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的诞生与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

中国古代姓氏源流与权力结构演变

一、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我们先从姓氏谈起,这一文化符号的源头能一直追溯到氏族社会阶段。所谓氏族,本质上就是早期部落,不同部落依托各自的生存区域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聚居群落。部落的核心定义,便是由具备血缘关联的成员构成的生活共同体。

举个具体的例子,若张三的几位祖辈共同聚居,其后代又不断开枝散叶——祖辈之下有叔伯辈,叔伯之下又有兄弟辈,再加上各自的家眷,这样的群落规模往往能达到上百人。部落内部会进行明确的职能分工,有人负责治安防卫,有人专职农耕劳作,有人擅长纺织技艺,有人专精陶器烧制,还有人主持祭祀仪式,如此便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部落组织。

这类部落中,除女性成员外,男性多共用一个标识血缘的符号,这便是氏族的典型特征。

不过上述情况已是父系社会的产物,追溯到更早的母系社会,情况则复杂得多。那时的人们通常只知晓生母身份,对生父信息模糊,男性在家庭中缺乏固定责任,流动性强。但姓氏的萌芽恰恰可能源于这一时期,像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均带有“女”字旁,这一特征直观反映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人们以祖母为中心形成聚居群体。后来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社会,男性才成为家族的主导者。例如炎帝本属姜姓,黄帝则为姬姓,后世的周朝王室,便是姬姓一脉的延续。

由此可见,氏族部落是上古时期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

但随着家族人口的不断繁衍,群落规模可能扩充至数千人,原有的族长制度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各类矛盾也随之滋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分家。

分家之后,为区分不同分支的身份,“氏”便应运而生。需要明确的是,最初的姓与氏有着本质区别:姓代表着血缘传承的归属,氏则是区分族群分支的专属标记。

氏的来源多种多样,既可以以受封的土地命名,也能依据从事的职业确定,甚至可以采用部落图腾作为标识,核心目的就是划分不同的分支部落。比如神农氏,这一称谓对应的部落以农耕技术精湛著称;再如有熊氏,因部落聚居在“有熊”这片区域,便以地名为氏。通过这些标识,人们能立刻明晰对方的部落归属。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分支出的部落越来越多,氏的数量也不断扩充,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模糊,氏慢慢被当作姓来使用。

以姜子牙为例,他的本姓为姜,其先祖因受封于吕地(大致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便以封地为氏,因此他的完整身份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基于此,他既可以被称作姜尚,也可称为吕尚,称呼其为吕子牙同样准确。

尤其到了周朝,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众多,受封者往往以封地为氏。仅姬姓一脉就衍生出上百个氏,如今的王、张、杨、周、吴、李等常见姓氏,大多能追溯到姬姓根源;姜姓的发展轨迹与之相似,同样衍生出上百个分支姓氏,这也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重要渊源。

古代对姓与氏的区分极为讲究,如今这种界限早已消失。实际上,现代人使用的多数“姓”,在古代本质上是“氏”。比如“王二狗”这个名字,放在古代极有可能是姬姓王氏,名二狗,严格来说应称作姬二狗才符合当时的称谓规范。

当然,如今姓氏的来源更为复杂,无法简单归类。部分家族因避祸等原因会更改姓氏,古代北方草原民族南迁后融入汉族,也多改用汉姓。因此,现在的姓氏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原始归属已难以精准考证。

关于姓氏的话题就先说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聊聊古代的权力结构。

二、分封制与世袭制的发展

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期,是权力结构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两个朝代均推行分封制,官员选拔以贵族世袭为核心,但二者的制度差异十分显著。

商朝的社会形态带有浓厚的部落联盟色彩,虽然具备封建制国家的雏形,但商王的实际号召力有限。商朝的政治格局如同“大哥带小弟”:商部落作为实力最强的“大哥”,统领着分散在各地的“小弟”部落,这些附属部落被称为“方国”。关键在于,各地方国与商王之间缺乏紧密的血缘联系,仅维持着名义上的臣服关系——只要承认商王的盟主地位、不挑起战乱,各方国便可自主管理内部事务。周部落最初只是商朝的附属小部落,后来迁徙至陕西岐山一带并逐渐壮大,最终联合其他方国推翻商朝统治,自立为天下共主。

