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满大街,是餐饮人心理缺失的补偿?

写作者丨彪老大

尊重创作者心血,坚决不接受任何没得到许可的转载行为

在餐饮这行里,过去“创始人”这个头衔可是相当有分量的。

他象征着数十年的专注耕耘,在业内实现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飞跃,或是成为了该领域里响当当的权威代表。

大家一瞅见这三个字,心里头就忍不住生出敬意,这可是岁月和大众赞誉一起堆出来的招牌。

但现在,“创始人”这个词都快成大家调侃的梗了,一瞅见这三个字,心里就嘀咕:这又是哪个来忽悠人的啊。

为啥“创始人”这个头衔,在各个行业里都老是被人吐槽,变得好像不值钱了一样呢?

店铺还在装修中呢,老板就已经在名片上印上了“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的头衔。

大学生在夜市支个小摊,就自称是“特色小吃开创者”。

才开业三个月的奶茶店,老板就给自己冠上了“新型茶饮开创者”的名号。

当每个人都自称是“创始人”时,这个词就完全没了可信度,变成了如今像“帅哥”“美女”这般随处可听的流行语。

【培训机构的人设工厂, 流水线生产的“创始人”】

以前啊,“创始人”这个头衔可是让人打心底里敬佩的。

现在,这个称号已经变得毫无价值,成了大家在网上调侃的目标。

餐饮圈里“创始人”头衔满天飞,其实和十多年前冒出来的那些培训班有很大关系。

这些机构很会搞包装,头一件事就是给老板们打造形象,“创始人”这个名头既气派又有分量,正好符合餐饮行业创业者的心理期待。

他们从设计好的营销话术,到摆出固定姿势拍摄食材,再到编造吸引人的品牌故事,一条完整的“创始人”形象打造流程就形成了。

他们利用的是餐饮老板们想快速成功的心理,用个没实际意义的名号,让那些还没积累够经验的餐饮从业者,一下子好像就跨进了“企业家圈子”。

这种快速造出的“创始人”批量生产方式,让餐饮业里最宝贵的工匠精神越来越难见到了。

时间一长,大家就都习惯性地把这三个字印到名片上了,毕竟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不做就好像吃了亏似的。

【当“创始人”满大街, 其实就没有创始人了】

这种批量打造出来的所谓“开创者”,早已没了原本该有的重要地位。

这种情况,就好比钱印得太多会引发物价飞涨一样。

如今各种头衔满天飞,让这个过去让人心生敬意的称呼变得越来越没分量,最后啥也不是了。

以前,“创始人”这三个字代表着开拓的勇气和肩上的责任。当年毛家菜从韶山冲一步步火遍全国,全靠创始人汤瑞仁一勺一铲地不懈努力;火宫殿能成为长沙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好几代人坚持传统又不断创新的结果。

真正的开创者,其实是市场和食客们自然而然地认可了他们。

如今的这些"创始人",既不敢去开辟新的产品领域,也没耐心打磨产品品质,就想着顶个名头走个轻松路。

当“创始人”这个称呼变得随处可见,餐饮业里就冒出了一个让人觉得挺可惜的情况:

如今,那些真正有资格被称为“匠人”的人,反倒不愿意用这个名头来标榜自己。

那些初入这个行业不久的年轻人,急不可耐地将某个头衔醒目地印在名片上,消费者看到这三个字,本能地就会产生某种特定的想法。

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餐饮行业面临的信任难题。当满大街都是自称“美食家”的人时,“美食家”这个头衔也就从“权威认证”变成了“满大街都是”的称呼。

【贴“创始人”标签, 实际上心理缺失的弥补】

心理学里有个挺有意思的情况,叫作“某某现象”。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不太有信心时,就会拼命突出某个特点来弥补这种不足。

很多做餐饮的人都喜欢自称“创始人”,可实际上他们还没达到这个位置该有的水平,也担不起这份责任。

现在餐饮界里,能坚持五十年以上的老牌子没几个,能在某个菜式里做到顶尖、真正担得起“开山鼻祖”名号的,那更是少之又少。

大部分做这行的人既没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没攒下什么好口碑,就只好靠“创始人”这个名头来给自己撑场面。

从这方面看,给自己冠上“创始人”的名头,其实是在给自己能力或成就上的欠缺找个心理安慰。

真正的开创者从来不会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做餐饮的要是想真正配得上这个名号,那得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用长久的时间积累好口碑,凭过硬的质量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真心喜爱。

别在名片上印“开创者”了,先琢磨琢磨,你的店能不能撑过十年?少给自己戴些虚名,多在厨房里下点功夫。

说到底,街上“创始人”一抓一大把,也不差你这一位。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意昂体育