。期望你们把握机遇,切勿错失。”
一载之后,邓小平同志再次莅临上海,那将是他与上海市民共度春节的最后一次相聚。
伫立在新锦江大酒店之巅,邓公凝视着灯火辉煌的夜上海,不禁感慨万分地说道:“上海的业绩斐然,这座城市拥有独特的素质和品格。上海完全具备加速发展的充分条件。”
回京时,市长黄菊被邀同乘火车。
凝视着肩负着上海发展重任的黄菊,邓公倾注了满怀深情的期许:“务必紧握20世纪的余晖,这将是上海最后的契机!”
浦东,作为上海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而上海本身,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缩影。
在20世纪行将落幕的最后十年间,上海在邓小平同志的强力推动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91个国家与地区在上海布局了超过2.2万个投资项目,吸引了外资合同额累计高达454亿美元。全国范围内,在上海投资的企业数量已超过1.5万家,注册资金总额更是突破了600亿元。在过去十年间,上海新增建筑规模达到了1亿多平方米,彻底改变了昔日负债累累、城区破败的面貌。
自1920年9月至1994年2月,邓公屡次莅临上海,足迹遍及数十次。
自黄浦江畔扬帆启航,至领航上海战役,党旗遍插于申城之东西两岸。
自早期建设时期为上海奠定宝钢腾飞的基石,再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将浦东的荒凉荒原转变为繁华的都市景象。
在这长达七十四年的深厚缘分中,邓公将这座被誉为东方明珠的璀璨之城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使得长三角地区千万民众得以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历经三十年的蓬勃发展,浦东新区经济总量实现了显著增长,由1990年的60亿元激增至2019年的12734亿元。
昔日,陆家嘴边缘的烂泥渡路已蜕变为高楼林立的银城中路,那些陈旧的矮小平房亦摇身一变,成为了熙熙攘攘的财富聚集地。
临近世博会启幕之际,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抵达外滩,实地聆听了导游对游客的感慨之言:二十年前,陆家嘴荒凉。
曾因“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言论备受争议的浦东,如今在30年后已蜕变为一座繁华的金融高地,汇聚了超过4.4万家企业,税收总额突破2000亿元,在全国税收总额中占据了1.5%的比重。
邓公辞别上海3年逝世。
捐献角膜、遗体解剖,乃至不保留骨灰,任其归于碧波荡漾的大海——这是他留下的遗愿。
1997年3月2日,承载着邓公遗骨的专机自西郊机场腾空而起。
11时25分,专机攀升至1800米的高空,他的骨灰与花瓣一同缓缓洒向了广阔的海洋。
浩渺大海,见证了邓公革命生涯的起始,亦承载了他生命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