周朝的政治体制则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周武王即位后,一次性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其中同姓诸侯国就有50余个。同姓诸侯多为周天子的兄弟子侄,异姓诸侯则以开国功臣或前朝贵族为主。

例如姜子牙作为头号功臣,被封于齐地;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因在武王伐纣时主动归附,后来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

大多数同姓诸侯国承担着两项核心职责:一是监视异姓诸侯国的动向,二是镇守边疆地区。

不过,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诸侯国多地处偏远,周王室难以实现直接管控。许多被分封在边疆的诸侯国,原本肩负着为王室守卫疆土的使命,最终却发展壮大并反过来威胁王室安全。

像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边疆诸侯国,通过不断开拓疆土增强实力,其中秦国最终更是直接灭亡了周王室。

齐国算得上边疆吗?答案是肯定的。当时胶东半岛上存在一个莱国,先臣服于商朝,后又归顺周朝。由于周朝的生产力难以支撑军队远距离作战,武王分封齐国的核心目的,就是让姜子牙去治理对周王室不够顺从的莱人——毕竟姜子牙是王室姻亲,而莱国与王室则毫无关联。姜子牙赶赴封地名营丘途中,莱国就曾出兵争夺地盘,声称这片土地本属自己,最终被姜子牙率军击败。此后齐国不负使命,持续扩张领土,最终攻灭莱国,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国的发展历程更为传奇。其最初的封地在今甘肃南部天水一带,核心职责是为周王室饲养战马。这片区域周边遍布西戎部落,秦国常年处于战乱之中,时刻面临灭族风险。转折点发生在周幽王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还废黜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为储君。前太子姬宜臼的外祖父怒而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并焚毁都城。姬宜臼即位后成为周平王,眼见王都残破且犬戎威胁未除,便决定迁都洛邑(今洛阳),因为那里宗室聚集,相对安全。

此时秦襄公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亲自率军护送平王东迁,因此被平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获得了与东方大国平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平王将关中地区赠予秦国。秦国经过数代人的奋斗,最终称霸西戎、占据关中,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大国。

言归正传,我们来详细说说商周时期的权力结构。

商周两代普遍实行“世卿世禄制”,也就是官职世袭制度,官员职位父子相继、世代传承。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个层级。

这种世袭制度严格遵循宗法制核心原则:爵位与封地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嗣则需依次降低等级。比如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次子、三子则被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承袭诸侯之位,其他儿子则降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代以此类推,降至士这一等级后,其子孙便沦为庶民。庶民即普通平民,没有实际政治权力,而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则未被纳入这一等级体系。

因此,即便是天子的后裔,经过七八代传承后,也可能沦为平民,就像三国时期的刘备,虽自称皇室后裔,早年却以贩卖草鞋为生。

这里不得不提及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除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外,还分封了大量刘姓诸侯国和功臣封地。到汉景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景帝推行削藩政策,却引发七国之乱,最终叛乱被平定。汉武帝即位后,为彻底解决诸侯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的封地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余子嗣也可获得部分土地。诸侯国的疆域本就有限,经多次分割后愈发狭小,最终丧失与中央抗衡的实力。推恩令被称为“阳谋”,因其符合诸侯子嗣的利益诉求,无需动用武力便瓦解了地方割据势力。

我们回到周朝的权力结构话题。

周朝除周天子外,诸侯与卿大夫都拥有自己的封地。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将自己的封地进一步分封给麾下卿大夫。

诸侯与卿大夫拥有封地本身并非大问题,无非是通过收税积累财富,但关键在于他们同时掌握着封地上的军政大权,能够自行组建军队——武力是权力的核心保障,这就为地方割据埋下隐患。

春秋战国的乱世便由此引发。尽管各诸侯国最初多为宗室亲戚,但经过十数代传承后,血缘纽带逐渐松弛,加之周王室权威衰落,各诸侯开始相互攻伐。春秋时期,实力较强的诸侯通过兼并战争不断扩张领土,部分诸侯的疆域甚至超过了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区域。尤其是周平王东迁后,主动放弃了关中这片核心区域,导致王室掌控的土地急剧缩减,诸侯对周天子的敬畏之心也随之荡然无存,开始凌驾于王室之上。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威望持续下滑,统治区域不断缩小,最终仅能管辖洛阳周边的狭小地带。

