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巨变:每3人就有1个老人!国家出手:第六险来了所有人都要看

看着吧。早晨小区里,护工推着轮椅,锻炼的老人身影交错。医院老年病科的挂号窗口永远排着队。一个巨大、安静的人口结构转变正在中国加速。这事发生得太快了,让人心惊。

最新数字显示,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3.1亿,占了总人口的22%。这个数字还在稳定增长。到2035年,预计会超过4亿,占比超过30%。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这个趋势不会停。这是几代人的共同经历,它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把我们的社会推倒重来。

人口的天平倾斜了,这是最明显的。老龄化在各地蔓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除了西藏,全国三十个省份的六十五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都超过了7%。更糟糕的是,十二个省份已经超过14%,这叫深度老龄化。看看辽宁,17.42%。看看上海,16.28%。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正在经历的代际结构剧变。他们真的撑不住了。

曾经支撑经济发展的劳动人口,现在占比越来越低。更要命的是,出生人口持续低迷。这让人口结构失衡更严重了,简直是双重打击。全国常住人口数量在2022年首次下降,这是几十年来头一次。2023年继续降。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个叠加效应让人感到恐惧。

面对这个深刻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做点什么。政府正在努力完善制度。为了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始运作。这被称为社会保障的“第六险”。自2016年试点以来,它已经覆盖了快1.9亿人。他们筹集了上千亿资金,支出了八百多亿。在“十四五”期间,超过两百万失能群众得到了帮助。这总算是件好事。

在山东济宁,刘女士的丈夫就是失能老人。他通过长护险,每周都能享受到专业的上门护理服务。这大大减轻了家庭的压力。为了让这个制度更公平,国家医保局在2023年底推出了管理办法。他们明确了评估要求,确保大家都得到公正对待。各种配套政策也出来了:定点管理、专家库、服务项目目录等等。政府想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

养老服务供给侧也同步改革,要适应快速增长的需求。我们必须要有地方安置这些老人。到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8.9%,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这意味着更多失能、半失能老人能获得专业照护。政府也支持居家养老。他们资助建设了三十多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了五十多万人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他们还完成了172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在家养老更安全、更舒服,这才是最好的。

医养结合的推进速度也很快。现在,大约90%的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合作,或者自己设立了诊所。这是对的。具备医疗卫生资质的医养结合型机构已经有7881家,床位总数约200万张。这个数字比2017年翻了好几倍。这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照护难的衔接问题。这才是效率。

但所有系统都得靠人。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支撑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2024年,国家医保局和人社部联合发布了长期照护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个职业要求很复杂,需要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心理照护等多种能力。在辽宁沈阳,第一期培训班已经开班了。老师们在教失能老人翻身、基础护理等技能。

护理队伍的现状让人气愤。他们年龄偏大,流动性强,招人太难了。我们必须提高护理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吸引更多人入行的唯一办法。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的樊予惠副院长说得对,长护险发展起来,失能老人就能花钱买服务。有人买服务,护理人才的待遇就能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希望真是这样。

社会层面的认知也必须转变。2025年,民政部等二十二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他们要建立专家库,培养宣讲员,丰富教育资源。他们想让大家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老龄化,融入社会发展。他们给2029年和2035年设了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社区的老年大学到智慧养老平台,从适老化的公共设施到不断完善的服务网络,整个社会都在适应。我们要构建一个与老龄化社会相配的生活场景和服务体系。

人口结构的转型从来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代人的集体老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制度建设到服务供给,从人才培养到社会观念,我们正在有序调整和完善。我们正在为应对挑战打下基础。这种转型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要求社会必须更包容、更完善,迎接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我们必须让整个社会在人口结构的变迁中实现平稳过渡。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