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料到,2025年南昌飞行大会的舞台上,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成了主角,而中国空军“八一”表演队竟然没来。现场的焦点却被一架新型双座轻型机抢走了风头。
这飞机刚一亮相,就在圈子里被各种猜测刷屏:有人说它像美国的“超级小黄蜂”,有人觉得它是歼-35的迷你版,甚至还有人调侃它是台军“勇鹰”教练机的双垂尾升级版。大家嘴里的各种版本,越传越神秘。
说到底,这架基于L-15/教练-10A“猎鹰”改进出来的新机型,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它到底是教练机,轻型战斗机,还是专门搞外贸的?三种说法在圈里争得热火朝天,可谁也没能说服谁。
有人把它和中国正在推进的076型航空攻击舰绑在一起,说这是专属的舰载机。但仔细想想,这种轻型机滞空能力有限,作战半径也不算突出,缺乏武器弹舱和隐身技术,和真正的五代机比起来差得太远。你要拿它当航母主力,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像歼-35配合大量无人僚机,这套搭配才是主流。歼-35数量少,负责指挥和算力;无人僚机则靠着省重、低成本、一身隐身技术,成了新一代舰载机的主力。
而“超级小黄蜂”这种四代半轻型机,无论是跟五代机混编还是单独上阵,似乎都插不上太大的手,打高端海战也没啥优势。
再说外贸市场。双小推轻型战斗机本来就不是国际军贸的主流,像中国的FTC-2000G、瑞典的JAS-39“鹰狮”、巴基斯坦的FC-1“枭龙”,都是单发设计,兼顾成本和可靠性。
就算如此,他们在市场上的表现都不算火爆,比起F-16V、“阵风”这些中型机还是差点意思。更别说现在各国都在拼五代机,韩国的KF-21、美国的F-35A、土耳其的Kaan这些新贵抢军贸订单抢得飞起。
对比下来,咱们这款双发轻型机,不但配件成本高,国际上也没有啥通用发动机基础,市场空间怎么看都不乐观。甚至想象一下,等以后自家四代半战斗机白菜价处理的时候,这种新机型还能抢得过自己的二手货吗?费这么大劲造出来,能卖出去多少实在难说。
最后说到教练机,这个方向倒是有点靠谱。中国空军近年来培训体系变化不小,把更多战术训练前移到院校阶段,这样飞行员进战斗部队时就能直接上手,节省了不少时间。
高级教练机要能模拟多种飞行品质,支持复杂战术科目训练,还得能用上一万小时以上,性价比得高。西方国家教练机讲究低成本高寿命,而中国现在似乎更偏向原型机直接参与训练,反而不那么在意成本。
新机型如果能在这一块填补空白,成为中国特色的高级战斗教练机,那就说得通了。
其实类似的争议不仅在中国,像韩国的T-50、美国的T-7A,也都经历过“教练机还是轻型战斗机”的定位拉锯。最终还是得看空军的实际需求和未来作战环境怎么变。究竟这架新机未来能否成为中国空军转型中的关键一环,还是会像许多“概念机”一样昙花一现?
这事儿,谁都不能拍胸口保证。或许几年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当初这场南昌航展上的热议到底值不值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