进入战国时期,天下经过长期兼并,仅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几个强国,这些国家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自然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诸侯国内部的权力变迁也遵循着相似逻辑:掌握封地与实权的卿大夫,实力逐渐超越诸侯本身,最终取而代之。“田氏代齐”与“韩赵魏三家分晋”便是最典型的案例。

齐国田氏的始祖是陈完,他本是陈国公子(陈国疆域大致在今河南周口一带),其父为陈厉公。陈国发生宫廷政变后,陈完逃往齐国,被齐桓公收留并授予官职、赐予田产。为在齐国立足,陈完改陈姓为田姓,成为田氏始祖,因此他也被称为田完。

田完本人并无太大野心,齐桓公曾想任命他为大夫,他推辞道:“我本是流亡之人,能获得收留已属万幸。”但他的后代却极具政治抱负,加之齐国国君对田氏的重用,到他重孙一辈时,田氏已跻身大夫之列,此后世代担任要职,实力不断壮大,还通过与国君联姻巩固地位。

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乞,采取“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的策略向百姓放贷,刻意施恩于民,使齐国百姓逐渐心向田氏。田乞之子田成子更是手段狠辣,为扩充家族人口,他挑选上百位身材高大的女子作为姬妾安置在后院,允许门客自由出入,最终诞下七十多个儿子。田成子还发动政变,诛杀鲍氏(鲍叔牙后裔)、晏氏(晏子后裔)等竞争对手,独揽齐国大权。他的子孙后代均在齐国担任要职,朝堂之上逐渐被田氏垄断。

到田成子的重孙、田完的九世孙田和掌权时,干脆将齐康公放逐到海岛,自立为齐国国君,即齐太公,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

由此可见,商周分封制下,贵族身份至关重要,一人显贵便能带动家族兴盛,后代子孙的社会地位通常不会过低。

不过古代姓氏(严格来说是氏)的变更较为随意,仅田氏后裔的姓氏演变就十分复杂。田氏与陈氏本属同源,田完的五世孙中,田乞的弟弟同样在齐国担任大夫,因立下军功被赐姓孙,他的孙子便是撰写《孙子兵法》的孙武。

秦始皇灭齐后,并未对田氏赶尽杀绝。项羽灭亡秦朝后,重新分封十八路诸侯,田氏后裔再度被封王。但刘邦崛起后,韩信率军攻灭齐地,田氏族人因恐惧报复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为王姓,这一支脉在汉代涌现出王莽这一重要人物——王莽效仿先祖收买人心,最终篡汉称帝,建立新朝。田氏后裔还有其他改姓分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本质与田氏代齐相同:韩氏、赵氏、魏氏原本是晋国六卿中的三支,随着权力与领地的扩张,最终瓜分晋国领土,各自建国。这一过程中的历史细节同样精彩,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详述。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是这一时期的例外。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废除世袭制,推行军功爵制与郡县制,官员晋升完全以军功为依据——即便贵族子弟,若无战功也无法获得爵位,士兵则可通过斩杀敌人首级改变命运。这一制度极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秦国由此成为军事强国。但这一变革损害了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失去靠山的商鞅遭到贵族诬陷,被迫逃亡。讽刺的是,他逃亡途中想投宿旅店,店主却以“商君之法规定,投宿需出示凭证”为由拒绝,最终商鞅被擒杀,尸身还被处以车裂之刑。

秦国的制度变革开创了历史先河,被西汉继承发展,分封世袭制就此走向终结。

三、门阀士族的兴衰

(1)两汉魏晋南朝时期的门阀崛起

西汉建立后,分封制不再是主流政体。尽管仍有封国存在,但诸侯权力被大幅削弱——尤其是七国之乱平定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中央对封国实施严格管控,诸侯仅保留收税权,丧失了政治与军事权力。这意味着皇族后裔虽能享受优厚生活,却被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

世袭卿大夫制度也彻底消亡,官员选拔开始注重品行与才能。而“有才能”的核心前提是具备文化知识,在古代社会条件下,能够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群体,几乎全是富裕阶层,其中家大业大的世家大族与地主阶层占据绝对主导。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推行“焚书坑儒”政策,通过垄断知识、镇压民众维护统治,结果二世而亡。汉朝初年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促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社会经济大幅恢复。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社会财富积累,地方势力抬头,中央集权面临挑战。为强化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思想构建忠君体系,儒学由此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儒生的政治地位随之大幅提升,朝廷官员大多需通晓儒学,儒学逐渐成为入仕的核心门槛。世家大族为维持家族地位,纷纷研习儒学;平民子弟若想改变命运,也必须钻研儒家经典。这一趋势最终催生了一种畸形的权力结构。

儒家思想的解释权成为进入官场的“钥匙”。精通儒学的大儒将知识传授给子孙或门徒,形成儒学世家,这些家族凭借文化优势世代担任高官,逐渐发展为公卿世家,最终垄断政治权力。

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与征辟制,进一步加速了门阀士族的形成。察举制由地方长官考察本地人才,推荐至朝廷任职;征辟制则是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征召有名望的人才为官,民间流传的“隐士出山”故事,大多源于这一制度。

这类选官制度赋予官员极大的人事权力,若官员品行高尚,确实能发掘出寒门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人性的私心难以避免。尤其是到了王朝后期,政治腐败滋生,察举与征辟逐渐沦为利益交换工具——父亲举荐儿子、儿子举荐孙子,师父提拔门生,亲戚宗族相互扶持,最终形成“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

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便是典型代表。其先祖袁良师从孟喜研习《孟氏易》,凭借儒学功底被举荐为官。袁良的后代世代传承易经学问,通过家族举荐与门生提携,先后有多人担任司空、司徒、太尉等三公要职,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正是袁绍、袁术兄弟能够割据一方的核心资本。

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正”是负责人才品评的官员,他们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品评结果作为吏部任用官员的依据。

人才品评的核心标准有两项:家世背景与品行才能,其中家世背景权重更高。这一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子弟即便才能平庸也能身居高位,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也只能屈居低位。

有人或许会问,朝廷为何放任世家大族膨胀?这就需要从封建社会的本质说起。私有制社会的核心是剥削关系,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层,凭借资源与能力占据主导地位。皇帝要维持统治,必须依靠人才群体,而古代社会的人才资源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教育需要金钱支撑,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普通农户连耕牛铁器都匮乏,温饱尚成问题,根本无力供子女读书,只能依附大地主生存。

乱世之中,世家大族与地主阶级的立场更是直接决定政权兴衰。以汉光武帝刘秀为例,他不仅依靠南阳豪强集团作为核心班底,更在河北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下才平定天下、登基称帝。

曹操、袁绍、刘备等乱世枭雄,都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曹操本身出身官宦世家,有曹氏与夏侯氏家族作为后盾,再通过笼络其他士族站稳脚跟。尽管曹操曾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试图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但最终因阻力过大未能坚持。曹丕称帝时,为换取士族支持,采纳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陈群本身出身颍川陈氏这一名门望族,这一制度直接将官员选拔权交给士族,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回顾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难发现其成功率极低。从陈胜吴广起义,到赤眉军、黄巾军、瓦岗军、黄巢起义,再到李自成、太平天国运动,每次起义都声势浩大,最终却多以失败告终,胜利果实被地主阶级集团夺取。这一现象背后,是贵族地主与农民之间在力量、资源、社会话语权上的巨大差距。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达到鼎盛。

西晋“八王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在琅琊王氏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称帝,建立东晋。司马睿在皇族中原本威望不高,能够稳定江南局势,完全依赖士族力量——其中琅琊王氏的贡献最为突出,王导主持朝政,王敦掌控军权,二人一文一武把持天下,王氏子弟也纷纷身居要职,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我们来详细说说琅琊王氏。

据考证,琅琊王氏的始祖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名将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均为秦国大将。秦朝灭亡后,王离之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居琅琊(今山东临沂一带),成为琅琊王氏的开基始祖。

琅琊王氏后代世代为官,王元的四世孙王吉官至谏议大夫,他潜心研究《齐论语》并将其作为家族传承的学问,琅琊王氏由此开始崛起。

西晋末年,王氏家族已人才辈出,王融、王衍、王祥、王导、王敦等均为朝廷重臣,“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也出自这一家族。永嘉之乱后,东晋建立,王氏家族权势达到顶峰,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都是这一时期的王氏子弟。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提及名门望族时,往往会加上地域前缀——同样姓王,只有“琅琊王氏”才是公认的望族,其他地域的王氏则无此殊荣。这一现象反映出周秦以后,随着人口增长与姓氏分化,仅靠“姓+氏”已无法区分身份,必须结合地域标识。如今王姓人口已近九千万,遍布全国,地域标识也失去意义,恐怕只有身份证号才能精准区分了。

东晋时期声望最高的四大家族,除琅琊王氏外,还有陈郡谢氏、龙亢桓氏与颍川庾氏。

陈郡谢氏便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提及的“谢”,能与王氏并列,足见其地位显赫。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谢安、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为东晋保住半壁江山,家族声望也因此达到顶峰。

龙亢桓氏最著名的人物是大将桓温。他身为东晋驸马,长期在荆州驻军,势力逐渐壮大。桓温的主要功绩包括攻灭成汉政权、收复蜀地,以及三次北伐——其中一次兵临长安、屯兵灞上,另一次成功收复洛阳。随着声望提升,桓温滋生篡位野心,但因朝中士族势力联合抵制未能得逞。他的儿子桓玄最终实现篡位,建立桓楚政权,不过仅维持数年便被刘裕率军攻灭。

刘裕即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他出身次等士族,先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家境贫寒,早年以砍柴、种地为生。刘裕的发迹始于加入北府军,在军旅中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堪称一代战神。

刘裕一生南征北战,先后平定孙恩起义、桓玄叛乱、卢循之乱,收复西蜀地区;北伐途中攻灭南燕、收复山东青州,又挥师西北拿下洛阳、长安,灭亡后秦政权。在他统治时期,南朝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

凭借赫赫战功,刘裕逐渐掌控东晋朝政,不久后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

刘裕深知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危害,登基后大力打压士族势力,扶持寒门子弟进入官场,皇权由此得到极大强化。

南朝后续的齐、梁两代,均由兰陵萧氏建立。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凭借军功上位,后来废黜宋帝自立,即齐高帝。萧道成十分器重族弟及其子萧衍,委以重任。南齐政权仅维持二十余年便陷入内乱,萧衍趁机起兵夺权,建立梁朝,史称南梁,他便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一位极具个性的皇帝,晚年笃信佛教,曾多次前往寺院出家,每次都需朝廷耗费巨资将其“赎回”,相当于以特殊方式向寺院捐赠。达摩祖师东渡中国时恰逢梁武帝时期,二人曾有过著名对话,电影《达摩祖师传》便还原了这一场景。据史料记载,正是梁武帝颁布诏令,禁止佛教徒食用肉类,此后素食成为佛教徒的传统习俗。

梁武帝统治时期,发生了一场对南朝士族致命打击的事件——侯景之乱。

侯景出身羯族,原为北魏大将。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侯景先归附东魏,因不受信任转而投奔梁朝。他投奔梁朝后不久便遭遇大败,担心梁武帝将其引渡回东魏,于是发动叛乱。

叛乱的导火索与士族有关:侯景向梁武帝请求与王氏或谢氏联姻,梁武帝以“王、谢门第过高,你不配”为由拒绝,建议他选择低等级士族联姻,这一答复彻底激怒侯景。

侯景叛乱后势力扩张迅速,军队从最初的800人发展到十万人,大量农民与奴婢纷纷加入。叛军很快攻破建康城,将梁武帝围困至死,并对世家大族展开报复性屠杀。许多名门望族或遭屠戮,或被围困饿死,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南迁的北方士族几乎被灭族,从此一蹶不振。

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将领陈霸先崛起,他后来建立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国,即陈武帝。陈国末代皇帝为陈叔宝,最终被隋朝所灭。

(2)隋唐关陇集团与门阀的终结

南北朝时期,南朝依次为宋、齐、梁、陈,北朝则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阶段。南朝是东晋的延续,政权更替呈现一脉相承的特点;北朝以北魏为开端,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最终由隋朝完成统一,隋朝之后便是唐朝。

隋唐时期同样存在门阀大族,其中势力最庞大的当属关陇集团。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各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混战,最终由前秦完成统一。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被谢安率领的东晋军队击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便源于此。战败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在前秦统治时期被灭亡的代国,在前秦分裂后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由鲜卑族建立,军事力量强大,经过数十年征战重新统一北方。

北魏初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时蒙古草原上的柔然汗国崛起,成为北方大患。为防御柔然,北魏在北方设置六个军事重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这六镇的地位极为重要,能在此服役被视为无上荣耀。

但北魏后来推行汉化改革,将都城迁至洛阳,重心转向中原地区,北方六镇的地位一落千丈,镇兵与军民的不满情绪日益积累,最终爆发六镇起义,北魏政权陷入内乱。经过一系列镇压、叛乱与权力争夺,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关陇集团便诞生于西魏。

西魏的统治区域以关中为核心,都城定在长安,实际权力掌握在鲜卑人宇文泰手中,西魏皇帝仅为傀儡。西魏建立初期,实力远弱于东魏,经常遭到东魏的军事打压。西魏的核心军事力量主要由北魏六镇旧部构成,其中鲜卑族人占多数,宇文泰本人出身武川镇,其部下也多为武川镇同乡。

当时胡汉民族矛盾尖锐,时常发生相互屠杀事件。为增强实力,宇文泰主动寻求关中汉族豪强的支持,推行胡汉融合政策,鼓励民族通婚,成功争取到汉族地主阶层的拥护。这一举措不仅壮大了西魏实力,更奠定了后世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基因。

宇文泰设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制度,统领西魏府兵。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北周明帝宇文毓岳父、隋文帝杨坚岳父、唐高祖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这些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出将入相,垄断了西魏的上层权力,形成新的权贵集团。

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子宇文护拥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位,建立北周政权。与此同时,东魏也被北齐取代。公元577年,北周攻灭北齐,再次统一北方。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即隋文帝。其子杨广(隋炀帝)即位后施行暴政,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再次大乱。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经过数年征战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

从西魏到唐朝,政权始终在关陇集团内部流转,集团成员之间相互通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新政权取代旧政权后,很少进行大规模清洗,因此直到唐朝初期,上层权贵阶层都保持着相对稳定。

不过统治阶层也意识到门阀政治的隐患——容易引发篡权叛乱,因此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打压权贵、扶持寒门。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打破门阀垄断的关键。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人才选拔的核心标准,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通道,动摇了门阀士族的权力根基。

但唐朝初期,魏晋以来的门阀风气依然浓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仍拥有巨大影响力。南朝的部分士族在战乱中衰落,但北方仍有大量士族存续。北魏时期便确定“崔卢郑王”为四大高门姓氏,到唐朝则形成“五姓七望”的说法,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陇西李氏即唐朝皇室一脉,祖籍陇西,据传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

赵郡李氏祖籍为今河北石家庄赵县一带,以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为始祖。该家族在北魏、东魏、北齐及唐朝均十分活跃,先后涌现出多位宰相。

博陵崔氏祖居博陵郡(今河北衡水安平县一带),在唐朝共诞生16位宰相,权倾一时。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人崔颢,便是博陵崔氏族人。

清河崔氏源自西汉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衡水故城县一带),在唐代有12人担任宰相。

范阳卢氏世居涿县(今河北涿州),始祖为东汉儒学大师卢植——他也是刘备的老师。范阳卢氏在唐朝出了8位宰相,“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便是该家族成员。唐末战乱时,范阳卢氏一支东渡朝鲜,成为韩国卢氏的先祖,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卢武铉均为其后裔。

荥阳郑氏祖居今河南开封祥符区一带,是汉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在唐朝有12人担任宰相。

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末年的王允,他在《三国演义》中以“连环计”诛杀董卓,官至司徒、尚书令。太原王氏在曹魏、西晋、东晋时期均地位显赫,到唐朝仍是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

重视名望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浓厚的社会风气,世人甚至宁愿娶世家大族的女儿也不愿娶皇族的闺女。因为这些世家大族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唐高宗还搞了个七姓十家,禁止这十家的大族相互通婚,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对唐朝世家大族打击最严重的是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黄巢本身是寒门子弟,曾经屡试不中,痛恨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因此起义之后对世家大族也毫不手软。起义军攻陷长安之后,皇族和百官遭到清洗。到了黄巢起义被剿灭,投降朝廷的黄巢叛将朱温掌握了唐朝大权,又来了一波清洗,不仅杀光了皇族,把30多位朝廷大臣沉尸黄河,制造了白马驿之祸。之后,朱温代唐自立,建立后梁。

经过唐末的战乱,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再到朱温篡唐和后面的五代十国,前朝旧臣和世家大族权贵遭到反复清洗,从此销声匿迹,江湖再无传说。

到了宋朝,科技大爆发,造纸术更加成熟,活字印刷出世,书本大量普及,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被彻底斩断,加上科举制的愈发成熟,权力阶层被世家大族垄断的现象根绝。

到了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顶峰,世间再无门阀士族。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